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端行业生变,国产厂商逆袭?
伴随着4G网络的不断成熟,突破无线带宽瓶颈的移动互联网不断加速发展,其中一个明显的特征就是终端产业正在酝酿下一场革命。在革命前夜,我们不妨立足当下,放眼未来,捕捉并感知一下终端行业的变化。
最近,有两组权威机构发布的数据引发了我的兴趣。
截至2014年6月,我国手机网民规模达5.27亿,较2013年底增加2699万人,使用手机上网的人群占比由2013年的81.0%提升至83.4%,手机网民规模首次超越传统PC网民规模。(来自CNNIC第3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2014年1-6月,全国手机市场累积出货量为2.20亿部。其中,2G手机出货量为2604.6万部,3G手机出货量达到1.54亿部,4G手机出货量4039.4万部。(来自工信部电信研究院发布的2014年6月国内手机市场运行分析报告)
放眼全球,终端作为重要的行业承载者、参与者,见证着一波又一波的兴衰成败。昔日巨头诺基亚的轰然倒下,摩托罗拉的惨淡退出,微软的尴尬纠结……一次次印证着终端行业的变迁。看国内,一场由国产厂商发起的自卫反击战正在上演,曾属于苹果、三星的智能终端产业正在从蓝海一片变得激烈不堪。
2012年,三星和苹果完全占据了103%的手机市场利润,之所以会超过100%,是因为很多厂商都处在亏损“陪玩儿”状态。
事到如今,无论是主打“机海战术”的三星还是主打“明星机型”的苹果,尽管都加大了在华市场的力度(苹果新CEO库克甚至在中国移动站台打亲民牌)却不得不面对一个现实:当行业门槛不断降低时,“中国智造”正在成长壮大,甚至不惜使用“低价高配”这样的“降维攻击”,洋品牌们表示“鸭梨山大”。
纵观国内终端市场,有几个显著的特点值得关注:
1.功能机加速萎缩,智能化成为主流
自2007年开始,以苹果为代表的智能手机引发了移动终端基因突变,从根本改变了终端作为移动网络末梢的传统定位,智能终端瞬间转变为互联网业务的关键入口和主要创新平台,新媒体、电子商务、移动社交、互联网资源、移动网络资源与环境交互资源的最重要枢纽,其操作系统和处理器芯片甚至成为当今整个ICT产业的战略制高点。
移动智能终端操作系统的开源趋势,移动智能终端门槛下降,国内厂商以极大的热情参与到移动智能终端的发展中来,千元移动智能终端启动巨大的内需市场。2014年1-6月,全国智能手机出货量为1.93亿部,市场占有率达到87.7%。要知道,2005年我国入网移动智能终端仅为436万部,不到10年,这个数字已经翻了近50倍。
2.2G终端平稳退出、3G终端快速下滑、4G终端异军突起
从上图可以看出,2G手机销售占比从2013年初降低了超过10PP,3G手机占比则从今年年初快速下滑了超过30PP,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4G手机占比快速提升了近40PP。尽管上半年3G手机累计出货量仍占鳌头,但下降趋势明显,而4G终端如日中天,以酷派为代表的一些厂商大胆跟进4G策略,已经尝到了“快人一步”的甜头,抢占了4G终端的市场份额。
3.“M型”市场别开生面,中端市场处处开花
售价5千元的iPhone5s、三星Note3仍牢牢把控高端市场,商务人士为代表的中高端消费者仍会选择苹果、三星产品。而以“千元机”为代表的低端市场尽管甚嚣尘上,但主要拼渠道、补贴等市场运作,显得乏善可陈。而2000~3000元左右的中端市场上,既有小米、中兴、华为、联想、魅族、HTC等老牌厂商参战,也不乏锤子、一加等行业新进入者。相比高端市场产品价格的“高不可攀”以及低端市场产品性能的“缺失”,中端智能手机凭借着合理的价位与良好的性能赢得了众多消费者的支持。市场调研公司StrategyAnalytics发布预测数据称,2015年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预计将达6亿台,而推动增长的主力军则是就是中端机型。
4.国产厂商动作频频,国外品牌乏善可陈
老罗用两年的时间推出了锤子手机,尽管在产能方面出现了严重问题,但“情怀”一词瞬间点爆了整个产业;雷军带着小米4讲述一块钢板的艺术之旅,虽然被指“不再发烧”却依然赢得米粉的一片叫好;华为的荣耀一经上市编成为行业翘楚,P7更是赚足眼球;中兴的ZTE和Nubia双品牌战略也在“国母手机”、“体育营销”等关键事件运作中崭露头角……无论是技术、营销还是品牌、公关,国内手机厂商都在快速成长,形成强大的商业引力,不断占据特定目标人群的心智份额,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苹果、三星等传统强势品牌除了与运营商达成合作外,在营销、技术等方面都缺乏创新,不断降低用户的期望值。
2014年1-6月份,国产品牌手机出货量1.68亿部,占手机总出货量的76.1%;上市新机型1216款,占手机上市新机型总量的93.3%。
移动智能终端引发的颠覆性变革揭开了移动互联网产业发展的序幕,开启了新一轮技术革命的产业周期。智能终端让用户成为随时随地连接在一起的网民,形成巨大的影响力,成为人类历史上普及最快、影响最大的终端产品。可以说,在终端产业站住脚,便站在了风云变幻的产业制高点,从“中国制造”到“中国智造”,这条路对中国厂商来说比任何时候都显得紧迫、现实。
(责任编辑:韩杰)- “扫一扫”关注融合网微信号
免责声明:我方仅为合法的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所发布的内容提供存储空间,融合网不对其发布的内容提供任何形式的保证:不保证内容满足您的要求,不保证融合网的服务不会中断。因网络状况、通讯线路、第三方网站或管理部门的要求等任何原因而导致您不能正常使用融合网,融合网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在融合网发布的内容(包含但不限于融合网目前各产品功能里的内容)仅表明其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的立场和观点,并不代表融合网的立场或观点。相关各方及作者发布此信息的目的在于传播、分享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立场,更与本站立场无关。相关各方及作者在我方平台上发表、发布的所有资料、言论等仅代表其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交易等方面的建议。用户应基于自己的独立判断,自行决定并承担相应风险。
根据相关协议内容,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已知悉自身作为内容的发布者,需自行对所发表内容(如,字体、图片、文章内容等)负责,因所发表内容(如,字体、图片、文章内容等)等所引发的一切纠纷均由该内容的发布者(即,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承担全部法律及连带责任。融合网不承担任何法律及连带责任。
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在融合网相关栏目上所发布的涉嫌侵犯他人知识产权或其他合法权益的内容(如,字体、图片、文章内容等),经相关版权方、权利方等提供初步证据,融合网有权先行予以删除,并保留移交司法机关查处的权利。参照相应司法机关的查处结果,融合网对于第三方企业用户所发布内容的处置具有最终决定权。
个人或单位如认为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在融合网上发布的内容(如,字体、图片、文章内容等)存在侵犯自身合法权益的,应准备好具有法律效应的证明材料,及时与融合网取得联系,以便融合网及时协调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并迅速做出相应处理工作。
融合网联系方式:(一)、电话:(010)57722280;(二)、电子邮箱:2029555353@qq.com dwrh@dwrh.net
对免责声明的解释、修改及更新权均属于融合网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