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融合网首页 > 云计算 >

新鲜:扬州社会管理装配“云计算”

来源:扬州网 作者:佚名 责任编辑:admin 发表时间:2012-05-04 11:52 
核心提示:“云计算”的社会管理,就是利用实时互动的网络工具,打造以民众为主的创新平台,建成由社会管理者、普通民众参与的公共平台,让民众成为创新主体,助推社会管理创新。

登录网上居委会,就可与社区工作人员在线互动、咨询问题或办理各类事项;拨打12345政府服务热线,可实现治安报警、道路救助、医疗咨询等多项功能救助;输入一个权限账号,就可查询某一市民购房购车、税收缴纳等财税信息,便于政府甄别低保对象……这是“云计算”技术在我市社会管理上的生动实践。

上月下旬,市政府云计算中心、12345政府服务热线云正式启用,标志着扬州在全国率先建成民生服务综合信息系统,将“云计算”技术全面应用于社会管理和民生服务领域。

信息采集,政务民生信息一网打尽

4月21日,扬州市政府数据资源中心即政府云计算中心和12345政府服务热线云在江苏信息服务产业基地开通启用。市政协副主席、市经信委主任刘在銮介绍说,以前,全市数十个部门都有各自的数据系统,彼此之间互不联通;现在有了这个数据中心,全市所有信息资源都将在这里实现交互共享。

昨天下午,记者来到位于广陵新城的政府云计算中心,实地探访中心信息建设情况。在中心机房,196台囊括了服务器、交换机、存储设备的机柜一字排开,每台机柜里都存储着海量的政务信息。市信息中心网络管理部部长李强介绍说,到目前,中心已承载“中国扬州”门户网站群、智慧医疗、权力阳光、综合治税等16个跨部门信息系统的运行,再过两三年,全市90%以上事关民生的政务信息,将集中到这里储存、处理。

这是我市政务和公共服务信息的“大脑”,也是实现社会管理“云计算”的基础平台。市信息中心副主任韩义森告诉记者,信息采集和储存的集中化,创造性地解决了信息资源零散、各自为政的顽疾,为“云计算”在社会管理中的运用扫清了障碍。他举例说,以前要采集某个家庭的人口数据,计生、公安、社区等单位和部门都要分别登门,今后只需一次采集就可完成,并可实现信息资源共享,市民可根据权限实时查询所需的信息数据。

据介绍,围绕“云计算”,我市将着力整合共享五大数据库,分别是:人口数据库,建立以公民身份号码为唯一代码的人口基础数据库;法人数据库,建设以机构代码为唯一标识的全市法人单位基础信息库和查询系统;地理数据库,统一采集和更新维护基础地理数据;金融税收数据库,建立金融税收数据采集、管理和应用服务机制;信用数据库,建成企业和个人联合征信数据平台。

信息应用,“一网一平台”筑公共服务高地

“云计算”的社会管理,就是利用实时互动的网络工具,打造以民众为主的创新平台,建成由社会管理者、普通民众参与的公共平台,让民众成为创新主体,助推社会管理创新。

在我市,公共服务的信息化运用,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建立各部门、各县(市、区)政府界面内容规范、信息资源共享、业务流程高效的“中国扬州”门户网站群,打造为社会公众提供信息公开、网上办事、在线互动等服务的平台。二是建设社区综合管理和服务信息平台,能及时、准确地将各项政策信息、公共服务提供给每个“社区人”,同时为基础数据基层采集创造条件。

“中国扬州”网站实现集群发展,包括75个市级部门(单位)子网站和6个县(市、区)政府子网站以及99%的乡镇子网站;73个行政部门、77家公共企事业单位实现信息公开、权力公开、服务公开;734项行政办事事项可在网上办理;开通在线访谈、网上“行风热线”等栏目,“市委书记信箱”平均每年交办公众来信千余条,答复率98%;“寄语市长”平均每年发表留言万余条,回复率达98%。

而社区综合管理和服务信息平台,则是以“云计算”为代表的信息化技术在社会管理中的具体应用。韩义森举例说,比如民政部门开通的低收入家庭信息比对系统、卫生部门主导开发的区域卫生信息系统、公安部门试用的智能交通系统、城管部门启动建设的智能城管系统、在江都试点的网上居(村)委会,都将极大地改变和方便市民群众的生活。

(责任编辑:admin)
    • “扫一扫”关注融合网微信号

    免责声明:我方仅为合法的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所发布的内容提供存储空间,融合网不对其发布的内容提供任何形式的保证:不保证内容满足您的要求,不保证融合网的服务不会中断。因网络状况、通讯线路、第三方网站或管理部门的要求等任何原因而导致您不能正常使用融合网,融合网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在融合网发布的内容(包含但不限于融合网目前各产品功能里的内容)仅表明其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的立场和观点,并不代表融合网的立场或观点。相关各方及作者发布此信息的目的在于传播、分享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立场,更与本站立场无关。相关各方及作者在我方平台上发表、发布的所有资料、言论等仅代表其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交易等方面的建议。用户应基于自己的独立判断,自行决定并承担相应风险。

    根据相关协议内容,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已知悉自身作为内容的发布者,需自行对所发表内容(如,字体、图片、文章内容等)负责,因所发表内容(如,字体、图片、文章内容等)等所引发的一切纠纷均由该内容的发布者(即,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承担全部法律及连带责任。融合网不承担任何法律及连带责任。

    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在融合网相关栏目上所发布的涉嫌侵犯他人知识产权或其他合法权益的内容(如,字体、图片、文章内容等),经相关版权方、权利方等提供初步证据,融合网有权先行予以删除,并保留移交司法机关查处的权利。参照相应司法机关的查处结果,融合网对于第三方企业用户所发布内容的处置具有最终决定权。

    个人或单位如认为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在融合网上发布的内容(如,字体、图片、文章内容等)存在侵犯自身合法权益的,应准备好具有法律效应的证明材料,及时与融合网取得联系,以便融合网及时协调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并迅速做出相应处理工作。

    融合网联系方式:(一)、电话:(010)57722280;(二)、电子邮箱:2029555353@qq.com dwrh@dwrh.net

    对免责声明的解释、修改及更新权均属于融合网所有。

    今日头条

    更多>>
    关于我们 - 融合文化 - 媒体报道 - 在线咨询 - 网站地图 - TAG标签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10-2020 融合网|DWRH.net 版权所有 联系邮箱:dwrh@dwrh.net 京公网安备 11011202002094号 京ICP备1101455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