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融合网首页 > 工信 > 其他 >

App做开放平台的三个必要条件

来源:创事记 作者:佚名 责任编辑:admin 发表时间:2013-07-04 23:17 
核心提示:浏览器的基因就决定了它本身就是天然的开放平台,第三方内容和服务对于它来说就必须是互相依托、各取所需的关系,因此开放进展相对迅速。你已经可以在里面找到另一层级的分发中心(App、WebApp、插件、游戏等),其中包含了完整的准入机制和基础服务支持(索

上篇文章《一个“无App主义者”的意外生还》探讨了“App的平台化”。看评论有很多争议,还有说我是微信的收费打手来着,黯然神伤……但撇开纯粹的吐槽和冷笑话,值得思考的点确实也不少,比如产品形态——这是和普通App完全不同的思考维度,一着不慎就可能输得体无完肤。

本篇就是在前文基础上进一步下沉,在活跃用户量等必需前提之外,说说App做开放平台的其他必要条件,并以前文测试用的3款App(微信、UC浏览器、百度地图)为例,做个辨证。

这里设置的条件有3个:高使用频度/黏度、遵从主基因的平台化、高开放度。层次和重要性按照顺序,由浅入深。

高使用频度/黏度

第一个维度最好理解。一个App要解决的需求足够大众化,才有资格收获大量活跃用户。然而这只是平台化的必要前提,一个互联网产品未来能够产生多大多远的价值,更重要的因素在于它的使用频度。

一个典型的反例是通讯录备份App,绝对大众且普遍的需求。但问题是一般用户一个月能用上一次就很不错了,所以即使有很高的月活跃用户量,产品价值长远来看也是大打折扣的。

相比之下,上文提到的3只App就不用担心这种问题。即时通讯(微信)和信息获取(浏览器)都是使用率极高的硬需求,频率甚至可以精确到以分钟为单位。地图的频度相比略低,但在人口流动性和城镇化大跃进的时代,你绝不可能光凭记忆就横扫一个城市,因此地图导航也肯定属于高频App。

另外要提的产品黏度——粘住用户的本事。微信不用怀疑,社交产品的根基就是账号体系和关系链,算上腾讯的深厚用户底蕴,很容易就形成难以迁移的正向循环;浏览器和地图在这方面就还需要补课——即使它们都在有意识地建立自己的账号体系。

遵从主基因的平台化

这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因为高活跃用户量/使用频度/黏度的产品数量还是不少的,但这并不意味着它们都可以顺利地横向拓展——相反,很多时候只会让产品变臃肿,用户习惯和满意度彻底崩溃。

平台向左,臃肿向右,决定走向的根本因素就是平台化过程是否尊从了产品主基因。因为基因定义了产品要解决的核心需求,以及所对应的目标用户群。

因此,一旦App开始平台化,同样也必须遵循这个规律——提供目标用户群需要的周边服务,解决与核心需求配套的周边需求。否则,就是无意义的功能堆砌。比如,一个天气App,加入“穿衣建议”功能就非常合理;但如果加入游戏频道,那就是“臃肿”。

按照这个逻辑,你就能明白微信的平台化,为什么总是“雷声大,雨点小”了,因为这真是一件很难做的活儿。微信的基因是“即时通讯”,意味着极强的私密性和敏感性,功能添加稍有不慎就会造成用户打扰,对张小龙这样的“用户体验狂人”来说是绝对不能容忍的。

而看历次的版本更新,也能感受到腾讯的小心翼翼——特别是对公众平台规则的不断矫正,简直就是如履薄冰。社交属性在这个环节就成了瓶颈,再联想到私密度远不及微信的微博“惨淡”的平台化过程,就更能体会张小龙的纠结了。

相比之下,浏览器和地图在这一环节走得就要轻松一些。无论是“信息展示”(浏览器基因)还是“线下生活”(地图基因),能与之搭伙的配套功能都很多而且很顺理成章(浏览器可做游戏、导航、电商,地图可做团购、优惠券、打车),这些在PC上就已经被验证过了——甚至可以说,它们的产品形态天生就是为了承载更多的功能和服务。

高开放度

这是最后的一个条件,也是App平台化的最终极形态——生态系统。无论多有实力的公司,自己玩也玩不过整个产业链。App在平台化初期可以封闭试错,但要真正意义上的脱胎换骨,就必须吸收第三方开发者,提供更多的长尾服务,才能形成最大的正向循环。

当然,引入第三方也意味着面临更大的不确定性风险,平台方必须从准入机制和产品形态上做好应付的准备。

上一个环节中,提到微信平台化的瓶颈是自身的产品基因,这点将继续其开放进程。微信是很棒的产品,公众账号体系是一种很潮的创新,从交互到功能都充满了新鲜感。但业内对于微信开放平台的各种解读和畅想,其实已经有些肥皂剧化了。其实无论从产品形态(无公众账号推荐和展示方式、外界对微信游戏的担忧),还是腾讯内部的协同机制(手机QQ的“微信模仿秀”、各事业部对接入权的争夺)看,微信都还没做好成为一个真正开放平台的准备。

浏览器和地图这两种形态不那么新鲜的产品,其实在开放方面比微信走得更远一些。

浏览器的基因就决定了它本身就是天然的开放平台,第三方内容和服务对于它来说就必须是互相依托、各取所需的关系,因此开放进展相对迅速。你已经可以在里面找到另一层级的分发中心(App、WebApp、插件、游戏等),其中包含了完整的准入机制和基础服务支持(索引、评分、支付体系等)。

地图开放针对的则是当前热门的市场概念——O2O。理论上来说,线下所有POI都能通过提交信息的方式接入地图应用,成为一座潜在金矿,因此这种高开放拥有足够大的需求和动力。惟一需要担心的是涉及到线下,传统长尾商家的信息化和接入效率不高,必须依靠平台方去挨个扫街教育,这是一块难啃的骨头。

综上所述,能够走到“平台化”这一步的App,都算是脱颖而出者。但这并不意味着它们跟其他垂直类App就是竞争甚至“猫鼠”关系——相反,既然作为平台方,就应该不断推出政策扩大完善与开发者的合作面。双方利益保持一致,才会是个健康共赢的生态系统。

(责任编辑:admin)
    • “扫一扫”关注融合网微信号

    免责声明:我方仅为合法的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所发布的内容提供存储空间,融合网不对其发布的内容提供任何形式的保证:不保证内容满足您的要求,不保证融合网的服务不会中断。因网络状况、通讯线路、第三方网站或管理部门的要求等任何原因而导致您不能正常使用融合网,融合网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在融合网发布的内容(包含但不限于融合网目前各产品功能里的内容)仅表明其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的立场和观点,并不代表融合网的立场或观点。相关各方及作者发布此信息的目的在于传播、分享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立场,更与本站立场无关。相关各方及作者在我方平台上发表、发布的所有资料、言论等仅代表其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交易等方面的建议。用户应基于自己的独立判断,自行决定并承担相应风险。

    根据相关协议内容,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已知悉自身作为内容的发布者,需自行对所发表内容(如,字体、图片、文章内容等)负责,因所发表内容(如,字体、图片、文章内容等)等所引发的一切纠纷均由该内容的发布者(即,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承担全部法律及连带责任。融合网不承担任何法律及连带责任。

    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在融合网相关栏目上所发布的涉嫌侵犯他人知识产权或其他合法权益的内容(如,字体、图片、文章内容等),经相关版权方、权利方等提供初步证据,融合网有权先行予以删除,并保留移交司法机关查处的权利。参照相应司法机关的查处结果,融合网对于第三方企业用户所发布内容的处置具有最终决定权。

    个人或单位如认为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在融合网上发布的内容(如,字体、图片、文章内容等)存在侵犯自身合法权益的,应准备好具有法律效应的证明材料,及时与融合网取得联系,以便融合网及时协调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并迅速做出相应处理工作。

    融合网联系方式:(一)、电话:(010)57722280;(二)、电子邮箱:2029555353@qq.com dwrh@dwrh.net

    对免责声明的解释、修改及更新权均属于融合网所有。

    新闻关注排行榜

    热门推荐 最新推荐

    热门关键字

    关于我们 - 融合文化 - 媒体报道 - 在线咨询 - 网站地图 - TAG标签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10-2020 融合网|DWRH.net 版权所有 联系邮箱:dwrh@dwrh.net 京公网安备 11011202002094号 京ICP备1101455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