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融合网首页 > 云计算 >

云计算:为什么在我国只闻其声不见其形?

来源:中关村在线 作者:佚名 责任编辑:admin 发表时间:2012-01-14 20:32 
核心提示:云计算对于广大国内受众来说,想要真正的体验和触摸到它真是任重而道远!国内很多用户还处在“云里雾里”。笔者也真心的期待有属于我们自己的云计算服务厂商亮相,让我们体验属于自己的云计算服务。

云计算在我国各地遍地开花

“云计算”可以说在过去一年成为IT业界最火的词,我们甚至在大街小巷都可以看到各种“云”宣传的标语。“云”来的突然,给人“忽如一夜春风来”的感觉;“云”开的迅速,一夜间遍地都是“云朵”。虽然尚且众说纷“云”,但其实“云战场”早已是硝烟弥漫。早在几年前,国外各种IT厂商便纷纷出击,不断在云领域开疆扩土,Google、Amazon、Microsoft、Salesforce、Yahoo等如今都已经云端成就显著。

相比异国“云”争夺战,2011年中国“云”也是异常火热,到目前为止,北京有“祥云计划”、上海有“云海计划”、 广州有“天云计划”、重庆有“云端计划”、宁波有“星云计划”……可以说中国到处“云儿朵朵开”。

云计算制度亟待完善

但是相比于国外的已经落地的云,我国的云似乎还给人有点羞答答的、含苞待放的感觉。可以说国外云应用异常火爆,百家齐放;国内却有点星星之火,只见炊烟,不见燎原。下面我们分析一下为何我国云发展总比国外慢半拍,看看我国云方面为何总是只闻其声不见其形呢?

云管理:

云发展促生云制度,云管理推动云发展。好的管理制度能够使事物发展更快更强,而云计算虽然在国内各地都呈现出蓬勃发展势头,但我国云计算产业仍处于起步阶段,标准的缺失和不统一已成为限制云计算产业发展的瓶颈。当前许多与云计算有关的术语、技术接口等仍是“各说各的”,不同企业采用不同的技术方案,导致大量数据和服务无法在各企业范围内转移、共享,限制了云计算的应用服务范围。

云观念:

与国外相比,我国经理人仍然缺乏对云计算的深度认知。对于云计算在创新和改进流程方面的潜力,他们表现出的兴趣仍不及国外同行。中国企业对这一新技术抱有谨慎务实的态度,往往是限制云告诉发展的瓶颈,企业领导缺乏对云知识的了解,人们缺乏对云价值的认识,往往限制了云在国内的推广及发展。

云计算基础和核心技术薄弱

核心技术一直是我们科技发展的软肋。由于我国IT行业发展较晚,IT高端技术研究并不是在短期能够提升的。我们缺乏对“云”“管”“端”核心技术的掌握,自身缺乏创新的研发能力及充足的资金支持。例如Google,已经有云搜索、邮件、办公、地图、应用引擎Google Apps Engine等,同时有端Android操作系统、Chrome浏览器,目前正在着手于“管”,从陆海空全方位突破O3B卫星计划,海缆计划,光纤到户计划,Wifi计划等。服务器虚拟化是一项计算技术,它允许软件在网络中任意可用的服务器上运行,是构成云计算的基本技术之一。(责任编辑:admin)

  • “扫一扫”关注融合网微信号

免责声明:我方仅为合法的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所发布的内容提供存储空间,融合网不对其发布的内容提供任何形式的保证:不保证内容满足您的要求,不保证融合网的服务不会中断。因网络状况、通讯线路、第三方网站或管理部门的要求等任何原因而导致您不能正常使用融合网,融合网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在融合网发布的内容(包含但不限于融合网目前各产品功能里的内容)仅表明其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的立场和观点,并不代表融合网的立场或观点。相关各方及作者发布此信息的目的在于传播、分享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立场,更与本站立场无关。相关各方及作者在我方平台上发表、发布的所有资料、言论等仅代表其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交易等方面的建议。用户应基于自己的独立判断,自行决定并承担相应风险。

根据相关协议内容,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已知悉自身作为内容的发布者,需自行对所发表内容(如,字体、图片、文章内容等)负责,因所发表内容(如,字体、图片、文章内容等)等所引发的一切纠纷均由该内容的发布者(即,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承担全部法律及连带责任。融合网不承担任何法律及连带责任。

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在融合网相关栏目上所发布的涉嫌侵犯他人知识产权或其他合法权益的内容(如,字体、图片、文章内容等),经相关版权方、权利方等提供初步证据,融合网有权先行予以删除,并保留移交司法机关查处的权利。参照相应司法机关的查处结果,融合网对于第三方企业用户所发布内容的处置具有最终决定权。

个人或单位如认为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在融合网上发布的内容(如,字体、图片、文章内容等)存在侵犯自身合法权益的,应准备好具有法律效应的证明材料,及时与融合网取得联系,以便融合网及时协调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并迅速做出相应处理工作。

融合网联系方式:(一)、电话:(010)57722280;(二)、电子邮箱:2029555353@qq.com dwrh@dwrh.net

对免责声明的解释、修改及更新权均属于融合网所有。

今日头条

更多>>

热门关键字

关于我们 - 融合文化 - 媒体报道 - 在线咨询 - 网站地图 - TAG标签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10-2020 融合网|DWRH.net 版权所有 联系邮箱:dwrh@dwrh.net 京公网安备 11011202002094号 京ICP备1101455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