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融合网首页 > 云计算 >

“大数据”由技术圈走向主流市场

来源:腾讯科技 作者:佚名 责任编辑:admin 发表时间:2012-08-13 11:41 
核心提示:他们的认可对“大数据”术语提供了智力支持。IBM技术专家、新兴互联网技术副总裁洛德·史密斯(Rod A. Smith)表示,他喜欢“大数据”这个术语,因为它使人们的思维不仅局限于数据处理的机器,“大数据真正重要的是新用途和新见解,而非数据本身”。

据国外媒体报道,今年是大数据(Big Data)发展史上一个重要年份,由技术圈进入了主流市场。

大数据是瑞士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上一个重要主题,与会者发布了题为《大数据,大影响》(Big Data, Big Impact)。3月份,美国联邦政府公布了一项耗资2亿美元的大数据计算研究计划。

《纽约时报》在文章标题中也采用了“Big Data”这一术语,例如“The Age of Big Data”(大数据的时代)。大数据概念普及的一个确定迹象出现在上个月,斯科特·亚当斯(Scott Adams)创作的《Dilbert》漫画中,一幅漫画的文字内容为,“它无所不在,无所不知”(It comes from everywhere. It knows all),下一幅漫画的内容是,“这就是大数据”(its name is Big Data)。

“大数据”术语成功的原因有两个,其一是术语本身技术性不强,其二是术语包含着“前程远大”的一系列不断进步的技术。

大数据是一个速写符号,意味着将人工智能工具——例如机器学习,用于处理非标准数据库中的数据,其中包括用户上网浏览习惯资料、社交网络用户信息、传感器数据和监视数据。

海量数据和智能软件算法的结合为企业捕捉新商机提供了可能。例如,谷歌和Facebook都是大数据公司。IBM的Watson超级计算机去年在问答节目《Jeopardy》中战胜人类是大数据计算的胜利。从理论上说,大数据能改进商业和医疗等过程中的决策,使决策越来越信赖于数据和分析而非直觉和经验。

康奈尔大学计算机科学家乔恩·克莱因伯格(Jon Kleinberg)称,“大数据这个术语本身很模糊,但在某些方面却又非常具体。大数据是可能改造一切的一种过程的标签。”

一直以来,不断增长的数据都是一项挑战。19世纪末,人口普查员不知道如何统计和分类快速增长的美国人口。1890年的人口普查中出现了一项创新性突破,那就是由赫尔曼·霍勒瑞斯(Herman Hollerith)发明的可以由机器处理的穿孔卡片,这项技术成为IBM的基础。

大数据是一个修辞学意义上的词汇,在数据方面,“大”(big)是一个快速发展的术语。据数名计算机科学家和业内高管称,2008年“大数据”这一术语开始在技术圈内出现。《连线》发表了一篇文章,中肯地阐述了数据泛滥带来的机遇和挑战。《连线》称,大数据是“Petabyte时代”的开端。这是一篇很好的文章,但“Petabyte”技术性过强,很难在主流市场上流行开来。人类将会创建比petabyte量级更多的数据——exabyte、zettabyte和yottabyte。

起初,许多科学家和工程师都嘲笑“大数据”只不过是一个营销术语。2008年末,“大数据”得到部分美国知名计算机科学研究人员的认可,业界组织“计算社区联盟”(Computing Community Consortium)发表了一份有影响力的白皮书《大数据计算:在商务、科学和社会领域创建革命性突破》,作者是一位知名计算机科学家,卡耐基·梅隆大学的兰道尔·布赖恩特(Randal E. Bryant)、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兰迪·卡兹(Randy H. Katz)、华盛顿大学的爱德华·拉佐斯加(Edward D. Lazowska)。

他们的认可对“大数据”术语提供了智力支持。IBM技术专家、新兴互联网技术副总裁洛德·史密斯(Rod A. Smith)表示,他喜欢“大数据”这个术语,因为它使人们的思维不仅局限于数据处理的机器,“大数据真正重要的是新用途和新见解,而非数据本身”。

IBM在营销中使用了“大数据”术语,尤其是在与客户沟通后。2008年,史密斯的团队建立了一个网站,解释“大数据”的概念,该网站的内容已经得到极大丰富。2011年,IBM引进了Twitter标签——#IBMbigdata。IBM还建立了大数据邮件列表,今年1月份出版了一本标题为《理解大数据》(Understanding Big Data)的电子书。

创办于1976年的SAS Institute(以下简称“SAS”)开发了遍历数据库、获取有价值信息的软件。SAS所处的业务领域出现了许多术语,其中包括“数据挖掘”(data mining)、“商业智能”(business intelligence)和“数据分析”(data analytics)。

最初,SAS首席营销官吉姆·戴维斯(Jim Davis)认为“大数据”不过是业界的另一个营销用语而已,“最初我对它不感兴趣”,他指出,数十年来,SAS的大企业客户——例如银行和保险公司,一直在“挖掘”海量数据。

但是,大数据技术能利用企业数据库之外的全部Web数据。随着SAS的技术能够利用这些互联网时代的海量数据,其营销也随之发生了变化。去年,SAS开始使用“大数据”、“大数据分析”(Big Data analytics)术语。多年来,SAS一直使用“高性能分析”(high-performance analytics)术语。5月份,SAS任命了一名负责大数据业务的副总裁保罗·肯特(Paul Kent)。戴维斯说,“我们必须‘人云亦云’。”

“大数据”也有负面意义,因为“Big Brother”、“Big Oil”、“Big Government”等词汇带有贬义。大数据技术的支持者称,使用“大数据”术语的好处大于风险。

(责任编辑:admin)
    • “扫一扫”关注融合网微信号

    免责声明:我方仅为合法的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所发布的内容提供存储空间,融合网不对其发布的内容提供任何形式的保证:不保证内容满足您的要求,不保证融合网的服务不会中断。因网络状况、通讯线路、第三方网站或管理部门的要求等任何原因而导致您不能正常使用融合网,融合网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在融合网发布的内容(包含但不限于融合网目前各产品功能里的内容)仅表明其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的立场和观点,并不代表融合网的立场或观点。相关各方及作者发布此信息的目的在于传播、分享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立场,更与本站立场无关。相关各方及作者在我方平台上发表、发布的所有资料、言论等仅代表其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交易等方面的建议。用户应基于自己的独立判断,自行决定并承担相应风险。

    根据相关协议内容,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已知悉自身作为内容的发布者,需自行对所发表内容(如,字体、图片、文章内容等)负责,因所发表内容(如,字体、图片、文章内容等)等所引发的一切纠纷均由该内容的发布者(即,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承担全部法律及连带责任。融合网不承担任何法律及连带责任。

    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在融合网相关栏目上所发布的涉嫌侵犯他人知识产权或其他合法权益的内容(如,字体、图片、文章内容等),经相关版权方、权利方等提供初步证据,融合网有权先行予以删除,并保留移交司法机关查处的权利。参照相应司法机关的查处结果,融合网对于第三方企业用户所发布内容的处置具有最终决定权。

    个人或单位如认为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在融合网上发布的内容(如,字体、图片、文章内容等)存在侵犯自身合法权益的,应准备好具有法律效应的证明材料,及时与融合网取得联系,以便融合网及时协调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并迅速做出相应处理工作。

    融合网联系方式:(一)、电话:(010)57722280;(二)、电子邮箱:2029555353@qq.com dwrh@dwrh.net

    对免责声明的解释、修改及更新权均属于融合网所有。

    今日头条

    更多>>

    热门关键字

    关于我们 - 融合文化 - 媒体报道 - 在线咨询 - 网站地图 - TAG标签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10-2020 融合网|DWRH.net 版权所有 联系邮箱:dwrh@dwrh.net 京公网安备 11011202002094号 京ICP备1101455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