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融合网首页 > 终端 > 消费类电子产品 >

华为焦虑症:第一的荣耀与包袱(2)

来源:邻章 作者:邻章 责任编辑:方向 发表时间:2016-06-27 15:11 
核心提示:但在小米舆论转换的前车之鉴下,颇具危机感的华为亦不得不考虑假设有朝一日的失败后所面临的舆论加罚。可以说,华为当下的第一,其即是荣耀,更是包袱。华为在超越竞争对手的同时,也需要超越消费者和业界对其的期

但在小米舆论转换的前车之鉴下,颇具危机感的华为亦不得不考虑假设有朝一日的失败后所面临的舆论加罚。可以说,华为当下的第一,其即是荣耀,更是包袱。华为在超越竞争对手的同时,也需要超越消费者和业界对其的期望。华为需要守住第一名。然而,守住第一名并不容易。无论是当下OPPO、vivo所展现出的高增速以及OPPO R9在当下对华为P9销量的超越,还是其一心想要超越的竞争对手苹果、三星所展现出了对本地化的快速转变和依旧强势的产品表现,都会让华为倍感压力。

二、技术专利的助力作用有限

无论是华为自身还是关注华为的热心人士,都十分热衷于宣扬华为所具备的技术专利优势,意图在得出专利技术让华为产品领先与竞争对手,华为可以基业长青的同时也让华为的消费者拥有技术优越感。

但是从现实来说:专利技术的重要性很可能被高估了。技术专利是否就能保障企业长盛不衰,能否促进产品远超对手,实际上有待商榷。在技术产品和消费者选择之间永远还隔着一堵名叫用户需求的墙。

当然,没有人可以否认华为当下相对于国产厂商而言,在技术专利上的所具备领先优势;也没有人可以否认技术专利的重要性,从现实来说,技术专利助力华为在海外市场的扩展远胜于国内竞争对手。但是,有技术专利是否就能保障企业长盛不衰,能否促进产品远超对手,却是有待商榷。

从诺基亚、HTC、索尼、moto这些巨头曾经的辉煌和当下的转型唯艰就可见一斑。论”技术、专利,粉丝、品牌”,索尼、诺基亚、moto没有哪一家是不强势的,与华为相比,也不诚惶多让。但是他们依旧在智能手机的大战中败走麦城。这似乎已经宣告:在新时代,此前认为的只要一个企业能够拥有”极高含金量的品牌、大批忠实粉丝、坚实专利储备、优秀技术人才就可以基业长青,就能够所向披靡,将成为核心竞争力优势“这一万能公式并非无懈可击。

而索尼、诺基亚、moto的败北,其中原因则有重大战略选择失误,不响应市场需求的自娱自乐裹足不前以及坚固的工程师思维,剑走偏锋。虽然,当下的华为在智能手机上选对了路,但是在面对下一波技术或产业变化时,华为会不会也出现类似的情况,步上诺基亚、索尼们的后尘自然值得其思考与焦虑。

其二则是雄厚的专利积累究竟有多少可以转化为一款产品的核心优势,成为核心竞争力?现实是:能够满足消费者核心需求、痛点的技术才称得上是真正有意义的技术。若是做出的产品不能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刺中消费者的G点,那么技术再强也是白搭。产品是技术的比拼,但更是有意义的技术的比拼。在这一方面,华为究竟能够将消费者的需求挖掘到几分?

三、华为依旧缺失硬件一体化的供给能力、软硬件一体化能力

一直以来,华为在智能手机市场都有着大梦想。无论是此前多次表示华为将在未来三五年内超越苹果三星的余承东,还是对华为消费者BG提出要敢于5年内超越1000亿美元收入目标的任正非。都将华为超越苹果、三星最终成为智能手机市场的领头羊作为了一致目标。(责任编辑:方向)

  • “扫一扫”关注融合网微信号

免责声明:我方仅为合法的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所发布的内容提供存储空间,融合网不对其发布的内容提供任何形式的保证:不保证内容满足您的要求,不保证融合网的服务不会中断。因网络状况、通讯线路、第三方网站或管理部门的要求等任何原因而导致您不能正常使用融合网,融合网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在融合网发布的内容(包含但不限于融合网目前各产品功能里的内容)仅表明其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的立场和观点,并不代表融合网的立场或观点。相关各方及作者发布此信息的目的在于传播、分享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立场,更与本站立场无关。相关各方及作者在我方平台上发表、发布的所有资料、言论等仅代表其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交易等方面的建议。用户应基于自己的独立判断,自行决定并承担相应风险。

根据相关协议内容,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已知悉自身作为内容的发布者,需自行对所发表内容(如,字体、图片、文章内容等)负责,因所发表内容(如,字体、图片、文章内容等)等所引发的一切纠纷均由该内容的发布者(即,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承担全部法律及连带责任。融合网不承担任何法律及连带责任。

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在融合网相关栏目上所发布的涉嫌侵犯他人知识产权或其他合法权益的内容(如,字体、图片、文章内容等),经相关版权方、权利方等提供初步证据,融合网有权先行予以删除,并保留移交司法机关查处的权利。参照相应司法机关的查处结果,融合网对于第三方企业用户所发布内容的处置具有最终决定权。

个人或单位如认为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在融合网上发布的内容(如,字体、图片、文章内容等)存在侵犯自身合法权益的,应准备好具有法律效应的证明材料,及时与融合网取得联系,以便融合网及时协调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并迅速做出相应处理工作。

融合网联系方式:(一)、电话:(010)57722280;(二)、电子邮箱:2029555353@qq.com dwrh@dwrh.net

对免责声明的解释、修改及更新权均属于融合网所有。

热门关键字

关于我们 - 融合文化 - 媒体报道 - 在线咨询 - 网站地图 - TAG标签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10-2020 融合网|DWRH.net 版权所有 联系邮箱:dwrh@dwrh.net 京公网安备 11011202002094号 京ICP备1101455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