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融合网首页 > 工信 > 其他 >

三大运营商的选择与路径(2)

来源:通信产业网 作者:林紫玉 责任编辑:admin 发表时间:2013-01-22 09:22 
核心提示:去电信化强攻 面对移动互联网的下沉式扩张,三大运营商都在2013年策略中把转型,特别是顺应移动互联网潮流作为发展重心,中电信更是第一次鲜明地提出了在创新业务上去电信化的主张。 从目前来看,运营商的移动互联

“去电信化”强攻

面对移动互联网的下沉式扩张,三大运营商都在2013年策略中把转型,特别是顺应移动互联网潮流作为发展重心,中电信更是第一次鲜明地提出了在创新业务上“去电信化”的主张。

从目前来看,运营商的移动互联网化转型由两个方面构成:一是变现网络价值的流量经营,二是实现新收入的业务经营。在受限于体制的环境下,后者往往扮演了前者的垫脚石。也就是说,流量经营,仍旧在运营商的转型规划中占据了核心地位。

在具体的策略上,从2013年工作报告中来看,三家运营商表现出各自的特点。作为弱势运营商,中电信和中联通的网络负荷并不饱满,两家运营商均把2013年的目标定为规模效益,力求吸引更多的新增移动互联网用户,提升网络效益。而在手段上,中联通要做的是把成熟的产业链优势转变为有效的用户黏性,主要通过话补减少机补来吸引用户入网,中电信则是持续通过千元或更低价智能机的锻造,通过固移融合优势来吸引用户,中移动仍旧以“四网协同”来弥补网络短板,从规划中看,即使2013年TD-LTE基站数量达到20万台,WiFi的投入力量依然只增不减,在一段时间内,与TD-LTE共同扮演“网络达人”的角色。

在移动互联网业务发展上,中移动表现出一争高下的强势态度,“要加快新业务的创新发展,形成新型产品和特色业务体系,有效应对移动互联网业务竞争,打造公司新的增长点”;中电信则表现了一种竞合,“坚持新三者转型,打造管道+平台+内容的新业务体系”;中联通则流露出“不正面交锋”,“积极启动面向移动互联网的服务转型”。

在具体业务打造上,中移动与中电信表现出某种一致性,即新业务的公司化运营,引入准互联网化体制,比如融资和退出机制、股份制、创始人等,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在2013年规划中,两家运营商均表示会进一步推动公司化运营,推动业务尽快成熟实现收入。

而一直在新业务开发上实行跟随策略的中联通,在2013年并无太大的改变。这大部分也与联通受到利润压力更大有关,对于投入产出有一定过程的新业务,联通暂时没有多余的精力,而是把更多的资源运用到流量经营上,比如率先推出针对红微博或视频的流量包等。

面对2013日益凶猛的移动互联网浪潮,也许只有像王晓初所说:“竞争策略容易被模仿,只有始终领先一步,才能保持差异化竞争优势。”

迎接LTE的触发点

事实上,围绕着移动互联网人群的争夺展开,必然会催生基础网络的升级,这也将是运营商发挥优势的筹码,从2013年许多人预计LTE会被正式摆上台面。

截至去年,全球25%左右的3G运营商已部署LTE商用网络,其中Verizon已有35%的流量来自LTE,表明LTE被市场接受的速度远远高于3G初期。正如中移动香港总裁李帆风判断:从2G到3G是一个革命,用户接受需要过程,而3G到LTE只是升级,用户会自然地过渡到LTE。

中移动早已经发布了经主管部门许可的2013TD-LTE发展规划,按照这个规划,高达20万台基站的部署,将造就全球最大的TD-LTE预商用网,牌照发放与否,只会牵涉到市场宣传口号的措辞,不会改变中移动将成为中国首个LTE运营商的事实。

在这一情况下,对中联通和中电信来说有两件事情要处理好,一是积极利用最后的窗口期,给对手重重一击,二是同样争取LTE运营资格,再度利用成熟产业链优势,把对手牵制在起跑线上。在2013年规划中,他们表现出了在这个窗口期的急迫感,同时又隐晦地表达了为4G积蓄力量的信号。

在2013这个交织冰与火的年代,运营商会是垂老的骆驼,还是涅槃的凤凰,答案还未最终揭晓。

(责任编辑:admin)
  • “扫一扫”关注融合网微信号

免责声明:我方仅为合法的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所发布的内容提供存储空间,融合网不对其发布的内容提供任何形式的保证:不保证内容满足您的要求,不保证融合网的服务不会中断。因网络状况、通讯线路、第三方网站或管理部门的要求等任何原因而导致您不能正常使用融合网,融合网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在融合网发布的内容(包含但不限于融合网目前各产品功能里的内容)仅表明其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的立场和观点,并不代表融合网的立场或观点。相关各方及作者发布此信息的目的在于传播、分享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立场,更与本站立场无关。相关各方及作者在我方平台上发表、发布的所有资料、言论等仅代表其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交易等方面的建议。用户应基于自己的独立判断,自行决定并承担相应风险。

根据相关协议内容,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已知悉自身作为内容的发布者,需自行对所发表内容(如,字体、图片、文章内容等)负责,因所发表内容(如,字体、图片、文章内容等)等所引发的一切纠纷均由该内容的发布者(即,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承担全部法律及连带责任。融合网不承担任何法律及连带责任。

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在融合网相关栏目上所发布的涉嫌侵犯他人知识产权或其他合法权益的内容(如,字体、图片、文章内容等),经相关版权方、权利方等提供初步证据,融合网有权先行予以删除,并保留移交司法机关查处的权利。参照相应司法机关的查处结果,融合网对于第三方企业用户所发布内容的处置具有最终决定权。

个人或单位如认为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在融合网上发布的内容(如,字体、图片、文章内容等)存在侵犯自身合法权益的,应准备好具有法律效应的证明材料,及时与融合网取得联系,以便融合网及时协调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并迅速做出相应处理工作。

融合网联系方式:(一)、电话:(010)57722280;(二)、电子邮箱:2029555353@qq.com dwrh@dwrh.net

对免责声明的解释、修改及更新权均属于融合网所有。

新闻关注排行榜

热门推荐 最新推荐
关于我们 - 融合文化 - 媒体报道 - 在线咨询 - 网站地图 - TAG标签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10-2020 融合网|DWRH.net 版权所有 联系邮箱:dwrh@dwrh.net 京公网安备 11011202002094号 京ICP备1101455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