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融合网首页 > 资本 > 其他 >

存贷比逼近红线 银行业流动性管理面临大考

来源:新华网 作者:秩名 责任编辑:admin 发表时间:2011-04-15 07:17 
核心提示:已公布的商业银行2010年年报显示,13家上市银行中有8家存贷比超过70%,逼近75%的监管红线。相关迹象表明,银监会或将采取新的监管指标日均存贷比,这将进一步引导各商业银行提高吸收存款的能力,有效减少一些银行月末、季末的突击揽储现象。 面对多次调高的

已公布的商业银行2010年年报显示,13家上市银行中有8家存贷比超过70%,逼近75%的监管红线。相关迹象表明,银监会或将采取新的监管指标——日均存贷比,这将进一步引导各商业银行提高吸收存款的能力,有效减少一些银行月末、季末的突击揽储现象。

面对多次调高的存款准备金率,以及不断加码的监管指标,2011年我国商业银行的流动性管理面临考验。

银行业存贷比几近红线 揽储压力与日俱增

经历了2009年和2010年的信贷扩张,我国商业银行存贷比已接近监管“警戒线”,存款资源日益稀缺。截至2010年底,我国银行业金融机构存贷比为69.4%,比年初下降0.10个百分点。

年报显示,招商银行、交通银行、深发展、中信银行、民生银行、兴业银行、光大银行、中国银行的存贷比分别为74.59%、72.10%、72.37%、72.83%、72.74%、71.21%、71.15%和70.2%。

中国人民大学金融教授赵锡军认为,不仅是中小股份制银行,连中行等大型商业银行也开始出现存贷比超过70%的现象,这表明存贷比压力升高已经成为一种银行业的普遍现象。

另有业内人士指出,虽然年报显示各家银行未突破监管要求,但其实在按月或日的存贷比统计数据中,不少银行早已突破。

中信银行年报显示,去年前5个月,中信银行的存贷比皆超出75%的监管红线,致使该行信贷一度锐减,7月贷款月增量为-135%,才使得存贷比回归监管红线以内。中信银行管理层表示,吸收存款将是该行今年业务的重中之重,“2011年中信银行经营指标的唯一要求就是,新增各项存款折合人民币3000亿元左右”。

过去监管层对银行采用的是月均存贷比、年均存贷比的考核方式。为了使存贷比达到监管要求,一些银行采用高息揽储、高价交易手段吸引客户存款,甚至出现了客户办房贷要求先存款、存款送金币等行为。

“为了应付监管要求,不少银行在季末、月末等统计时点前后,采取理财项目转存、揽储、卖贷款等措施刻意解决存贷比问题。甚至有些银行找到一些大客户,今天把大笔的金额存入银行,检查达标后就立即领出去。”信达证券分析师饶明说。

“从6月份开始,监管部门将对商业银行的日均存贷比进行监测,现在处于数据积累阶段。”光大银行计划财务部总经理程昱告诉记者,“目前,光大银行日均存贷比基本达标,仅个别时点会有突破。”

日均存贷比或纳入监管范围 促银行重日常流动性管理

记者从相关部门获悉,银监会确实有意通过日均存贷比这一指标对银行进行动态监测,但目前只是针对股份制商业银行,并没有全面向所有银行业金融机构推行,具体的执行时间尚未确定。

“监管层从去年就已经开始关注银行季末、月末存款冲时点的现象,将日均存贷比列入监管范围是大势所趋,但具体执行时间以正式文件为准。”北京市银监局相关负责人向记者说。

“日均存贷比不得高于75%”这一标准的引入,无疑会减少银行季末、月末冲时点的现象。饶明认为,高息揽储的违规现象也可能会有一定减少。“过去高息揽储多为突击手段,如今采用日均考核,用高息揽储、高价交易的手段吸引长期贷款的成本太高,商业银行执行的动力不足。”

交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连平认为,目前存贷比在70%以下的银行,资产质量总体平稳,面对日均存贷比监测的监管压力并不大,但对于部分存贷比在70%以上逼近监管红线的银行压力明显。“不过这利于辨识中小银行风险,督促他们不要到月末、季末为达标而冲贷,而是加强平时的流动性管理。”

中国银行战略发展部副总经理宗良表示,一些中小银行,网点较少、品牌较弱、吸储能力较差,一旦达不到监管要求,就不得不面临削减新增信贷的局面。(责任编辑:admin)

  • “扫一扫”关注融合网微信号

免责声明:我方仅为合法的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所发布的内容提供存储空间,融合网不对其发布的内容提供任何形式的保证:不保证内容满足您的要求,不保证融合网的服务不会中断。因网络状况、通讯线路、第三方网站或管理部门的要求等任何原因而导致您不能正常使用融合网,融合网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在融合网发布的内容(包含但不限于融合网目前各产品功能里的内容)仅表明其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的立场和观点,并不代表融合网的立场或观点。相关各方及作者发布此信息的目的在于传播、分享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立场,更与本站立场无关。相关各方及作者在我方平台上发表、发布的所有资料、言论等仅代表其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交易等方面的建议。用户应基于自己的独立判断,自行决定并承担相应风险。

根据相关协议内容,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已知悉自身作为内容的发布者,需自行对所发表内容(如,字体、图片、文章内容等)负责,因所发表内容(如,字体、图片、文章内容等)等所引发的一切纠纷均由该内容的发布者(即,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承担全部法律及连带责任。融合网不承担任何法律及连带责任。

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在融合网相关栏目上所发布的涉嫌侵犯他人知识产权或其他合法权益的内容(如,字体、图片、文章内容等),经相关版权方、权利方等提供初步证据,融合网有权先行予以删除,并保留移交司法机关查处的权利。参照相应司法机关的查处结果,融合网对于第三方企业用户所发布内容的处置具有最终决定权。

个人或单位如认为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在融合网上发布的内容(如,字体、图片、文章内容等)存在侵犯自身合法权益的,应准备好具有法律效应的证明材料,及时与融合网取得联系,以便融合网及时协调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并迅速做出相应处理工作。

融合网联系方式:(一)、电话:(010)57722280;(二)、电子邮箱:2029555353@qq.com dwrh@dwrh.net

对免责声明的解释、修改及更新权均属于融合网所有。

今日头条

更多>>

热门关键字

关于我们 - 融合文化 - 媒体报道 - 在线咨询 - 网站地图 - TAG标签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10-2020 融合网|DWRH.net 版权所有 联系邮箱:dwrh@dwrh.net 京公网安备 11011202002094号 京ICP备1101455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