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谈云计算环境下的传统安全产品虚拟化
传统的IT建设,用户需要自己采购硬件设备、操作系统,购买或开发自己的业务系统,并投入大量的维护成本。考虑到业务的扩展和瞬时的使用高峰,每个系统的计算、存储能力必须有一定的冗余,这就意味着大部分时候冗余的资源都被浪费。然而当业务爆发式增长时, IT设施由由于建设周期的制约,又无法立即满足需要。云计算的出现,将彻底解决这些问题。
云计算通过网络将大量的计算和存储资源连接起来,进行统一的管理和调度,按需提供服务。使用者只需要通过网络访问就可以来获取存储空间、计算能力或应用系统。
根据NIST的定义,云计算的基本特征有:按需自服务、广泛的网络接入、资源池、快速弹性、可测量的服务。三种服务模式,分别为基础设施即服务(IaaS),平台即服务(PaaS)和软件即服务(SaaS)。
相对于传统的IT建设模式,业务所有者无需再搭建自己的IT系统,只需要成为云计算的租户,就可获得灵活的扩展性,还能免除了繁琐的系统维护工作。由于这种模式下只需要为已经使用的资源付费,因而极大提高了IT建设的投资回报率。
然而云计算却对网络安全提出了严重的挑战。从云计算租户的角度来看,网络、设备、应用、数据都不在自己的控制之下,甚至都不知道具体的物理位置,如何保障数据安全和业务连续性显然就成了最大的挑战。以至于思科CEO钱伯斯惊呼“这将是一个安全噩梦”。
从云提供商的角度来看,传统模式下的网络安全需求并没有什么变化,无论从信息安全的保密性、完整性、可用性,还是根据网络层次划分的从物理层到应用层安全,仍然是需要解决的问题。传统模式下的网络安全解决方案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建立网络边界,区分信任域和非信任域,然后在网络边界进行访问控制和安全防御。而云计算资源池与Internet之间仍然是有边界的,在资源池内部由于管理的需要,也会有不同域的划分,从而形成内部边界。这意味着传统的网络安全产品能继续发挥其作用。
那么是否传统的网络安全产品是否就能充分满足云计算环境下的安全需求呢?
传统IT建设中业务所有者就是平台所有者、从而也是安全责任人。《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联网安全保护管理办法》第十条也明确规定各单位负责本网络的安全责任,确立“谁主管、谁负责,谁运营、谁负责”的原则。云计算及虚拟化的应用,业务所有者仅仅只是云计算的租户,并不是平台所有者,从而改变了这种安全责任关系。在不同的服务模式下,业务所有者的安全责任也有所不同:在SaaS模式,业务所有者基本上依赖服务提供着来保证网络安全;而PaaS或IaaS模式,业务所有需要对安全进行监控和管理,但把物理安全等留给云计算服务提供商。
这样的安全责任变化势必要求云计算服务提供商和云租户需要不同的安全视图。对于云租户来说只需要关心自己的数据安全和业务连续性,不论实际的物理服务器是处在地球的哪个角落。而对于云服务提供商来说,既需要关注每台服务器、每个网络的安全,也需要关注重点租户的安全状态。
网络安全产品如何满足这些灵活的管理需求?答案就是虚拟化。安全产品的虚拟化将为云服务提供商和云用户提供灵活的、可扩展的安全防护。(责任编辑:admin)
- “扫一扫”关注融合网微信号
免责声明:我方仅为合法的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所发布的内容提供存储空间,融合网不对其发布的内容提供任何形式的保证:不保证内容满足您的要求,不保证融合网的服务不会中断。因网络状况、通讯线路、第三方网站或管理部门的要求等任何原因而导致您不能正常使用融合网,融合网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在融合网发布的内容(包含但不限于融合网目前各产品功能里的内容)仅表明其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的立场和观点,并不代表融合网的立场或观点。相关各方及作者发布此信息的目的在于传播、分享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立场,更与本站立场无关。相关各方及作者在我方平台上发表、发布的所有资料、言论等仅代表其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交易等方面的建议。用户应基于自己的独立判断,自行决定并承担相应风险。
根据相关协议内容,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已知悉自身作为内容的发布者,需自行对所发表内容(如,字体、图片、文章内容等)负责,因所发表内容(如,字体、图片、文章内容等)等所引发的一切纠纷均由该内容的发布者(即,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承担全部法律及连带责任。融合网不承担任何法律及连带责任。
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在融合网相关栏目上所发布的涉嫌侵犯他人知识产权或其他合法权益的内容(如,字体、图片、文章内容等),经相关版权方、权利方等提供初步证据,融合网有权先行予以删除,并保留移交司法机关查处的权利。参照相应司法机关的查处结果,融合网对于第三方企业用户所发布内容的处置具有最终决定权。
个人或单位如认为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在融合网上发布的内容(如,字体、图片、文章内容等)存在侵犯自身合法权益的,应准备好具有法律效应的证明材料,及时与融合网取得联系,以便融合网及时协调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并迅速做出相应处理工作。
融合网联系方式:(一)、电话:(010)57722280;(二)、电子邮箱:2029555353@qq.com dwrh@dwrh.net
对免责声明的解释、修改及更新权均属于融合网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