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营云计算不得不面对的三大挑战
此前,业内发布了《中国三大电信运营商面向云计算转型战略研究》白皮书,解析中国运营商面向云计算转型发展的历程,指明机遇挑战及未来趋势;剖析运营商现有网络能力及IT能力,结合三大运营商云计算发展战略,对三大运营商提供云服务的能力进行评估;梳理三大运营商典型的云应用项目,提出未来转型发展的对策建议。
运营商成为主导力量
网络支撑保障能力是制约云计算发展的重要因素,也是决定云计算服务规模发展的核心基础,云计算服务只有与网络无缝对接、深度融合才能真正为用户带来高效、便利、安全的服务体验。
业内专家认为,在云计算浪潮中,三大电信运营商凭借其全面的数据中心节点、独有的无线、有线网络接入能力以及在用户和渠道方面的深厚积累,将成为中国云计算战略的主要力量。
依托云计算,三大电信运营商也将借势发力,成为云计算的主要受益者之一,从提供的各类付费性云服务产品中得到大量收入,实现电信企业利润增长。目前,三大运营商对云计算都开展了初步的探索。2009年9月1日,中国移动低调地在内部发布了云计算平台——“大云”0.5版本。紧接着11月又发布了“大云”的1.5版本。
同年,中国电信成立“翼云计划”项目组,着手云计算的前期准备工作。2011年8月,中国电信正式对外发布“天翼云”计算战略、品牌及解决方案,并计划于2012年正式推出云主机、云存储等系列天翼云计算产品。中国联通的云计算战略相对低调,整体架构分为云系统和云服务两大体系:云系统主要面向中国联通内部IT支撑系统,而云服务则主要是中国联通面向企业/政府等提供的公有云服务。
机遇和挑战并存
业内专家认为,强大的IT资源和接入能力为中国电信运营商面向云计算的战略转型提供了坚实的基础设施保障。
经过多年的运营发展,电信运营商构建了庞大的服务器、存储设备、网络硬件设备等IT基础设施,拥有大量数据的处理能力,有效解决了未来布局云计算服务中面临的性能、安全和可靠性等问题,为运营商向云计算战略转型提供了强大的IT资源库,使得电信运营商在做云存储、主机托管时具有天然优势。(责任编辑:admin)
- “扫一扫”关注融合网微信号
免责声明:我方仅为合法的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所发布的内容提供存储空间,融合网不对其发布的内容提供任何形式的保证:不保证内容满足您的要求,不保证融合网的服务不会中断。因网络状况、通讯线路、第三方网站或管理部门的要求等任何原因而导致您不能正常使用融合网,融合网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在融合网发布的内容(包含但不限于融合网目前各产品功能里的内容)仅表明其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的立场和观点,并不代表融合网的立场或观点。相关各方及作者发布此信息的目的在于传播、分享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立场,更与本站立场无关。相关各方及作者在我方平台上发表、发布的所有资料、言论等仅代表其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交易等方面的建议。用户应基于自己的独立判断,自行决定并承担相应风险。
根据相关协议内容,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已知悉自身作为内容的发布者,需自行对所发表内容(如,字体、图片、文章内容等)负责,因所发表内容(如,字体、图片、文章内容等)等所引发的一切纠纷均由该内容的发布者(即,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承担全部法律及连带责任。融合网不承担任何法律及连带责任。
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在融合网相关栏目上所发布的涉嫌侵犯他人知识产权或其他合法权益的内容(如,字体、图片、文章内容等),经相关版权方、权利方等提供初步证据,融合网有权先行予以删除,并保留移交司法机关查处的权利。参照相应司法机关的查处结果,融合网对于第三方企业用户所发布内容的处置具有最终决定权。
个人或单位如认为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在融合网上发布的内容(如,字体、图片、文章内容等)存在侵犯自身合法权益的,应准备好具有法律效应的证明材料,及时与融合网取得联系,以便融合网及时协调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并迅速做出相应处理工作。
融合网联系方式:(一)、电话:(010)57722280;(二)、电子邮箱:2029555353@qq.com dwrh@dwrh.net
对免责声明的解释、修改及更新权均属于融合网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