渐行渐远的法律人(2)
更重要的是,作为一个整体,公安机关的角色也从过去的专政机关转化成服务管理部门。他们依据已经确定的机制和运作轨迹进行工作,利用培训获得的知识和积累的经验,承担特定的社会职能。他们日常而重复的工作,已经被越来越多地规范化和体制化,不再有义胆侠客,也不再那么需要世外高人。原本因为守护城市而应有的侠气,也许将日渐归隐。
消逝的另一重身影
曾经很长一段时间,公检法、大盖帽是主要的法律人形象。现在,法学院毕业生仍大量进入法院和检察院工作,但进入公安行业的法学院毕业生却大量减少。尽管法院和检察院配置着警车,法检系统内部开会时还偶尔会有全院干警的说法,然而可以肯定的是,法院和检察院自身具有的公安色彩早已经日渐淡化了。
检察院更多地重视案件证据链条的完整、刑侦逮捕流程的合法,他们在某种程度上,已经开始向控方律师的身份转换。而法院更是需要保持中立,承担着主持诉讼程序、保护诉讼权利与实体权利的责任。他们与萨苏的故事中守护城市的英雄们相比,已然是另一种身份。
走的更远的是进入律师事务所和其他行业的法学院毕业生,特别是非讼业务或外资事务所,因其经济效益与国际背景,吸引了大量毕业生。所谓的用脚代替手投票,没有什么比毕业去向更能影响法学院教学和专业设置。优秀学生集中于国际投资法、知识产权法、金融证券法这些热门专业,而大部分法学院不再设置刑事侦查与鉴定专业,也是可以理解的。
即使一些毕业后从事公检法工作的法学毕业生,也难免不受到昔日同窗们光鲜生活的刺激和影响。反过来,仅仅凭借觉悟或使命感,而没有足够的货币或非货币收入,公检法部门想要吸引或留住法学毕业生,也会是困难的事。
萨苏的《京城十案》让我想起,原来的法律人还有另一重身影。回过头看20世纪80年代的法学教育时会发现,那个时候法学还是要求保密和政治过硬的专业,毕业生们还多少有着《京城十案》里那些警察们的政治觉悟。学习刑法和刑诉的毕业生,还会说自己的使命是打击犯罪、保护社会安宁。
那个时代,他们并不是事务所和证卷商的宠儿,他们与侦查员们并肩作站。而今天,法律人更多地走向金融街和事务所,这也使得法律人的主流形象与前辈们越发不同。萨苏书中那些保护着城市安宁的刑警们,被主流的法学界渐渐边缘化。刑警们一度还被妖魔化,成为只靠政治挂帅、崇拜刑讯逼供而不顾人权的凶蛮之徒。
或许是与社会转型带来的角色分工有关,又或许是因为法律人的知识构成、社会职能注定要有变化,这一切也许都是积极向前的进步。只是,唯一令人难过的是,这使得法律人整体的形象和气质,不再似当年。
理性、高端的法律人们,越来越多地佩戴上金边眼镜,或文弱或虚胖。而萨苏的故事里描述的那些英雄们身上的侠气、倔强、胆识甚至莽撞,似乎已经与法律人完全无关了。(林葡萄)
(责任编辑:谢东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