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融合网首页 > 广电 > 电台 >

2010年中国广播市场回顾 覆盖人口近13亿(2)

来源:《传媒》 作者:佚名 责任编辑:admin 发表时间:2011-07-13 13:58 
核心提示:随着电子技术的发展,广播的收听工具越来越多,虽然收音机还是广播的主要收听工具,但MP3等便携式收音机逐渐也成为听众收听广播的主流工具,数据显示,接近40%的听众表示日常使用的是这些携带方便的收听工具,还有

随着电子技术的发展,广播的收听工具越来越多,虽然收音机还是广播的主要收听工具,但MP3等便携式收音机逐渐也成为听众收听广播的主流工具,数据显示,接近40%的听众表示日常使用的是这些携带方便的收听工具,还有手机也成为收听工具之一。此外,通过电脑网络收听广播的比例也接近7%,较2009年有所上升,说明网络广播已经为越来越多的受众所接受。同时,这些听众多为20~34岁的白领人士,他们充满青春活力。网络广播不但拓展了广播的传播渠道,同时还吸纳了不少高广告价值的听众。据美国阿比创公司2009年的美国广播市场分析数据显示,在美国,网络广播的市场份额超过30%,可见,我国的网络广播目前处在萌芽阶段,还有很大的发展潜力。

伴随性是广播专有的属性,其他媒体无法替代。伴随性是广播在三大媒体中最明显的特征,数据显示:大部分听众在收听广播的同时通常都会伴随着其他活动,如聊天、上网、看书、做家务等。说明广播这种娱乐方式,是可以与其他的娱乐方式兼容的,这是广播最大的优势,同时也为广播获取了巨大的市场。

广播的伴随性特点在驾车人士中表现得更淋漓尽致,收音机已是汽车的必配娱乐工具。而几乎所有的驾车人士都会在开车的途中收听收音机获取信息与娱乐。

2010年中国广播市场竞争现状

地方电台凭借本地化优势进一步扩大其市场份额。据赛立信媒介研究数据显示,2010年全国广播收听市场的竞争格局仍然表现为中央电台、省级电台和市县级电台“三足鼎立”的态势,三者的市场份额分别是10.2%、33.3%、56.5%,市县级电台牢牢地占据着半壁江山,地方电台的市场份额连续三年呈上升趋势,说明地方电台的竞争力在不断增强。地方电台能够有这样的市场表现,主要是由于地方电台节目的“本地化”、“区域化”更趋明显,更能够符合当地听众的收听需求。

纵观各级电台在全国不同区域的市场表现,可以总结出以下特点:

一是中央电台在全国地区的竞争力表现并不均衡,在华北、东北以及西北地区的竞争力最强,而在华南、西南以及华东地区,则表现较为逊色。

二是在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三个经济商圈中,由于当地经济较为发达,各级电台的发展也比较快,市场竞争更趋成熟,地方电台在各自区域内的竞争力也相对较强,市场表现较佳。在华东、华南地区,市县级电台市场份额都高于55%,其中华南地区较去年还有所增长。华北地区除了中央电台、省级电台和市级电台以外,还有天津、北京两个相当强势电台,竞争激烈程度高,各级电台的市场份额较为均衡。

三是在西部地区,广播市场竞争激烈程度相对较低,省级电台的优势依然明显,省会城市电台发展还不错,但市县级电台的发展则有待加强。

四是随着地域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华中各省市的经济水平得以进一步提升,市县级电台的市场份额较去年有所提升。

新闻、音乐、交通三类频率依然是广播市场的竞争主体。据赛立信媒介研究数据显示,新闻、交通、音乐三类频率的市场份额达78.2%,在整个广播市场中依然占据着主导的地位。但是,与2009年相比,三类频率间的市场份额差距在缩小,三者均在26%左右。

汽车广播市场竞争日趋激烈。1993年黑龙江交通台、北京交通台、羊城交通台等相继开播以后,我国正式开启了汽车广播市场,随着我国汽车拥有量骤增,交通类频率得以快速的发展,北京交通台更是以3个多亿的广告创收居广告经营收入排行榜之首。从2008年开始,汽车广播市场迅速扩大,交通类频率的市场份额超过20%。2010年,汽车广播进入“井喷”态势,交通类频率市场份额超过25%,较2009年上升4.0个百分点,体现了国内的流动收听在日益增长,驾车人士对广播、对交通台的依赖性在不断地增加。

同时,全国各地都出现不同类型的汽车频率,一些音乐频率也向汽车音乐频率转型,如湖南电台超级893,该频率原来是一个音乐频率,自去年开始定位服务于驾车人士的频率,经过一系列的活动宣传、节目调整以后,该频率在长沙驾车人士中市场份额增长了接近一倍,在长沙地区的收听率排名上升至第二位。广州电台金曲广播重新定位于汽车音乐广播以后,在广州地区的收听率排名也上升至第二位。可见,部分音乐频率的转型颇具成效,一定程度上促进了音乐频率在驾车人士中的收听量。在美国,音乐频率的细化程度更深,针对不同的音乐类型还分为乡村音乐台、流行音乐台和摇滚音乐台等,这些频率都是美国人在驾车时候收听频率。从这点上看,随着广播频率类型化发展,音乐频率将会进一步细化。(责任编辑:admin)

  • “扫一扫”关注融合网微信号

免责声明:我方仅为合法的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所发布的内容提供存储空间,融合网不对其发布的内容提供任何形式的保证:不保证内容满足您的要求,不保证融合网的服务不会中断。因网络状况、通讯线路、第三方网站或管理部门的要求等任何原因而导致您不能正常使用融合网,融合网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在融合网发布的内容(包含但不限于融合网目前各产品功能里的内容)仅表明其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的立场和观点,并不代表融合网的立场或观点。相关各方及作者发布此信息的目的在于传播、分享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立场,更与本站立场无关。相关各方及作者在我方平台上发表、发布的所有资料、言论等仅代表其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交易等方面的建议。用户应基于自己的独立判断,自行决定并承担相应风险。

根据相关协议内容,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已知悉自身作为内容的发布者,需自行对所发表内容(如,字体、图片、文章内容等)负责,因所发表内容(如,字体、图片、文章内容等)等所引发的一切纠纷均由该内容的发布者(即,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承担全部法律及连带责任。融合网不承担任何法律及连带责任。

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在融合网相关栏目上所发布的涉嫌侵犯他人知识产权或其他合法权益的内容(如,字体、图片、文章内容等),经相关版权方、权利方等提供初步证据,融合网有权先行予以删除,并保留移交司法机关查处的权利。参照相应司法机关的查处结果,融合网对于第三方企业用户所发布内容的处置具有最终决定权。

个人或单位如认为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在融合网上发布的内容(如,字体、图片、文章内容等)存在侵犯自身合法权益的,应准备好具有法律效应的证明材料,及时与融合网取得联系,以便融合网及时协调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并迅速做出相应处理工作。

融合网联系方式:(一)、电话:(010)57722280;(二)、电子邮箱:2029555353@qq.com dwrh@dwrh.net

对免责声明的解释、修改及更新权均属于融合网所有。

热门关键字

关于我们 - 融合文化 - 媒体报道 - 在线咨询 - 网站地图 - TAG标签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10-2020 融合网|DWRH.net 版权所有 联系邮箱:dwrh@dwrh.net 京公网安备 11011202002094号 京ICP备1101455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