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融合网首页 > 工信 > 其他 >

互联网征信:看上去很美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作者:黄锴 责任编辑:韩杰 发表时间:2015-01-09 11:02 
核心提示:事实上,随着互联网金融业务的高速发展,个人征信体系的建设显得极为迫切。但需要指出的是,尽管互联网征信将极大地丰富传统征信数据,又具有实时性,但该系统的建立仍面临诸多困境。

导读:互联网征信业务有很多雷区,比如不能采集敏感的个人信息,数据的安全与透明度,不同机构间数据的交换难题等。此外,腾讯征信、芝麻信用等公司虽具备大量的用户行为数据,但这些数据与个人的借贷行为关系并不大,因而其建立的模型不一定准确,很难被主流的金融机构引用。

千呼万唤之后,个人征信业务市场终于放开。1月5日,央行发布了《关于做好个人征信业务准备工作的通知》,要求八家机构做好个人征信业务的准备工作,准备时间为六个月。

这八家机构中,最受关注的入局者是蚂蚁金服旗下的“芝麻信用”,以及腾讯旗下的“腾讯征信”。 蚂蚁金服和腾讯也表示,将通过海量的在线数据分析,建立模型来判断用户的信用程度。

事实上,随着互联网金融业务的高速发展,个人征信体系的建设显得极为迫切。但需要指出的是,尽管互联网征信将极大地丰富传统征信数据,又具有实时性,但该系统的建立仍面临诸多困境。

有业内人士称,互联网征信业务有很多雷区,比如不能采集敏感的个人信息,数据的安全与透明度,不同机构间数据的交换难题等。此外,腾讯征信、芝麻信用等公司虽具备大量的用户行为数据,但这些数据与个人的借贷行为关系并不大,因而其建立的模型不一定准确,很难被主流的金融机构引用。

眼下,这些征信机构尚没有完整的产品推出,而6个月的准备时间也难有实质性操作。“没有三五年的数据积累和产品开发,互联网征信很难有成熟的产品推出。”一位互联网金融人士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海量数据的烦恼

蚂蚁金服方面称,芝麻信用有着非常广泛的信用数据来源,日数据处理量在30PB以上,相当于5000个国家图书馆的数据总量,其中包含了用户网购、还款、转账以及个人信息等方方面面的数据。通过分析大量的电商交易及行为数据,芝麻信用可以对用户进行信用评估,判断用户的还款意愿及还款能力,继而为用户提供快速授信及现金分期服务。

作为蚂蚁金服的子品牌,芝麻信用体系将包括芝麻分、芝麻认证、风险名单库、芝麻信用报告、芝麻评级等一系列信用产品。

而腾讯的财付通团队早在2年前就开始推进征信业务的探索,帮助用户建立个人信用。据悉,腾讯征信将基于腾讯现有的QQ、微信活跃用户,以及在SNS、门户、娱乐等众多领域的群众基础,通过海量数据挖掘和分析技术来预测其风险表现和信用价值。

但是,数据量大并不一定是一件好事,因为数据的筛选和清洗是一个非常枯燥复杂的过程。况且,数据量越大,审核维度越多,由此带来的“数据噪音”也越多,模型越失真。

在P2P平台“点融网”共同创始人、联合CEO郭宇航看来,海量的网络数据意味着互联网征信机构一是得找到技术非常强的牛人,二是要不断地试错。

“美国征信公司FICO针对个人采集了100多个数据维度,但真正纳入征信模型的只有十几个维度。这其中也是经历了大量的分析运算。”郭宇航称。

此外,在信息采集的过程中,这些民间征信机构又会面临诸多限制。

出于对信息安全的保护,2013年1月出台的《征信管理条例》,对个人信息的采集做了明确的限制:比如禁止征信机构采集个人的宗教信仰、基因、指纹、血型、疾病和病史信息以及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禁止采集的其他个人信息。那么,如何在法律许可的范围内,尽量掌握每个用户完善、丰富的数据信息,又不侵犯用户隐私,就变得非常重要。

在郭宇航眼里,法律禁止采集的数据恰恰是能反映个人信用的比较关键的数据,这意味着,腾讯征信、芝麻信用等公司必须在大量的“边缘化”数据的基础上,通过反复比对和计算,找出一定的规律。

而在隐私保护层面,蚂蚁金服相关人士向记者称,公司在处理用户数据时会先进行“脱敏”处理,即将数据清洗、加工后再使用。“我们在搜集用户数据前会先得到用户的授权,并且对于那些电话、地址等敏感信息,也绝对不会透露出去。”此外,在数据存储中,蚂蚁金服也会对数据进行加密处理,并根据数据的重要程度采取不同的存储方式。

实际上,民营征信机构眼下在用户隐私问题上,面临的压力还不大。郭宇航坦言,在中国,针对隐私的保护很弱,在互联网金融领域更是对隐私缺乏实质性的管理。另一厢,一些90后的年轻人本身对隐私的泄露也不是很在意,一些年轻人为了一些优惠券,就能轻易地把自己的手机号、身份证号泄露出去。郭宇航甚至听说有的用户会将信用卡号和密码提供给一个小型APP,只是为了让这个软件为其做账单的整合。

“当用户自己都不介意隐私的时候,又谈何隐私保护呢?”他反问道。(责任编辑:韩杰)

  • “扫一扫”关注融合网微信号

免责声明:我方仅为合法的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所发布的内容提供存储空间,融合网不对其发布的内容提供任何形式的保证:不保证内容满足您的要求,不保证融合网的服务不会中断。因网络状况、通讯线路、第三方网站或管理部门的要求等任何原因而导致您不能正常使用融合网,融合网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在融合网发布的内容(包含但不限于融合网目前各产品功能里的内容)仅表明其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的立场和观点,并不代表融合网的立场或观点。相关各方及作者发布此信息的目的在于传播、分享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立场,更与本站立场无关。相关各方及作者在我方平台上发表、发布的所有资料、言论等仅代表其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交易等方面的建议。用户应基于自己的独立判断,自行决定并承担相应风险。

根据相关协议内容,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已知悉自身作为内容的发布者,需自行对所发表内容(如,字体、图片、文章内容等)负责,因所发表内容(如,字体、图片、文章内容等)等所引发的一切纠纷均由该内容的发布者(即,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承担全部法律及连带责任。融合网不承担任何法律及连带责任。

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在融合网相关栏目上所发布的涉嫌侵犯他人知识产权或其他合法权益的内容(如,字体、图片、文章内容等),经相关版权方、权利方等提供初步证据,融合网有权先行予以删除,并保留移交司法机关查处的权利。参照相应司法机关的查处结果,融合网对于第三方企业用户所发布内容的处置具有最终决定权。

个人或单位如认为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在融合网上发布的内容(如,字体、图片、文章内容等)存在侵犯自身合法权益的,应准备好具有法律效应的证明材料,及时与融合网取得联系,以便融合网及时协调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并迅速做出相应处理工作。

融合网联系方式:(一)、电话:(010)57722280;(二)、电子邮箱:2029555353@qq.com dwrh@dwrh.net

对免责声明的解释、修改及更新权均属于融合网所有。

新闻关注排行榜

热门推荐 最新推荐
关于我们 - 融合文化 - 媒体报道 - 在线咨询 - 网站地图 - TAG标签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10-2020 融合网|DWRH.net 版权所有 联系邮箱:dwrh@dwrh.net 京公网安备 11011202002094号 京ICP备1101455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