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融合网首页 > 资本 > 其他 >

从磁条卡到芯片卡 银行卡“换芯”加速产业升级

来源:新华网 作者:付航 叶前 责任编辑:admin 发表时间:2011-03-24 00:01 
核心提示:从1995年中国工商银行发行国内首张经中国人民银行批准的智能芯片卡至今,芯片卡取代磁条卡尽管遭遇成本困境,但已是大势所趋,必将推动银行卡产业升级和金融体系智能化建设。

央行日前发布通知,决定在全国范围内正式启动银行卡芯片迁移工作,全面推进金融IC卡(芯片卡)的应用。这意味着我国银行卡将顺应国际潮流,加速从磁条卡时代向芯片卡时代转换。

从1995年中国工商银行发行国内首张经中国人民银行批准的智能芯片卡至今,芯片卡取代磁条卡尽管遭遇成本困境,但已是大势所趋,必将推动银行卡产业升级和金融体系智能化建设。

“换芯”加速推进

在15日发布的《中国人民银行关于推进金融IC卡应用工作的意见》中,央行表示,将在“十二五”期间全面推进金融IC卡应用,以促进中国银行卡的产业升级和可持续发展。

央行对此制定了详细的时间表。在商业银行发行金融IC卡方面,2011年6月底前工、农、中、建、交和招商、邮储银行应开始发行金融IC卡,2013年1月1日起全国性商业银行均应开始发行金融IC卡,2015年1月1日起在经济发达地区和重点合作行业领域,商业银行发行的、以人民币为结算账户的银行卡均应为金融IC卡。而POS和ATM终端也要在规定时间前实现能够受理金融IC卡。

中国信息产业商会智能卡专业委员会理事长潘利华对记者说,目前中国磁条卡的存量为24亿张,每年新增3亿多张,而芯片卡的数量只在1000万张左右。

据介绍,央行在2005年顺应国际EMV(全球智能IC卡统一标准)迁移的潮流,推出基于EMV的PBOC2.0标准,并由中国工商银行在当年发行第一张EMV标准信用卡。2010年5月,央行正式发布PBOC2.0(2010版)标准。至此,芯片卡的全面推行可谓水到渠成。

与使用磁条的传统银行卡相比,芯片卡带有一颗微晶芯片,大大增加了卡片的信息存储容量,也加强了安全性能。近年来,不法分子利用高科技手段克隆持卡人的银行卡,给持卡人带来了巨大的损失。“芯片卡和磁条卡,这两者的安全系数不是一个数量级的。”潘利华告诉记者,由于采用各种加密算法,芯片卡将可以有效解决磁条卡的复制、伪造等安全问题。

除此以外,潘利华介绍,随着我国社会公共服务的推进,银行卡将加强与社会公共服务领域的结合,实现一卡多用。比如,央行正与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研究将银行卡和社保卡这两种IC卡的标准进行融合,另外,还有如宁波在2010年4月已率先在公交车售票领域全面使用芯片卡,实现即触即刷、快捷买票。

“由于芯片卡的功能具有延展性,这给了我们很大的想象空间。”中山大学岭南学院金融系教授陆军说。

成本高是约束

尽管优点明显,但从前几年发行的芯片卡数量看,各家银行的态度难说积极。“已发行的1000多万张芯片卡中,绝大多数都是工商银行发行的。”潘利华说。

工商银行1995年发行首张经中国人民银行批准的智能芯片卡,但2009年末,全国银联标准芯片卡发行量为600万张左右,在庞大的银行卡存量中所占比例很小。同期工商银行宣布该行芯片卡发行量过550万张,可见工行之外其他银行发行量更少。

银行动力不足主要还是发卡成本的问题。磁条卡升级将是一笔不小的费用,尤其是ATM的改造成本比较高。中国建设银行深圳分行行长办公室副主任王贵斌透露说,成本的巨大差异,是芯片卡推进缓慢的一个重要原因。一张芯片卡的工本费近50元,而磁条卡不到5元。

广发银行尚未发行一张IC借记卡或信用卡。据该行相关负责人对记者透露,以空白卡片成本计算,磁条卡大约是1元/张,而IC卡约是20元/张。

“除了银行卡本身,ATM机和POS机等交易支付终端设备的配套升级的费用也同样不菲。”王贵斌说。

记者了解到,普通POS机的成本为400至500元,支持芯片卡插卡方式的POS机成本则为3000元。

记者获悉,为利于全面推行金融IC卡,央行将会采取补贴政策,按照“实施获补,先行多得”的原则对实施芯片卡升级的银行进行补贴。此外,央行还将会同相关产业主管部门研究金融IC卡产业支持政策,目的是逐步降低卡片和相关设备成本,从而降低金融IC卡升级成本。(责任编辑:admin)

  • “扫一扫”关注融合网微信号

免责声明:我方仅为合法的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所发布的内容提供存储空间,融合网不对其发布的内容提供任何形式的保证:不保证内容满足您的要求,不保证融合网的服务不会中断。因网络状况、通讯线路、第三方网站或管理部门的要求等任何原因而导致您不能正常使用融合网,融合网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在融合网发布的内容(包含但不限于融合网目前各产品功能里的内容)仅表明其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的立场和观点,并不代表融合网的立场或观点。相关各方及作者发布此信息的目的在于传播、分享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立场,更与本站立场无关。相关各方及作者在我方平台上发表、发布的所有资料、言论等仅代表其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交易等方面的建议。用户应基于自己的独立判断,自行决定并承担相应风险。

根据相关协议内容,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已知悉自身作为内容的发布者,需自行对所发表内容(如,字体、图片、文章内容等)负责,因所发表内容(如,字体、图片、文章内容等)等所引发的一切纠纷均由该内容的发布者(即,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承担全部法律及连带责任。融合网不承担任何法律及连带责任。

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在融合网相关栏目上所发布的涉嫌侵犯他人知识产权或其他合法权益的内容(如,字体、图片、文章内容等),经相关版权方、权利方等提供初步证据,融合网有权先行予以删除,并保留移交司法机关查处的权利。参照相应司法机关的查处结果,融合网对于第三方企业用户所发布内容的处置具有最终决定权。

个人或单位如认为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在融合网上发布的内容(如,字体、图片、文章内容等)存在侵犯自身合法权益的,应准备好具有法律效应的证明材料,及时与融合网取得联系,以便融合网及时协调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并迅速做出相应处理工作。

融合网联系方式:(一)、电话:(010)57722280;(二)、电子邮箱:2029555353@qq.com dwrh@dwrh.net

对免责声明的解释、修改及更新权均属于融合网所有。

今日头条

更多>>

热门关键字

关于我们 - 融合文化 - 媒体报道 - 在线咨询 - 网站地图 - TAG标签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10-2020 融合网|DWRH.net 版权所有 联系邮箱:dwrh@dwrh.net 京公网安备 11011202002094号 京ICP备1101455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