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融合网首页 > 工信 > 其他 >

电信运营商云计算发展和盈利模式思考

来源:泰尔网 作者:卿苏德 谢智刚 责任编辑:韩杰 发表时间:2014-01-02 13:59 
核心提示:可以提供弹性的资源供给和统一的开发平台,在增加通用性和提高资源利用率的基础上,整合多个竖井式的业务平台,通过统一开发、部署、维护和管理的方式,实现低成本高效运营。

一、引言

目前,全球正处于信息技术第三次革命浪潮的开端,云计算将成为最新的“颠覆性”推动力量,提高社会生产力,推动社会整体信息化水平,并彻底颠覆目前的商业模式及体系。根据Gartner的数据,2012年全球云计算服务规模约为1000亿美元,未来几年年均增长率预计将超过20%,2015年全球云计算服务市场规模将达到1768亿美元。

广义的云计算包括基础设施即服务(IaaS)层、平台即服务(PaaS)层和软件即服务(SaaS)层。从电信运营商的角度看,云计算是一种新的计算方法和商业模式,通过虚拟化、分布式处理和宽带网络等技术,按照“即插即用”的方式,将计算、存储、网络等IT基础设施以及其上的开发平台、软件等服务,抽象成高效、弹性、可运营、可管理的公共信息处理资源,通过公众通信网络,以按需分配的服务形式向用户提供动态可扩展信息处理能力和应用服务,用户按实际使用数量进行付费。

二、运营商发展云计算的意义

2.1无可比拟的先天优势

电信运营商发展云计算具有得天独厚的五大优势。

(1)网络优势:覆盖全国的无线或有线接入能力、强大的承载能力、合理的数据中心布局和有效的内容分发系统等提供了重要的网络基础,可以提供给用户高效、便利和可靠的服务;

(2)信用优势:安全和可靠性是云计算最大的问题,拥有超大型央企背景的电信运营商具有极高的社会认知度、公信力和信誉,在用户安全和隐私方面也得到了用户的认可;

(3)差异化优势:相比互联网服务提供商,电信运营商具有短信、彩信和定位等电信能力,如果将这些能力开放,可以提供更个性化和多样化的服务;

(4)渠道优势:电信运营商可以利用其产业影响力,在标准化规范的制定和营销渠道上积极引导,形成产业发展规模优势。

(5)用户优势:电信运营商具有无可比拟的用户数量优势,充分发挥用户基数大的特点,能够在众多领域迅速占据很大的市场份额。

2.2传统业务弊端亟待解决

电信运营商传统的内部支撑和外部业务方式的发展存在以下四个问题:

(1)业务平台竖井式建设,制约了资源的共享和业务统一管理能力;

(2)以省为中心的业务平台开发,运营商和开发商高度耦合,存在通用性差、维护成本高等弊端。

(3)运维和管理较为分散,未形成统一的品牌管理、客服标准,规模化发展受限;

(4)业务平台开放程度低,个性化业务提供能力弱,种类不够丰富,新业务上线周期长等。

云计算是解决电信运营商传统业务弊端的利器。通过利用云计算中的虚拟化技术,可以提供弹性的资源供给和统一的开发平台,在增加通用性和提高资源利用率的基础上,整合多个竖井式的业务平台,通过统一开发、部署、维护和管理的方式,实现低成本高效运营。

2.3发展创新业务的有效途径

电信运营商和OTT服务商之间的博弈早已成为业界热议的话题。根据工信部发布的《1-2月全国电信业统计快报》,2013年1-2月点对点短信发送量同比下滑10.6%。面对传统话音/短彩业务开始下滑,而自有OTT应用又开发不利的局面,电信运营商的自然选择就是迅速推动传统业务的升级和演进,利用庞大的用户基础和互联互通的天然优势,发挥网络效应,引导用户回归运营商自营的新型通信服务。云计算在这个转变过程中起到重要的作用。电信运营商可以通过PaaS平台,向第三方开发者提供统一的安全隔离、弹性伸缩、负载均衡的软件研发平台,充分发挥电信运营商的高价值电信能力优势,为增值应用开发者提供应用开发服务,降低开发者参与门槛和成本,聚集开发者创新力量,为用户提供海量、丰富、快速更新的个性化应用。

2.4发展大数据的基础

构建云计算平台是电信运营商发展大数据的基础。电信行业一直都非常注重数据的收集和统计分析。目前在BSS、OSS、CRM系统中,电信运营商大量部署了关系型数据库和数据仓库。这类数据工具主要处理电信运营过程中产生的数据、资源信息或话单记录等数据。然而,随着物联网的发展以及互联网应用的多样化,诸如高清视频、网络日志等非格式化的海量数据对电信运营商传统的数据处理能力和效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构建云计算平台,利用其分布式存储能力存储海量数据,进而使用分布式计算对大数据进行分析和挖掘,已经成为一种必然的趋势。

三、运营商发展云计算的模式探讨

3.1运营商自建云计算平台

在这种模式下,运营商成立云计算相应的部门,负责制定规范和构建平台。例如,中国移动通信研究院负责移动大云项目的开发。

运营商自建云计算平台的优势在于可以利用已有的庞大的网络基础设施和遍布全国的数据中心,提供7*24小时的可靠服务;在整个云计算平台的全景视图下,制定统一的开发标准和规范;基于已有的电子或实体渠道,打造一条“云管端”的云计算产业生态链,利用其多年的规模化运营经验,带动整个产业的发展。(责任编辑:韩杰)

  • “扫一扫”关注融合网微信号

免责声明:我方仅为合法的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所发布的内容提供存储空间,融合网不对其发布的内容提供任何形式的保证:不保证内容满足您的要求,不保证融合网的服务不会中断。因网络状况、通讯线路、第三方网站或管理部门的要求等任何原因而导致您不能正常使用融合网,融合网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在融合网发布的内容(包含但不限于融合网目前各产品功能里的内容)仅表明其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的立场和观点,并不代表融合网的立场或观点。相关各方及作者发布此信息的目的在于传播、分享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立场,更与本站立场无关。相关各方及作者在我方平台上发表、发布的所有资料、言论等仅代表其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交易等方面的建议。用户应基于自己的独立判断,自行决定并承担相应风险。

根据相关协议内容,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已知悉自身作为内容的发布者,需自行对所发表内容(如,字体、图片、文章内容等)负责,因所发表内容(如,字体、图片、文章内容等)等所引发的一切纠纷均由该内容的发布者(即,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承担全部法律及连带责任。融合网不承担任何法律及连带责任。

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在融合网相关栏目上所发布的涉嫌侵犯他人知识产权或其他合法权益的内容(如,字体、图片、文章内容等),经相关版权方、权利方等提供初步证据,融合网有权先行予以删除,并保留移交司法机关查处的权利。参照相应司法机关的查处结果,融合网对于第三方企业用户所发布内容的处置具有最终决定权。

个人或单位如认为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在融合网上发布的内容(如,字体、图片、文章内容等)存在侵犯自身合法权益的,应准备好具有法律效应的证明材料,及时与融合网取得联系,以便融合网及时协调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并迅速做出相应处理工作。

融合网联系方式:(一)、电话:(010)57722280;(二)、电子邮箱:2029555353@qq.com dwrh@dwrh.net

对免责声明的解释、修改及更新权均属于融合网所有。

新闻关注排行榜

热门推荐 最新推荐

热门关键字

关于我们 - 融合文化 - 媒体报道 - 在线咨询 - 网站地图 - TAG标签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10-2020 融合网|DWRH.net 版权所有 联系邮箱:dwrh@dwrh.net 京公网安备 11011202002094号 京ICP备1101455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