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融合网首页 > 电力 > 国家电网 >

戴承伟:发展低碳资本市场促进电力低碳发展

来源:科技日报 作者:徐永 责任编辑:admin 发表时间:2011-03-09 16:11 
核心提示:低碳发展的两大支柱,节能和清洁能源发展,主要是通过电力来实现的。目前中国80%的二氧化碳排放来自燃煤,而超过50%的煤炭消费用于火力发电,超过50%的工业二氧化硫排放量来自火力发电。实现电力低碳发展,可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大力发展资本市场,用市场的力

低碳发展的两大支柱,节能和清洁能源发展,主要是通过电力来实现的。目前中国80%的二氧化碳排放来自燃煤,而超过50%的煤炭消费用于火力发电,超过50%的工业二氧化硫排放量来自火力发电。实现电力低碳发展,可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大力发展资本市场,用市场的力量来推动电力企业加快发展方式转变,大力发展清洁能源,实现低碳发展。

一、应推行碳排放配额制度

控制电力行业碳排放可以仿照欧盟经验,推行碳排放配额制度。通过设置行业的碳排放量的上限,对纳入排放交易体系的企业分配一定数量的排放许可权。企业能将剩余的排放权出售,以获取利润;反之,超过排放配额的企业就必须到市场上购买排放权,否则将会受到重罚。这项制度最大特点在于,作为一种减排机制,碳配额交易方式与单纯的行政手段相比,更具可操作性。发电企业集团有更多灵活空间,可以按照相对成本的比较,来自行决定是否进行节能改造,还是到市场上去购买所需的排放额度,从而实现以成本效益模式来管理企业碳排放问题。政府仅通过发布行业碳排放总量,以经济手段,让市场的力量来进行调节,来逐步淘汰高污染、高耗能企业,避免对单个企业的硬性管制和行政管理,从而实现降低排放量的目标。

二、有必要建立全国性的碳排放交易所

建立一个统一的由国家政策规定,法律保障和金融系统支持的全国性碳交易市场体系,可以来整合各种资源信息。为电力企业的碳排放配额买卖进行公平、公正、公开的交易;积极开展电子报价系统,用以联动各地交易所的价格,在全国范围内实现碳指标的配额管理。同时开发与国际挂钩的期货、期权交易,使二氧化碳排放权可在国际上自由流通,丰富碳交易的金融产品品种,增加了碳市场的流动性和我国在国际碳交易市场的定价权和话语权,增强我国在国际低碳经济中的竞争力。

三、建议发展碳金融

推进我国低碳经济的发展,涉及大量的技术、资金投入,需大力发展碳金融。发展碳金融,需要政府在政策和管理层面对低碳企业给予适当支持。第一,鼓励商业银行将低碳经济项目作为贷款支持的重点、扩大直接融资规模,积极创新贷款管理机制以适应低碳经济的发展需求;第二,在资本市场鼓励和扶持主板、中小板和创业板上市公司积极发展低碳经济,允许符合发债条件的节能减排企业发行企业债券、中期票据和短期融资券等,以获得债券市场的资金支持;第三,积极发展碳交易市场,适时推出与碳交易相关的衍生工具。逐步增加现有交易所市场的交易内容、丰富市场结构及扩大市场规模,开发各种创新金融产品,为碳排放权的最终使用者提供风险管理工具,或者为投资者提供新的金融投资工具,发行与减排单位价格挂钩的结构性投资产品等。

四、征收碳税有利于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量

征收碳税的主要目的是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量,推动化石燃料和其他高耗能产品的价格上涨,导致此类产品的消费量下降,最终起到抑制化石能源消费的目的,进而能达到因减少使用化石燃料而减少二氧化碳排放以及减少其他污染物排放的目的。开征适度的碳税,有利于加重这些高耗能企业和高污染企业的负担,抑制高耗能、高排放产业的增长。同时,征收碳税有利于能源结构的优化,迫使企业大量使用清洁能源,大量研究和使用碳回收技术等节能减排技术。碳税的征收既可以由全国统一征收,也可以由地方征收,成为一种地方税。我国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自主选择具体的征收方式。

(责任编辑:admin)
    • “扫一扫”关注融合网微信号

    免责声明:我方仅为合法的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所发布的内容提供存储空间,融合网不对其发布的内容提供任何形式的保证:不保证内容满足您的要求,不保证融合网的服务不会中断。因网络状况、通讯线路、第三方网站或管理部门的要求等任何原因而导致您不能正常使用融合网,融合网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在融合网发布的内容(包含但不限于融合网目前各产品功能里的内容)仅表明其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的立场和观点,并不代表融合网的立场或观点。相关各方及作者发布此信息的目的在于传播、分享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立场,更与本站立场无关。相关各方及作者在我方平台上发表、发布的所有资料、言论等仅代表其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交易等方面的建议。用户应基于自己的独立判断,自行决定并承担相应风险。

    根据相关协议内容,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已知悉自身作为内容的发布者,需自行对所发表内容(如,字体、图片、文章内容等)负责,因所发表内容(如,字体、图片、文章内容等)等所引发的一切纠纷均由该内容的发布者(即,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承担全部法律及连带责任。融合网不承担任何法律及连带责任。

    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在融合网相关栏目上所发布的涉嫌侵犯他人知识产权或其他合法权益的内容(如,字体、图片、文章内容等),经相关版权方、权利方等提供初步证据,融合网有权先行予以删除,并保留移交司法机关查处的权利。参照相应司法机关的查处结果,融合网对于第三方企业用户所发布内容的处置具有最终决定权。

    个人或单位如认为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在融合网上发布的内容(如,字体、图片、文章内容等)存在侵犯自身合法权益的,应准备好具有法律效应的证明材料,及时与融合网取得联系,以便融合网及时协调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并迅速做出相应处理工作。

    融合网联系方式:(一)、电话:(010)57722280;(二)、电子邮箱:2029555353@qq.com dwrh@dwrh.net

    对免责声明的解释、修改及更新权均属于融合网所有。

    今日头条

    更多>>

    热门关键字

    关于我们 - 融合文化 - 媒体报道 - 在线咨询 - 网站地图 - TAG标签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10-2020 融合网|DWRH.net 版权所有 联系邮箱:dwrh@dwrh.net 京公网安备 11011202002094号 京ICP备1101455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