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年了,你的手机套餐“提速降费”了吗
每到月底,在北京上班的刘女士总能收到中国联通的“停机提醒”短信。5月30日,她收到的“停机提醒”短信是这样的:截至2019年5月30日,您有欠费141.05元(其中2019年4月欠费141.05元),请尽快交清欠费,逾期未交费,将影响您的正常使用……
刘女士告诉法治周末记者,这几年自己的手机没有出过问题,倒是手机费一直在涨。几年前,她一直用充值卡给手机充话费,一个月花费不到50元。后来,她办了70多元的套餐发现根本不够用,于是套餐升级又办了4G全国套餐中的166元套餐。可是套餐升级了,每月的话费却经常不够用。现在她准备再次升级套餐,可是五花八门的套餐种类让她无所适从。她分辨不出哪一款能省钱,可是她清楚,她手机上网确实提速了,但提速的代价对她来说也不小。
和刘女士有同样感受的人还有很多,不少网友在各社交媒体上吐槽,对电信行业“提速降费”落地感受不佳。此前,由国办督查室委托统计局社情民意调查中心开展的电信运营调查显示,2018年9月,受访的3400名用户中,表示月均手机资费支出上升的达45.5%,感觉基本没变化的占40.8%,感觉下降的只占13.7%。专家指出,“提速降费”需要从实际出发,一步到位有难度。
今年是网络“提速降费”的第五个年头,“提速降费”的提法始于2015年4月的经济形势座谈会。当时在会上,一位企业家向国务院总理李克强表示,网络费用高居不下,给经济发展带来了很多滞阻。此后,李克强总理在多个场合提出“提网速、降网费”的要求,使得“提速降费”逐渐成为社会“热词”。2015年也被称为了网络“提速降费”元年。
“提速降费”被套路
“查阅您的通话资费情况,推荐您450分钟通话,12G流量套餐138元。”
“有没有再便宜些的套餐?”
“根据您的使用情况,目前最低的套餐资费为58元,包括150分钟通话和1G流量,流量包需要30元一个G。”
“太贵了。”在北京某电信公司营业大厅,张楠对工作人员推荐的套餐项目并不满意。随后,工作人员又向她推荐了一款流量更多、通话时间更长的套餐“××畅享套餐238元,1000分钟通话50G的流量”。张楠无奈地摇了摇头,虽有不少自由组合套餐,却仍找不到适合自己的,她最终选择原来88元的套餐。
大学毕业后,张楠一个人在北京打拼,由于住所与工作单位距离较远,坐地铁无聊时免不了开流量上网、用追剧来打发时间,因此手机费用经常超支。今年4月,她的手机话费达到300元。虽然套餐中包含某视频APP 20G的流量,但是她发现该APP上的视频很多需要另外付费观看,并不实惠。而套餐中所赠流量也不算多,且都有时间限制,不到月底就用完了。“无形中,每个月增加了一笔开支。”(责任编辑:方向)
- “扫一扫”关注融合网微信号
免责声明:我方仅为合法的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所发布的内容提供存储空间,融合网不对其发布的内容提供任何形式的保证:不保证内容满足您的要求,不保证融合网的服务不会中断。因网络状况、通讯线路、第三方网站或管理部门的要求等任何原因而导致您不能正常使用融合网,融合网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在融合网发布的内容(包含但不限于融合网目前各产品功能里的内容)仅表明其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的立场和观点,并不代表融合网的立场或观点。相关各方及作者发布此信息的目的在于传播、分享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立场,更与本站立场无关。相关各方及作者在我方平台上发表、发布的所有资料、言论等仅代表其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交易等方面的建议。用户应基于自己的独立判断,自行决定并承担相应风险。
根据相关协议内容,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已知悉自身作为内容的发布者,需自行对所发表内容(如,字体、图片、文章内容等)负责,因所发表内容(如,字体、图片、文章内容等)等所引发的一切纠纷均由该内容的发布者(即,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承担全部法律及连带责任。融合网不承担任何法律及连带责任。
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在融合网相关栏目上所发布的涉嫌侵犯他人知识产权或其他合法权益的内容(如,字体、图片、文章内容等),经相关版权方、权利方等提供初步证据,融合网有权先行予以删除,并保留移交司法机关查处的权利。参照相应司法机关的查处结果,融合网对于第三方企业用户所发布内容的处置具有最终决定权。
个人或单位如认为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在融合网上发布的内容(如,字体、图片、文章内容等)存在侵犯自身合法权益的,应准备好具有法律效应的证明材料,及时与融合网取得联系,以便融合网及时协调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并迅速做出相应处理工作。
融合网联系方式:(一)、电话:(010)57722280;(二)、电子邮箱:2029555353@qq.com dwrh@dwrh.net
对免责声明的解释、修改及更新权均属于融合网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