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歌前员工讲述Google+之战:Facebook错失机会
导语:曾经参与Wave等项目的谷歌前工程师德汗吉·普拉萨纳(Dhanji R. Prasanna)今天发表文章,对谷歌Google+的诞生过程进行了回顾。他认为,虽然Google+的确会改变社交网络领域的竞争格局,但未必能够彻底击败Facebook。
以下为文章全文:
独特看法
已经有很多专家针对Google+的未来和命运发表过评论,这是谷歌在搜索领域做出的一项重要努力。多数评论的重点都是Google+与Facebook的竞争,以及它今后是否能够成为一家占据主导地位的社交网站。
我对这一问题有一些独特的看法,因为在Wave被取消后,我曾经在Google+项目的影响下工作了6至8个月,并且认识很多参与这一项目的工程师和产品设计师。
争论主要集中于Google+是否能成为Facebook杀手?这种说法不够自然,而且有些耸人听闻,所以我要试图用自己的方式来理解真正的问题所在。但在此之前,我会介绍一些背景。
我并不认为Google+的创意有多么强,它的很多方面都模仿了Facebook的优点,然后又增加了一些具有普遍吸引力的独特内容——不过就我个人而言,我认为这些都极具吸引力。在我看来,Twitter的创意要强得多,至今仍未遭遇挑战。但在你反驳我的观点前:我相信,广泛的产品创新未必是他们所追求的。
“好友圈”的历史
几年前,当谷歌CEO刚刚开始关注社交网络和用户身份时,一位名叫保罗·亚当斯(Paul Adams)的用户体验研究人员制作了一份名为《现实生活社交网络》(Real Life Social Network)的幻灯片。
他用了很长的篇幅和大量插图阐述了这样一个观点:Facebook的分享活动与现实生活中的互动存在错位。当你与好友分享自己在聚会上的疯狂照片时,你不希望自己的叔叔、阿姨、同事或是半生不熟的朋友看到。但Facebook并没有很好地对此加以区分。这其实就是这组幻灯片的核心内容,而亚当斯的观点也的确非常细致而深刻。
所以当谷歌开始认真地开发社交网络时,便采纳了亚当斯的研究观点,并推出了“好友圈”。这也是Google+(当时的开发代号为“翡翠海”)与Facebook的核心区别。
作为融入翡翠海项目的一部分,我的团队听取了“好友圈”团队30分钟的介绍。我礼貌地听着,但心里却非常惊讶,因为他们的想法似乎天真得令人难以置信。彼时,我对谷歌迟钝的工程师文化也越发感到沮丧。我问了一个显而易见的问题:“虽然我同意好友圈是一项非常有吸引力的功能,但这份幻灯片是公开的。Facebook的人肯定看过了,他们用不了多长时间就能模仿出来。”
他们知道存在这种风险,但却打赌Facebook不会对产品核心作出这种调整,至少在翡翠海面市前不会。
我笑了,而且非常怀疑这种说法。Facebook内部有着一种黑客文化,他们的工程师数量不多,而且会使用PHP等反应迅速且适应力极强的工具来开发——与谷歌的行动缓慢相比,Facebook的速度尤其迅速。彼时,200多名谷歌工程师用了3个月时间却只开发出了一款丑陋而充满漏洞的演示品,所有人都认为我们必败无疑。
果然,我看到TechCrunch刊登了Facebook正在开发秘密项目的报道。我周围的工程师都越发沮丧,有些人离开翡翠海,并加盟了其他项目组,还有一些直接跳槽到Facebook。我记得很清楚,当时已经没有人再听亚当斯的话了。很多人显然对他将幻灯片公开的行为感到不满。他当时准备以此为基础出版一本书,而我却听说谷歌曾经试图阻止或推迟这本书的出版。
于是,亚当斯最终跳槽到Facebook。我当时认为这个项目将就此终结。翡翠海项目之外的工程师都在发表讽刺性的评论,并且认为该项目在发布前就会失败。
(责任编辑:admin)
- “扫一扫”关注融合网微信号
免责声明:我方仅为合法的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所发布的内容提供存储空间,融合网不对其发布的内容提供任何形式的保证:不保证内容满足您的要求,不保证融合网的服务不会中断。因网络状况、通讯线路、第三方网站或管理部门的要求等任何原因而导致您不能正常使用融合网,融合网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在融合网发布的内容(包含但不限于融合网目前各产品功能里的内容)仅表明其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的立场和观点,并不代表融合网的立场或观点。相关各方及作者发布此信息的目的在于传播、分享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立场,更与本站立场无关。相关各方及作者在我方平台上发表、发布的所有资料、言论等仅代表其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交易等方面的建议。用户应基于自己的独立判断,自行决定并承担相应风险。
根据相关协议内容,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已知悉自身作为内容的发布者,需自行对所发表内容(如,字体、图片、文章内容等)负责,因所发表内容(如,字体、图片、文章内容等)等所引发的一切纠纷均由该内容的发布者(即,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承担全部法律及连带责任。融合网不承担任何法律及连带责任。
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在融合网相关栏目上所发布的涉嫌侵犯他人知识产权或其他合法权益的内容(如,字体、图片、文章内容等),经相关版权方、权利方等提供初步证据,融合网有权先行予以删除,并保留移交司法机关查处的权利。参照相应司法机关的查处结果,融合网对于第三方企业用户所发布内容的处置具有最终决定权。
个人或单位如认为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在融合网上发布的内容(如,字体、图片、文章内容等)存在侵犯自身合法权益的,应准备好具有法律效应的证明材料,及时与融合网取得联系,以便融合网及时协调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并迅速做出相应处理工作。
融合网联系方式:(一)、电话:(010)57722280;(二)、电子邮箱:2029555353@qq.com dwrh@dwrh.net
对免责声明的解释、修改及更新权均属于融合网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