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融合网首页 > 文 化 > 出版 >

中国建筑图书出版的“十二五”规划建言

来源:新民网 作者:佚名 责任编辑:admin 发表时间:2011-07-26 14:27 
核心提示:当前,“十二五”已经悄然拉开帷幕。我们必须按2011年全国“两会”通过的“十二五”规划纲要精神,思考发展模式,确定适宜的出版目标。

建筑出版理念是对建筑出版产业发展的总结;是建筑界出版政策沿革的逻辑选择;还可能成为“十二五”建筑出版产业“又好又快品质为先”发展历时性的坐标及参照。

当前,“十二五”已经悄然拉开帷幕。我们必须按2011年全国“两会”通过的“十二五”规划纲要精神,思考发展模式,确定适宜的出版目标。

“十二五”建筑图书的学术出版

当前,建筑出版行业面临诸多考验,如建筑出版物多迎合中青年建筑师、规划师的心理,过分地转载、引进国外建筑图片类书籍,导致不少出版物质量不高,影响了建筑出版行业的水平,更影响到设计研究成果的发布。因此,“十二五”期间,我们要制定中国建筑出版物的学术与文化出版规划,从选题上应关注如下类型:

(1)当代中国城市与建筑使命、宗旨及方法论的规划师、建筑师手册类丛书;(2)国内外最新建筑设计技术如生态环保低碳类、安全防灾设计类、智能节能类手册或丛书;(3)国内外建筑设计经典作品及思想集,旨在回答何为代表中国建筑设计方向及最高水准的问题;(4)城市问题、建筑问题的综合研究类丛书;(5)城市与建筑、艺术与设计类的学术性、权威性、交叉性的百科辞典等;(6)以城市与建筑文化遗产为中心的工程报告、史志类图书等;(7)代表国家水准的中国城市类、建筑类年度报告(或称蓝皮书)等;(8)建筑师的口述自传、人物访谈录、专题访谈录等。

“十二五”建筑文化普及读物的出版

纵观国内外建筑与艺术出版物,我国的建筑物无论从深度上、内容上还是装帧上,都处于上升期。因此,从普及文化及高校教育的角度来看,创新出版模式显得尤为重要。其一,从普及全民建筑与艺术素质教育上来看,建筑出版业担当着使建筑高深理论变成社会常识的重任。清华大学教授陈志华认为,中国民居以丰富的类型和鲜明的特色,成为世界文化遗产宝库中的明星。因此,加大建筑的文化性传播是出版人的神圣使命。其二,中国建筑类教材出版数量多,但质量不高、内容老旧,可适当增加新的内容,如建筑物理教材可加入当今城市防灾减灾技术的最新知识,可将自然与人为灾害的特点加进去,为未来的建筑师补上防灾安全设计的基础课。无论是文化普及类书籍还是教材,都能启蒙和育人。只有学术积累的作者、有胆识的出版人,才能创作出有品质保证的普及类作品。本人对“十二五”建筑文化普及类图书出版的设想如下:

(1)尽快弥补我国长期在少儿建筑艺术类图书出版上的不足,增加解读类、鉴赏类图书和建筑背后故事类图书。(2)提高建筑生活类图书品质如建筑安全与健康读本、建筑赏析读本、建筑环境与人读本等。(3)建筑文化类图书“空白”很大,不仅需业内人士“谈古论今”说建筑,还需公众视野中的建筑观察。相关组织可以开展“非建筑师的建筑阅读”等普及活动。(4)为传承文化遗产,要做足中国文明起源的研究,根据城市与文化的互动性,寻找以城市为中心的科普主题,呈现有文化内涵且生动的城市图景。此外,还要尝试恢复小人书、连环画等出版形式。(责任编辑:admin)

  • “扫一扫”关注融合网微信号

免责声明:我方仅为合法的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所发布的内容提供存储空间,融合网不对其发布的内容提供任何形式的保证:不保证内容满足您的要求,不保证融合网的服务不会中断。因网络状况、通讯线路、第三方网站或管理部门的要求等任何原因而导致您不能正常使用融合网,融合网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在融合网发布的内容(包含但不限于融合网目前各产品功能里的内容)仅表明其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的立场和观点,并不代表融合网的立场或观点。相关各方及作者发布此信息的目的在于传播、分享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立场,更与本站立场无关。相关各方及作者在我方平台上发表、发布的所有资料、言论等仅代表其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交易等方面的建议。用户应基于自己的独立判断,自行决定并承担相应风险。

根据相关协议内容,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已知悉自身作为内容的发布者,需自行对所发表内容(如,字体、图片、文章内容等)负责,因所发表内容(如,字体、图片、文章内容等)等所引发的一切纠纷均由该内容的发布者(即,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承担全部法律及连带责任。融合网不承担任何法律及连带责任。

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在融合网相关栏目上所发布的涉嫌侵犯他人知识产权或其他合法权益的内容(如,字体、图片、文章内容等),经相关版权方、权利方等提供初步证据,融合网有权先行予以删除,并保留移交司法机关查处的权利。参照相应司法机关的查处结果,融合网对于第三方企业用户所发布内容的处置具有最终决定权。

个人或单位如认为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在融合网上发布的内容(如,字体、图片、文章内容等)存在侵犯自身合法权益的,应准备好具有法律效应的证明材料,及时与融合网取得联系,以便融合网及时协调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并迅速做出相应处理工作。

融合网联系方式:(一)、电话:(010)57722280;(二)、电子邮箱:2029555353@qq.com dwrh@dwrh.net

对免责声明的解释、修改及更新权均属于融合网所有。

热门关键字

关于我们 - 融合文化 - 媒体报道 - 在线咨询 - 网站地图 - TAG标签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10-2020 融合网|DWRH.net 版权所有 联系邮箱:dwrh@dwrh.net 京公网安备 11011202002094号 京ICP备1101455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