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互联,重新定义内容为王(2)
而在互联网时代的新媒体环境中,“人人都有麦克风”、“人人都是自媒体”,也即人人有了解释权,事实的“真相”看上去会随着观察历程的不同而改变,最终的大多数情况是,事实真相取决于语言的使用,并且易受到人们所处的背景环境的影响。
二是“新受众”。新媒体把“对谁说”拉了进来,完成了一个叙事动力学的闭环,叙事与受众被卷入一种前所未有的亲密关系中,被绑在了一起。由于“对谁说”进入了叙事进程,过去的“不特定受众”变成了“特定受众”,这既是一种激励,也是一种约束,将重新塑造“说什么”和“怎么说”,比如,新媒体与传统媒体在语言风格上往往有着显著差别。
这里需强调的是,“特定受众”并不是伫立在某个地方等待着“匹配”,而是需要创造,例如,罗辑思维的粉丝不是“匹配”而是“创造”出来的,创造力源自对“生命的语法”的洞察。
当然,“对谁说”即“特定受众”目前在很大程度上仍是面目模糊的,其在现实中的清晰化和明朗化,还需要数据能力——例如粉丝管理软件——的进一步运用和挖掘,将会涉及特定受众的知识、情感和价值等方面。当然,这与其说是向特定受众的开放,不若说是向一种精微感受力的开放,将会推进一种更精细的体察和更贴近生命的叙事的生成。
三是“新媒介”。说到媒介,就绕不开麦克卢汉所说的“媒介即讯息”。我的理解是,媒介是一种物质性动力学机制:
1、媒介本身是一种时空界面;
2、时空界面本身即是一种约束(材质和成本);
3、约束本身即在邀请创新。
例如,竹简和羊皮纸就是不同的时空界面,蕴含着不同的书写和表达约束,甚至可以说影响着不同的文明型态。每一次媒介形态的进化,既是对传统媒介之时空约束的超越,也是对伴随传统媒介而形成的信息和知识垄断的打破,与之同时,也在激励着新的解释和叙事,例如,印刷术使得“人人都有圣经”,这既打破了教会对《圣经》垄断和解释,也使得宗教改革运动成为可能。
“新媒体”首先是因新媒介而被命名,既是对传统媒体的话语霸权的打破,传播成本的降低也会持续地在创造“新主体”和“新受众”,以及“新内容”。
四是“新内容”。媒体有新旧之分,内容也有新旧之分。如今我们所说的“传统媒体”是工业时代格局的产物,其内容也受着工业时代法则的规制,生成的是“由整体定义局部”、“由系谱定义个人”的旧内容。而互联网时代的“新媒体”(真正的而不是羊头狗肉的),在内容上同样会来一个反转,即将会生成“由局部定义整体”、“由个人定义系谱”的新内容,这个新内容的语法即是生命叙事。
在这个框架中,“新闻”也需要重新定义。新闻在本质上应该是为个人的生存、生活和生命提供内容服务,内容分为信息、知识和思想三个层次,有娱乐性的、消费性的,也有智识性的。
工业时代的新闻集中地体现为信息属性,即基于静态结构的工业主义的观点所认定的“重要事实”的信息,智识性内容则有教育系统提供。而在互联网时代,由于生命叙事的隆起和知识的快速迭代,工业时代所形成的“重要事实”序列一定会被扩展和重构,而智识性内容必将会大幅度地被增加,例如,新媒体将会和在线教育实现某种融合,等等。当然,这可能会需要一个时间周期。
媒体将去哪儿?
以上的分析如果碰巧是对的话,那我们就可以预测未来了。尽管这么做总是充满风险,但风险即诱惑,所以,我跟很多朋友一样也愿一试身手,反正猜错了也不丢人,况且所有的正确都是从错误中迭代出来的。
我的基本看法是:当传播渠道平了、短了,那么,未来媒体拼的就是内容,进一步来说,拼的就是叙事——生命叙事。互联网时代,一切皆叙事。叙事是终端的终端。比如,罗振宇打造的“罗辑思维”所依据的自创的“魅力人格体”理论,其实说的就是叙事——包括行动成分(比如每早的死磕)、性格成分和思想成分。罗胖把自个死磕成了叙事,而成为传奇。
严格意义上的纸媒一定会死在不远的将来,就像电子邮件已经让书信进了博物馆而人与人的交流不死一样,而媒体不仅不会死,相反会在叙事日益转向“个人”、转向“生命”的时代变得越来越重要,只不过是需要在生命叙事的框架内重构。对于传统媒体而言,仅仅进行组织变革或新媒体终端建设是远远不够的,而更重要的是要改变叙事意识,并了解必要和可行的叙事知识。
未来媒体的型态将会是一个连续统:一头是“巨媒体”,即数据驱动的“内容运营平台”,主要工作是内容的需求分析、外包和匹配。一头是“小媒体”,“小而美”、“小而快”,即叙事驱动的无数自媒体或内容工坊,主要任务是垂直化、精益化的叙事生成,既会向巨媒体平台提供公共内容,也会向私人提供订制内容。中间则是数据与叙事的各种杂合体状态或组织。
当然,这里隐含的前提是,不管是“巨媒体”还是“小媒体”,都具有社区属性,可大可小,但核心的筛选与归属机制是叙事。未来的一个可能的面貌是,我们不得不面临斑驳陆离的“叙事云团”。
那么,与此相适应,未来的媒体需要两大能力,一个能力是数据分析。理想的大数据分析是“生命的语法”的映照和揭示。但目前而言,大数据还是问题,而不是答案。挖掘数据分析的潜力需要深厚的先进技术和能力的储备,大数据将语言引入目视失语的昏暗之处,把不可见的变为可见的,把可见中不可描述的变为可描述的,把可描述中不可叙事的变为可叙事的。(责任编辑:韩杰)
- “扫一扫”关注融合网微信号
免责声明:我方仅为合法的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所发布的内容提供存储空间,融合网不对其发布的内容提供任何形式的保证:不保证内容满足您的要求,不保证融合网的服务不会中断。因网络状况、通讯线路、第三方网站或管理部门的要求等任何原因而导致您不能正常使用融合网,融合网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在融合网发布的内容(包含但不限于融合网目前各产品功能里的内容)仅表明其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的立场和观点,并不代表融合网的立场或观点。相关各方及作者发布此信息的目的在于传播、分享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立场,更与本站立场无关。相关各方及作者在我方平台上发表、发布的所有资料、言论等仅代表其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交易等方面的建议。用户应基于自己的独立判断,自行决定并承担相应风险。
根据相关协议内容,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已知悉自身作为内容的发布者,需自行对所发表内容(如,字体、图片、文章内容等)负责,因所发表内容(如,字体、图片、文章内容等)等所引发的一切纠纷均由该内容的发布者(即,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承担全部法律及连带责任。融合网不承担任何法律及连带责任。
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在融合网相关栏目上所发布的涉嫌侵犯他人知识产权或其他合法权益的内容(如,字体、图片、文章内容等),经相关版权方、权利方等提供初步证据,融合网有权先行予以删除,并保留移交司法机关查处的权利。参照相应司法机关的查处结果,融合网对于第三方企业用户所发布内容的处置具有最终决定权。
个人或单位如认为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在融合网上发布的内容(如,字体、图片、文章内容等)存在侵犯自身合法权益的,应准备好具有法律效应的证明材料,及时与融合网取得联系,以便融合网及时协调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并迅速做出相应处理工作。
融合网联系方式:(一)、电话:(010)57722280;(二)、电子邮箱:2029555353@qq.com dwrh@dwrh.net
对免责声明的解释、修改及更新权均属于融合网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