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营商备战IPv6规模化商用
我国IPv6商用化进程正在加快。在近日举行的“IPv6推进研讨会”上,国家发改委高技术司司长綦成元表示,发改委将在“十二五”期间加快推进IPv6网络规模商用。与此同时,运营商对IPv6商用的热情高涨。目前中国联通已完成IPv6设备的测试,计划在年内开始IPv6试点。而中国电信和中国移动则已经明确IPv6发展具体路线图。据悉,中国电信官网日前正式启用IPv6地址链接访问。
地址危机来临,三大运营商备战IPv6
随着大规模的无线城市建设,以及运营商加快部署升级通信基础设施,我国通信市场容量正不断扩大。工信部电信研究院调研报告显示,未来5年我国将需要海量IP地址,其中移动互联网需求量为10亿,物联网预计需求量为100亿,固定互联网为5亿,而按照IP地址33%的利用率来推算,我国未来IP地址需求量高达345亿。
统计显示,目前中国网民平均拥有0.7个IPv4地址,美国网民平均拥有6.3个。中国工程院邬贺铨院士此前透露,目前中国IPv6地址仅占全球的0.29%,中国在IPv6的使用上处于明显落后位置。发展IPv6已经迫在眉睫。
目前,国家已经展开IPv6商用部署。据报道,工信部等多个部门已经围绕下一代互联网,对IPv6地址的分配原则和方式进行了统筹规划。同时,三大运营商更是未雨绸缪,提前布局IPv6领域。2011年将成运营商IPv6规模建设年。
据了解,中国电信于2010年年初正式启动下一代互联网部署试点工作,在长沙、无锡、成都、广州、杭州和济南等六城市开展IPv6试点。根据中国电信的布局,2009年至2010年为IPv6的试商用阶段,2012年至2015年规模商用IPv6,2015年以后将大规模使用IPv6.
中国移动在河南建成了IPv6承载网,并计划于年内在广东开通端到端的IPv6业务,加速IPv6部署。中国移动研究院网络技术研究所副所长段晓东表示,中国移动将分三个阶段,用5年的时间实现IPv6应用于终端,用10年实现IPv6为基础的下一代互联网普及。
中国联通还未正式出台关于IPv6发展具体路线图,但已经开展了相关工作,包括IPv4向IPv6过渡政策研究、过渡技术方案实验室验证、依托CNGI的IPv6试验项目、标准和技术研究以及省公司的应用试点。
各自为战,应用匮乏拖延进程
下一代互联网建设涉及运营商基础网络、业务平台以及终端的全面改造,其中数据通信设备供应商、服务器提供商、业务平台及IT支撑系统供应商都将受益。因此,除了电信运营商,互联网商、通信设备商也在积极部署IPv6.
日前,Google、Facebook、Yahoo等已经陆续宣布IPv6应用支持计划,并在6月8日首个“世界IPv6日”上,积极发起IPv6测试活动。在国内,腾讯已经完成了基础架构侧等的技术方案测试和验证,初步完成了试点平台的搭建。百度则透露将于2011年第三季度通过IPv6.baidu.com域名正式提供IPv6访问服务。通信设备商华为、中兴在6月8日推出了支持IPv6测试的官方网站。
但由于种种原因,我国IPv6的发展缓慢。这首先在于IPv6与现有IPv4不兼容,网络和网站运营商必须升级他们的网络设施和软件以支持IPv6信息,但升级转换牵涉方方面面,尤其是软件应用全面转换升级难度较大。
其次,IPv4向IPv6过渡、两者并存的方案并不够清晰。目前,使用IPv6地址只能访问相应的IPv6网站,使用相应的应用。据ISOC网站上公布的信息,世界IPv6日这一天,全球有434个网站参与24小时IPv6测试活动,有753个网站被认证支持IPv6。估算起来,目前全球支持IPv6访问的网站不过2000个。
目前,在部署IPv6方面,运营商、互联网商、通信设备商仍然各自为战,缺乏行业标准和国家层面的统一部署,制约了产业链的成型。IPv6的需求如此迫切但发展如此缓慢,商业应用和终端的匮乏一直被业界认为是主要原因。终端与应用作为联系用户的前沿对于推动市场起着重要作用。而内容应用的匮乏、移动终端对IPv6的支持薄弱,都使得用户需求不足,进而导致产业链相关方的动力不足。(责任编辑:admin)
- “扫一扫”关注融合网微信号
免责声明:我方仅为合法的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所发布的内容提供存储空间,融合网不对其发布的内容提供任何形式的保证:不保证内容满足您的要求,不保证融合网的服务不会中断。因网络状况、通讯线路、第三方网站或管理部门的要求等任何原因而导致您不能正常使用融合网,融合网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在融合网发布的内容(包含但不限于融合网目前各产品功能里的内容)仅表明其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的立场和观点,并不代表融合网的立场或观点。相关各方及作者发布此信息的目的在于传播、分享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立场,更与本站立场无关。相关各方及作者在我方平台上发表、发布的所有资料、言论等仅代表其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交易等方面的建议。用户应基于自己的独立判断,自行决定并承担相应风险。
根据相关协议内容,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已知悉自身作为内容的发布者,需自行对所发表内容(如,字体、图片、文章内容等)负责,因所发表内容(如,字体、图片、文章内容等)等所引发的一切纠纷均由该内容的发布者(即,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承担全部法律及连带责任。融合网不承担任何法律及连带责任。
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在融合网相关栏目上所发布的涉嫌侵犯他人知识产权或其他合法权益的内容(如,字体、图片、文章内容等),经相关版权方、权利方等提供初步证据,融合网有权先行予以删除,并保留移交司法机关查处的权利。参照相应司法机关的查处结果,融合网对于第三方企业用户所发布内容的处置具有最终决定权。
个人或单位如认为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在融合网上发布的内容(如,字体、图片、文章内容等)存在侵犯自身合法权益的,应准备好具有法律效应的证明材料,及时与融合网取得联系,以便融合网及时协调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并迅速做出相应处理工作。
融合网联系方式:(一)、电话:(010)57722280;(二)、电子邮箱:2029555353@qq.com dwrh@dwrh.net
对免责声明的解释、修改及更新权均属于融合网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