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云计算走向成熟 总体规划转向“绿色”
在这繁荣市场的背后,政府成为了幕后推手。各地政府的数据中心园区、云计算产业基地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虽然其中不乏跟风之嫌,但我们必须承认,国家政府从宏观角度给予的政策和资金扶持,的确在很大程度上鼓励了一大批企业对于云计算的持续创新,而这种“政府搭台、企业唱戏”的发展模式,也将促使中国云计算得以突飞猛进的发展。
近日,位于黑龙江省的“中国云谷”被授予“中国数据中心产业发展联盟数据中心战略合作基地”和“中国数据中心联盟会员单位”的双料称号,至此,这座名不见经传的北方“国际数据城”正式迈入了国家级IDC战略合作基地的行列。
其实,这只是地方云计算蓬勃发展的缩影之一。自从云计算被列入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后,各地政府便纷纷出台了关于云计算发展的地方性规划,截至目前已有北京、上海、广东、深圳、青岛、重庆等十多个省市城区正在制定或建设云计算的产业园区。而IDC最新发布的数据也显示,2010年中国数据中心总量达到504155个,预计从2010年至2015年将持续两位数增长,在2015年实现157亿美元的市场规模。
不难看出,尽管云计算在中国市场起步较晚,在开放平台、服务管理以及安全监测等技术储备方面还不算完善,但是来自国家层面的利好消息还是为中国的信息软件业打开了一扇大门,中国云计算发展步入快车道。
5月16~18日,2012年(哈尔滨)现代服务业发展高层论坛暨世界电信和信息社会日研讨大会将于冰城哈尔滨隆重召开,大会以“云计算助推现代信息服务业创新发展”为主题,邀请数百位来自政府、企业、院校的专家学者代表,深入探讨现代服务业的创新发展道路以及基于云计算打造新产业环境的可行性方案。
“政府搭台、企业唱戏”
与国外依靠“企业驱动”不同,中国云计算的驱动力在于政府。通过国家的政策资金扶持,以及地方政府的开园拓建,许多中小型软件企业都搭上了云计算这班快车。
长期负责政府云计算项目的思特奇专家告诉记者:“政府在云计算产业发展中的地位不可忽视,这其中不仅仅包含了资金、政策等方面的扶植,同时由政府搭台、企业唱戏的发展模式还能够在客户引导、宣传推广方面起到积极效果,加之对中小企业提供了业务推荐、服务试用、税收减免以及人才培养等一系列便利,可以说,政府部门提供的主导力量将决定云产业基地的落地进程。”
的确,“政府搭台、企业唱戏”的发展模式一方面鼓励了更多企业转向云计算的发展模式,同时这种新一代IT模式的形成也将加速提升当地企业的信息化程度,加快现代信息服务业的形成,实现可持续性的“双赢”格局。
四川通信设计院副总工程师程德杰也告诉记者:“政府站在国家科技发展的宏观角度,通过一系列的扶持措施的确可以促进云计算的发展,不过在此过程中,政府应该勇于让企业和市场唱主角,让需求决定云产业发展的进程、标准和最终胜出企业。”
同时,他也补充表示,当前国内无线城市、智慧城市/智慧社区建设得如火如荼,在这些项目的推进中,无一例外地都包含了云计算、物联网和移动互联网的元素在内。因此,云计算、物联网以及移动互联网的融合应用研究,应是当前产业界关注的一个重要方向。
总体规划转向“绿色”
不过,当下正热的云计算地方发展也暴露出一些问题,专家告诉记者,现阶段各地对于云计算所能带来的能量和市场机会的理解不尽相同,其中不乏盲目建设、投资跟风的项目。
正如此前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电子学会云计算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李德毅指出的,“不少地方政府虽然将云计算定义为战略性新兴产业,但依然是采用原始的征地、盖房子和招商引资,将云计算搞成第二个房地产。”
另一方面,各地政府在发展云产业园区时,也普遍存在着“看硬不看软”的现象,赛迪咨询数据显示,目前中国云计算产业在2011年的总体产业规模已经超过了1640亿元人民币,其中基础设施占了接近40.6%的比重,而应用服务只有17%。
这种“只求规模、不求服务”的发展模式势必将引发数据中心的能耗危机。众所周知,在数据中心的建设运营成本中,服务器和空调的耗电是较高的成本支出,在大面积建设数据中心以后,如果不能吸引足够多的业务上线运营,那么成本支出将会十分沉重。加之目前全国范围内的类似产业园区,已经进入到密集的建设阶段,未来势必需要经历“洗牌”,而最终的胜利者将是那些具备足够优势和市场差异度的产业园区。
在这方面,国外的云计算领军者或许可以提供答案。如亚马逊、谷歌等互联网企业在IDC选址时通常会考虑北纬40~50度之间的地区,适宜的地理位置和气候温度能够在很大程度上降低IDC能耗,借助自然气候为IDC降温。而在国内,站在总体规划布局的角度,政府也有意加大自然能源密集型的地方优先发展,坐落于哈尔滨的“中国云谷”就是其中一例。
清华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教授陈文光也表示,建设数据中心应综合考虑当地的气候状况及基础设施条件,选择温度较低的地区建设数据中心,减少数据中心对电能的依赖。
(责任编辑:admin)- “扫一扫”关注融合网微信号
免责声明:我方仅为合法的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所发布的内容提供存储空间,融合网不对其发布的内容提供任何形式的保证:不保证内容满足您的要求,不保证融合网的服务不会中断。因网络状况、通讯线路、第三方网站或管理部门的要求等任何原因而导致您不能正常使用融合网,融合网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在融合网发布的内容(包含但不限于融合网目前各产品功能里的内容)仅表明其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的立场和观点,并不代表融合网的立场或观点。相关各方及作者发布此信息的目的在于传播、分享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立场,更与本站立场无关。相关各方及作者在我方平台上发表、发布的所有资料、言论等仅代表其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交易等方面的建议。用户应基于自己的独立判断,自行决定并承担相应风险。
根据相关协议内容,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已知悉自身作为内容的发布者,需自行对所发表内容(如,字体、图片、文章内容等)负责,因所发表内容(如,字体、图片、文章内容等)等所引发的一切纠纷均由该内容的发布者(即,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承担全部法律及连带责任。融合网不承担任何法律及连带责任。
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在融合网相关栏目上所发布的涉嫌侵犯他人知识产权或其他合法权益的内容(如,字体、图片、文章内容等),经相关版权方、权利方等提供初步证据,融合网有权先行予以删除,并保留移交司法机关查处的权利。参照相应司法机关的查处结果,融合网对于第三方企业用户所发布内容的处置具有最终决定权。
个人或单位如认为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在融合网上发布的内容(如,字体、图片、文章内容等)存在侵犯自身合法权益的,应准备好具有法律效应的证明材料,及时与融合网取得联系,以便融合网及时协调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并迅速做出相应处理工作。
融合网联系方式:(一)、电话:(010)57722280;(二)、电子邮箱:2029555353@qq.com dwrh@dwrh.net
对免责声明的解释、修改及更新权均属于融合网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