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融合网首页 > 文 化 > 传媒机构 >

后现代主义影响下的大众传媒

来源:《新闻爱好者》 作者:杨延生 孙波 责任编辑:admin 发表时间:2011-07-17 15:16 
核心提示:后现代主义是20世纪末西方最具影响力的一种文化思潮,它揭示了人类进入后工业化社会以后精神意识方面发生的深刻变化,以批判性、丰富性和复杂性等特点冲击着人类研究的各个领域。随着经济全球化浪潮的席卷,后现代主义思潮逐渐渗透到我国当前社会生活的方方

后现代主义是20世纪末西方最具影响力的一种文化思潮,它揭示了人类进入后工业化社会以后精神意识方面发生的深刻变化,以批判性、丰富性和复杂性等特点冲击着人类研究的各个领域。随着经济全球化浪潮的席卷,后现代主义思潮逐渐渗透到我国当前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对人们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生产生活等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作为文化产业的大众传媒,不可避免地要打上后现代主义的烙印。“20世纪西方大众传媒的发展历程,恰恰是与现代化负面影响的逐渐暴露和后现代主义文化思潮以及全球化趋势的日渐盛行相辅相成的。几乎所有的传媒没有不和后现代‘联姻’的,呈现出一派后现代主义的倾向。”①也正基于这样的认识,将我国大众传媒在后现代语境的投射和影响下出现的种种特征加以审视和分析,对其批判地汲取后现代主义的合理因素,促进自身的健康良性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回归民间的写作姿态

后现代主义的一个重要观点就是“去中心化”,即通过对中心话语体系的消解,激活那些被隐瞒、被掩盖、原本处于边缘地位的话语环节,使“社会从所有那些作者、创造支配性话语的知识权威们的观念束缚中挣脱出来”②。它的这种观点,不仅在文学艺术领域催生着人们对深度意义、终极价值、永恒真理的重新思索,也引发了大众传媒深层次的自我反省,开始对自身“大众性”表达和“公共性”代言的深刻反思。

长期以来,我国大众传媒的最突出之处在于它强烈的政治教化意识和道德审判功能,特别是党报党刊等主流传播媒体由于其喉舌的性质,唯政治化、强调教化成为信息传播中的不二法则,政治性新闻成为主流传播话语,政治、经济、文化等各领域的社会精英是新闻中的传播主角。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以及政府对大众媒体管理的逐渐松动,当代大众传媒的话语生成机制正在发生悄然变化:在传播的语态上,开始由自上而下的灌输逐步走向作者与读者之间的相互沟通、交流和对话;在传播的内容上,长期被遮蔽的普通大众及其生活开始摆脱边缘命运,逐步走向舆论关注的焦点;在传播的影响力上,“众声喧哗”打破了“主旋律协奏”,以往仅依靠某一媒介的强势覆盖而“号令天下”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消解中心模式”淡化了大众传媒的政治情结和精英意识,使其走下高高在上的神坛,回归民间,将笔触伸向平民生活,社会草根阶层、弱势群体的利益诉求得以关怀。

在后现代主义消解中心话语的同时,后工业时代的技术变革进一步摘下了蒙在“作者”身上的神秘面纱。由于经济全球化、全球信息化、信息科技化的加速,作者与读者之间的界限也不再像过去那样泾渭分明,一种集制作者、销售者、消费者于一体的新型传播关系也在孕育和生成之中。世界瞬息万变,每时每刻发生的新闻事件数以万计,一个媒体的记者纵有三头六臂,所有媒体的记者加起来数量再多,也不可能将天下的新闻素材尽收眼底。相反,一个普通大众只要拥有摄像或是数码装备,甚至只要仅仅具有一定的文字表达能力,就可以成为现代信息社会中的新闻发布者。任何个体都可以在没有把关人制衡、没有“主流”压力、没有“中心”掣肘的网络视窗上,实时地记录下来自角角落落的民生百态,并实现最真实的自我袒露、最率性的心灵表达和最诚恳的交互沟通。在这里,大众传播由“自律”转向“他律”,真正达到了“我手写我口,我手写我思,我手写我感”的极为自由境地,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推进了传媒创作回到民间,走向生活,拉近了新闻和生活之间的距离感。

当然需要特别强调的是,虽然“回归民间”的创作姿态在一定程度上拓展了大众传媒的表现领域,作者与读者之间界限的模糊也使得新闻自由在当下社会达到无以复加的境地,但是这些都并不必然地带来大众传媒前行发展的福音。一些所谓民生新闻节目的肤浅以及文字和镜头组接以后假新闻的频频爆出无不在反复警示:无论是作为传播中介的大众传媒还是作为新媒体环境中的作者或读者,都需要不断加强警觉意识,在积极吸纳后现代思潮合理元素的同时,审慎地把握这把双刃剑。唯有如此,当下的民生话语才能得以健康的构建和长足的发展,大众传媒才能在民生话语的言说中不断获得受众的理解与支持,不断深化节目的内涵与质量,充分发挥好媒体的舆论引导和环境监测功能。(责任编辑:admin)

  • “扫一扫”关注融合网微信号

免责声明:我方仅为合法的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所发布的内容提供存储空间,融合网不对其发布的内容提供任何形式的保证:不保证内容满足您的要求,不保证融合网的服务不会中断。因网络状况、通讯线路、第三方网站或管理部门的要求等任何原因而导致您不能正常使用融合网,融合网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在融合网发布的内容(包含但不限于融合网目前各产品功能里的内容)仅表明其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的立场和观点,并不代表融合网的立场或观点。相关各方及作者发布此信息的目的在于传播、分享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立场,更与本站立场无关。相关各方及作者在我方平台上发表、发布的所有资料、言论等仅代表其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交易等方面的建议。用户应基于自己的独立判断,自行决定并承担相应风险。

根据相关协议内容,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已知悉自身作为内容的发布者,需自行对所发表内容(如,字体、图片、文章内容等)负责,因所发表内容(如,字体、图片、文章内容等)等所引发的一切纠纷均由该内容的发布者(即,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承担全部法律及连带责任。融合网不承担任何法律及连带责任。

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在融合网相关栏目上所发布的涉嫌侵犯他人知识产权或其他合法权益的内容(如,字体、图片、文章内容等),经相关版权方、权利方等提供初步证据,融合网有权先行予以删除,并保留移交司法机关查处的权利。参照相应司法机关的查处结果,融合网对于第三方企业用户所发布内容的处置具有最终决定权。

个人或单位如认为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在融合网上发布的内容(如,字体、图片、文章内容等)存在侵犯自身合法权益的,应准备好具有法律效应的证明材料,及时与融合网取得联系,以便融合网及时协调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并迅速做出相应处理工作。

融合网联系方式:(一)、电话:(010)57722280;(二)、电子邮箱:2029555353@qq.com dwrh@dwrh.net

对免责声明的解释、修改及更新权均属于融合网所有。

今日头条

更多>>

新闻关注排行榜

热门推荐 最新推荐

热门关键字

关于我们 - 融合文化 - 媒体报道 - 在线咨询 - 网站地图 - TAG标签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10-2020 融合网|DWRH.net 版权所有 联系邮箱:dwrh@dwrh.net 京公网安备 11011202002094号 京ICP备1101455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