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为的国际化怪圈如何破解
2月19日晚,华为宣布将放弃收购美国3Leaf Systems(以下简称3Leaf公司)。
2010年5月,华为出资200万美元收购了美国3Leaf公司的部分资产。2010年11月,华为将此收购案上报美国外国投资委员会(CFIUS)。2011年2月11日,华为接到了该委员会的通知,建议其撤回收购3Leaf特定资产交易的申请。当时,华为拒绝接受这一建议。
按照美国的相关规定,如果华为拒绝接受这一建议,需要美国总统在15天内作出最终裁决。其间,有五位美国众议员联名致信奥巴马政府,称华为收购3Leaf Systems将对美国的计算机网络构成威胁。2月19日晚,华为表示妥协,宣布放弃该项收购。
2008年3月,贝恩资本与华为试图联合收购美国3Com公司,但也是因未通过CFIUS的审查而最终失败。
一直在国际化征途上攻城略地的华为,似乎进入了一个怪圈。
当商业遭遇政治
创始人任正非是转业军人,因此,海外传闻华为有军方背景。
华为面对的是有着成熟法律体系、复杂的商业利益和激烈政治斗争的美国等发达国家和地区。在美国人的传统概念里,商业就是政治,从来就没有所谓的单纯商业行为。这种文化根深蒂固,这也是美国设立秘密行政机构CFIUS、专门对商业交易进行国家安全评估的缘由之一,这更导致CFIUS总是以先入为主的方式审查一些商业案件。
实际上,在2002年左右,华为在美国也收购了几家小的技术公司,当时的收购非常顺利。但为什么现在却变得非常曲折了?因为那时候的华为还是一个不为美国主流社会关注的小公司,美国同行还没将华为当作自己的对手。今天的华为,已经跃居世界行业第二,美国当然会非常慎重对待了。
除了上述文化背景的因素外,可能阻止华为在美收购的因素还有另外几个:美国本土的商业机构——华为的竞争对手,如思科等等,眼看华为打到了自家门口,不采取一些措施显然是不明智的。这是商业层面的竞争;其次,是美国复杂而严谨的法律体系。美国对海外资本在本国的收购非常谨慎,尤其是对于一些比较敏感的、科技含量高的行业和公司,即使非常小的收购,也会动用大量人力物力反复论证,详细核查,一旦觉得可能对美国利益造成损害,或者潜在损害,就有可能投反对票;第三,政治层面,美国两党的斗争非常激烈,执政党都不希望在自己任上犯错,尤其是在对待中美关系这个异常敏感的问题上。即使商业和法律层面找不出阻止华为收购美国公司的理由,但如果出于保守的心理,也会投反对票。
因此,上述收购是华为一家公司与美国庞大的商业体系的较力,是华为的商业行为与美国复杂的政治关系的比拼。在华为明显处于弱势的情况下,收购失败是必然的。
缺乏专业技巧
华为收购3Leaf公司的失败,从华为方面的操作来看,明显对此次收购可能遇到的风险缺乏充分的评估,这实质上是缺乏跨国并购的专业和技巧。
涉及金额区区200万美金的收购,对于华为这么大的规模的公司而言,显然不算是沉重负担;而对于美国那么庞大的企业群体来说,3Leaf公司也只是九牛一毛。因此,华为高层对此次收购案思想上或许并不十分重视,表现在操作层面是对此次收购可能面临的风险缺乏全方位的深入的评估,对收购的步骤更缺乏科学合理的安排。
(责任编辑:admin)
- “扫一扫”关注融合网微信号
免责声明:我方仅为合法的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所发布的内容提供存储空间,融合网不对其发布的内容提供任何形式的保证:不保证内容满足您的要求,不保证融合网的服务不会中断。因网络状况、通讯线路、第三方网站或管理部门的要求等任何原因而导致您不能正常使用融合网,融合网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在融合网发布的内容(包含但不限于融合网目前各产品功能里的内容)仅表明其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的立场和观点,并不代表融合网的立场或观点。相关各方及作者发布此信息的目的在于传播、分享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立场,更与本站立场无关。相关各方及作者在我方平台上发表、发布的所有资料、言论等仅代表其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交易等方面的建议。用户应基于自己的独立判断,自行决定并承担相应风险。
根据相关协议内容,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已知悉自身作为内容的发布者,需自行对所发表内容(如,字体、图片、文章内容等)负责,因所发表内容(如,字体、图片、文章内容等)等所引发的一切纠纷均由该内容的发布者(即,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承担全部法律及连带责任。融合网不承担任何法律及连带责任。
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在融合网相关栏目上所发布的涉嫌侵犯他人知识产权或其他合法权益的内容(如,字体、图片、文章内容等),经相关版权方、权利方等提供初步证据,融合网有权先行予以删除,并保留移交司法机关查处的权利。参照相应司法机关的查处结果,融合网对于第三方企业用户所发布内容的处置具有最终决定权。
个人或单位如认为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在融合网上发布的内容(如,字体、图片、文章内容等)存在侵犯自身合法权益的,应准备好具有法律效应的证明材料,及时与融合网取得联系,以便融合网及时协调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并迅速做出相应处理工作。
融合网联系方式:(一)、电话:(010)57722280;(二)、电子邮箱:2029555353@qq.com dwrh@dwrh.net
对免责声明的解释、修改及更新权均属于融合网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