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融合网首页 > 云计算 >

云计算:是技术还是模式?

来源:未知 作者:科技日报 责任编辑:admin 发表时间:2012-05-29 19:58 
核心提示:一些人认为云计算的出现将使中小型企业失去生存的空间,其实恰恰相反,云计算的出现将大大降低中小型企业的创业门坎,同时由于资源实现了弹性化的提供,这就为应用的创新提供了更大的想象空间。

从诞生到现在,云计算产业界一直在困惑,云计算到底是一种新的技术还是新的模式?

2012年3月,在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中,云计算被作为重要附录给出了一个政府官方的解释:

“云计算:是基于互联网的服务的增加、使用和交付模式,通常涉及通过互联网来提供动态易扩展且经常是虚拟化的资源。是传统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发展融合的产物,它意味着计算能力也可作为一种商品通过互联网进行流通。”

在2010年时,80多位云计算产业及技术专家曾聚集一堂提议是否需要对云计算给出一个准确的定义,经过激烈的讨论大家一致认为目前还不宜对云计算给出准确的定义,其原因正是大家对云计算是一种技术还是一种模式没有确定的认识。

从“技术”走向“模式”

通过互联网交付服务的方法会深刻地影响信息产业的市场格局,“计算能力”这种看不见的资源将以“商品”的形式在互联网上“流通”

1961年,人工智能之父麦卡锡预言“计算可能有一天会被组织成一个公共事业”,这位大师对这种新模式的预言在云计算时代成为了现实。无独有偶,麦卡锡在1958年发明的LISP语言中提出的MapReduce方法也成为了当前云计算技术中实现计算并行化的一种重要方法,可见云计算是一种模式的观点其实在半个世纪前就已被麦卡锡提出。

在政府工作报告的定义中,云计算被认定为一种“模式”,云计算出现的基础是“互联网”带宽的提高。在1986年中科院高能物理所向欧洲核子中心发出我国第一封电子邮件的时候网络传输速度才560bps,这个时期的网络状态是不可能提出云计算“模式”的,因为这种云计算“模式”的提出是以网络技术发展为前提的,“服务”的“使用”和“交付”都需要通过互联网来完成,这种通过互联网交付服务的方法会深刻地影响信息产业的市场格局,“计算能力”这种看不见的资源将以“商品”的形式在互联网上“流通”。

云计算的定义中肯定了互联网在云计算中的地位,没有互联网的发展就没有云计算。服务的“使用”和“交付”都基于互联网将深刻地影响技术研发模式、产业交付模式、市场推广模式,云计算将成为信息产业在进入网络时代后又一次重大的变革。云计算在产业模式上的变化正好给我国信息产业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会,避免我国在技术和市场上与国外进行正面竞争,而且云计算的资源是通过整合提供给应用使用的,单个资源的能力不再是影响云计算服务能力的决定性因素,而传统的互联网产业单一服务器的能力是一个重要的技术指标,云计算模式在思路上的变化使我国的芯片产业、核心系统软件产业获得宝贵的发展时间和市场空间。

产业将呈现橄榄型结构

新模式的出现必然会形成一种新的产业生态环境,云计算产业这颗“橄榄”的中间部分才是云计算产业未来的希望所在

云计算这种新模式的出现必然会形成一种新的产业生态环境,不同的企业会在云计算时代找到自己所处的产业位置。云计算产业将形成两头小(企业数目)、中间大的橄榄型结构,产业分工非常明确,应用开发者将是整个产业的主力军和创新的原动力,而资源的运营者和应用服务的整合提供者会集中于少数几家企业。

云计算产业橄榄型结构的两端是基础资源的运营者和应用的整合交付者,一个需要庞大的资金投入,一个需要具有强大的用户资源,因此橄榄两头的企业数目都不会太多。

一些人认为云计算的出现将使中小型企业失去生存的空间,其实恰恰相反,云计算的出现将大大降低中小型企业的创业门坎,同时由于资源实现了弹性化的提供,这就为应用的创新提供了更大的想象空间。

在云计算时代,应用开发者将是整个产业的主要组成部分,他们利用云计算中心所提供的资源封装为满足用户各种需求的应用通过应用整合交付者交付给用户,云计算的真正创新迸发点在应用开发者。就像电的出现一样,电的出现只是产业发展的第一推动力,但随后一百多年的创新却集中在各种基于电的应用上。

云计算产业这颗“橄榄”的中间部分才是云计算产业未来的希望所在。我们知道橄榄又称为“谏果”,元·王祯在《农书》卷九中记载:“橄榄生岭南及闽广州郡……其味苦酸而涩,食久味方回甘,故昔人名为谏果”,橄榄具有先苦后甜的特别韵味,预示着云计算产业将经过一个先苦后甜的产业发展历程,我们必须经历产业发展初期的各种考验,才能迎来“吹尽狂沙始到金”的时刻。

产业从蜜月期进入务实期

产业界在反思、政府在思考、技术人员在困惑。云计算产业和其他产业一样,需要经历逐步发展的过程

云计算未来的产业规模是十分巨大的,这已是不争的事实,然而云计算目前的产业规模却被严重高估了,大量传统互联网业务被统计到现在的云计算产业规模内,一些企业也将从事传统技术工作的员工归入云计算研发人员,云计算产业的泡沫已在逐步形成。

云计算现在的情况让我们回想起1995年左右互联网时代出现的景象,那时大家都发现一个巨大的互联网泡沫正在形成,随着泡沫的变大甚至有人对当时的互联网产业给出悲观的评价,然而变革终究是变革,随着泡沫的散去互联网时代真正的英雄才逐步呈现,奠定了互联网产业的基本框架。

2005年到现在云计算产业度过了一段蜜月期,产业界对这个新出现的名词宠爱有加,“云计算”这个名词几乎占据了所有相关网站及媒体的主要位置,人们创造出了大量的以“云”开头或以“云”结尾的新名词:制造云(云制造),商务云(云商务),家电云(云家电)等。“云”这个字成为了中国汉字中的一个奇迹,它几乎可以被放到任何词的前面或后面。

(责任编辑:admin)
    • “扫一扫”关注融合网微信号

    免责声明:我方仅为合法的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所发布的内容提供存储空间,融合网不对其发布的内容提供任何形式的保证:不保证内容满足您的要求,不保证融合网的服务不会中断。因网络状况、通讯线路、第三方网站或管理部门的要求等任何原因而导致您不能正常使用融合网,融合网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在融合网发布的内容(包含但不限于融合网目前各产品功能里的内容)仅表明其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的立场和观点,并不代表融合网的立场或观点。相关各方及作者发布此信息的目的在于传播、分享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立场,更与本站立场无关。相关各方及作者在我方平台上发表、发布的所有资料、言论等仅代表其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交易等方面的建议。用户应基于自己的独立判断,自行决定并承担相应风险。

    根据相关协议内容,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已知悉自身作为内容的发布者,需自行对所发表内容(如,字体、图片、文章内容等)负责,因所发表内容(如,字体、图片、文章内容等)等所引发的一切纠纷均由该内容的发布者(即,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承担全部法律及连带责任。融合网不承担任何法律及连带责任。

    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在融合网相关栏目上所发布的涉嫌侵犯他人知识产权或其他合法权益的内容(如,字体、图片、文章内容等),经相关版权方、权利方等提供初步证据,融合网有权先行予以删除,并保留移交司法机关查处的权利。参照相应司法机关的查处结果,融合网对于第三方企业用户所发布内容的处置具有最终决定权。

    个人或单位如认为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在融合网上发布的内容(如,字体、图片、文章内容等)存在侵犯自身合法权益的,应准备好具有法律效应的证明材料,及时与融合网取得联系,以便融合网及时协调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并迅速做出相应处理工作。

    融合网联系方式:(一)、电话:(010)57722280;(二)、电子邮箱:2029555353@qq.com dwrh@dwrh.net

    对免责声明的解释、修改及更新权均属于融合网所有。

    今日头条

    更多>>

    热门关键字

    关于我们 - 融合文化 - 媒体报道 - 在线咨询 - 网站地图 - TAG标签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10-2020 融合网|DWRH.net 版权所有 联系邮箱:dwrh@dwrh.net 京公网安备 11011202002094号 京ICP备1101455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