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融合网首页 > 工信 > 其他 >

电信运营商抢食手机支付(2)

来源:中国经济和信息化 作者:中国经济和信息化 责任编辑:admin 发表时间:2011-05-09 07:57 
核心提示:有数据显示,2010年,我国移动支付市场整体规模达到202.5亿元,同比增长31.1%。据预测,2011年我国移动支付市场仍将强劲增长,而到2012年,我国移动支付交易规模将超过1000亿元。然而,如此快速发展的市场,目前却

有数据显示,2010年,我国移动支付市场整体规模达到202.5亿元,同比增长31.1%。据预测,2011年我国移动支付市场仍将强劲增长,而到2012年,我国移动支付交易规模将超过1000亿元。然而,如此快速发展的市场,目前却连技术标准都尚未统一。

“移动支付推行的最大障碍在于,电信运营商和银行谁来主导行业标准的问题没有解决。”有业内人士指出,银行有大额支付结算的特权,运营商有庞大的用户,但由于双方都想掌握移动支付主导权,多年来合作推进艰难。

目前国内使用的移动支付方案有四大类:基于13.56MHz的非接触技术的双界面卡方案;基于13.56MHz的非接触技术的NFC方案;基于13.56MHz的非接触技术的SD卡方案以及基于2.4GHz的RF-SIM卡方案。

在电信行业,三大电信运营商在移动支付标准的选择上也不尽相同。中国移动在主要发展2.4G标准的同时,也不放弃13.56M标准;中国电信在将13.56频段作为主要的发展方向的同时也支持2.4G的应用;中国联通自2006年以来在上海等地分别进行了基于13.56M标准的NFC及SIMpass终端技术方案和基于2.4G标准的RFSIM终端技术方案,但主要以SIMpass为主。

近日有消息称,工信部和银联在移动支付的标准上达成共识,将共同制定手机支付的行业标准。国家金卡办主任、中国信息产业商会会长张琪透露,根据有关方面在移动支付工作研讨会上的意见,近场支付采用13.56MHz标准,2.45GHz方案仅用于封闭应用环境。

“这跟我去年预料的结果一样,移动支付标准的确定早已没有悬念。”通信专家、中科院高级研究员侯自强表示,13.56MHz的NFC技术是大部分现有POS终端机和城市公交一卡通等采用的标准,并且在国际上被广泛应用,如今将近场支付标准确定为13.56MHz标准是大势所趋。

有分析人士认为,电信运营商掌握着大量而稳定的终端客户,移动支付只是电信运营商提供的一种增值服务,而银行拥有的只是金融业务资质,在双方合作过程中,电信运营商的主动性更大。特别是,中国移动入股浦发以后,金融资质问题也迎刃而解。

显然,技术标准的分歧迟早会得到解决,无论采用哪种标准,都不会让电信运营商进入移动支付市场的步伐慢下来。

产融结合趋势

通讯业与金融业的结合在日本就有成功先例。2005年,日本运营商NTTDoCoMo与三井住友金融集团及其旗下的三井住友卡公司、三井住友银行公司结盟,斥资980亿日元收购三井住友卡34%股权,实现电信与金融业务的紧密合作。目前,我国电信运营商发展移动金融业务,可以看作是我国产业资本向金融领域渗透的一个缩影。

经过此前数十年的高速发展,中国的产业资本积累了大量的剩余,同时,由于中国经济转型的需要,金融将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因此,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的融合是近年来愈发明显的趋势。2009年,有关部门曾派团赴日本,就产融结合的历史进程、现状等问题进行考察。

有分析人士指出,目前在我国,金融业与各产业一直由不同的政府部门监管,客观上制约了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的融合。

“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产业主要是央企,由国资委监管,而国资委一直强调央企要专注于主业。央行、银监会对产融结合也十分谨慎,原因是产业资本控股的银行很容易规避他们的监管。”上述分析人士说。

尽管如此,资料显示,国内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制造业企业进入金融领域。包括中石油、中国建筑、中国华电集团等在内的央企也或多或少地拥有银行、信托、金融租赁、财务公司等金融牌照。

未来国内各大电信运营商的移动支付宝如果顺利诞生,无疑将成为中国产融结合的一个经典案例。

(责任编辑:admin)
  • “扫一扫”关注融合网微信号

免责声明:我方仅为合法的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所发布的内容提供存储空间,融合网不对其发布的内容提供任何形式的保证:不保证内容满足您的要求,不保证融合网的服务不会中断。因网络状况、通讯线路、第三方网站或管理部门的要求等任何原因而导致您不能正常使用融合网,融合网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在融合网发布的内容(包含但不限于融合网目前各产品功能里的内容)仅表明其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的立场和观点,并不代表融合网的立场或观点。相关各方及作者发布此信息的目的在于传播、分享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立场,更与本站立场无关。相关各方及作者在我方平台上发表、发布的所有资料、言论等仅代表其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交易等方面的建议。用户应基于自己的独立判断,自行决定并承担相应风险。

根据相关协议内容,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已知悉自身作为内容的发布者,需自行对所发表内容(如,字体、图片、文章内容等)负责,因所发表内容(如,字体、图片、文章内容等)等所引发的一切纠纷均由该内容的发布者(即,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承担全部法律及连带责任。融合网不承担任何法律及连带责任。

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在融合网相关栏目上所发布的涉嫌侵犯他人知识产权或其他合法权益的内容(如,字体、图片、文章内容等),经相关版权方、权利方等提供初步证据,融合网有权先行予以删除,并保留移交司法机关查处的权利。参照相应司法机关的查处结果,融合网对于第三方企业用户所发布内容的处置具有最终决定权。

个人或单位如认为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在融合网上发布的内容(如,字体、图片、文章内容等)存在侵犯自身合法权益的,应准备好具有法律效应的证明材料,及时与融合网取得联系,以便融合网及时协调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并迅速做出相应处理工作。

融合网联系方式:(一)、电话:(010)57722280;(二)、电子邮箱:2029555353@qq.com dwrh@dwrh.net

对免责声明的解释、修改及更新权均属于融合网所有。

新闻关注排行榜

热门推荐 最新推荐

热门关键字

关于我们 - 融合文化 - 媒体报道 - 在线咨询 - 网站地图 - TAG标签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10-2020 融合网|DWRH.net 版权所有 联系邮箱:dwrh@dwrh.net 京公网安备 11011202002094号 京ICP备1101455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