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计算:盲目疯狂投资 商业前景堪忧(2)
是到了政府反思、企业冷静的时候了,专家、媒体追踪评析:
工业和信息化部软件服务业司副司长陈英表示,目前各地云计算中心建设所采购的软硬件产品多采用国外产品,且部分数据中心还处在业务模式摸索期的闲置状态,各地应避免投资过热和盲目跟风现象。
首席顾问王煜全表示,如果产业商业化程度足够高,政府出面引导能够加速行业标准的建立;但在产业起步阶段就由政府引导,一是会出现产能过剩,二是商业化程度严重不足。
《21世纪经济报道》称,因为缺乏匹配的商业模式,目前国内一些所谓的云计算运营中心连电费都赚不回来,而另一些所谓的云计算项目圈了大片的土地,变相成为了房地产项目。目前各地争相建设云计算中心,大多是由政府主导划地盖楼,然后再买回成堆硬件。而一些大的跨国厂商,打着云计算的旗号,兜售自己昂贵的硬件产品。
2011版 《中国云计算产业发展白皮书》称:大规模的云计算中心兴建以产业地产名义发展云计算,这条路不会走太长,能够找到典型应用、找到商业模式的,从用户层真正驱动产业发展的,这种模式才是云计算发展的王道。
行甚于言,最先开始“云海计划”的上海再一次领航:一年前的上海,喊出培育10家以上、年销售收入超过10亿元的云计算企业,带动信息技术业新增营业收入超过1000亿。眼下,上海目前正在紧锣密鼓地制定云计算的标准,认定标准“很窄”。 此举意味着某些似是而非的企业戴着云计算帽子想进入云基地套取政府补贴,有可能会成为泡影。惟愿这一次的标准与监管也能疯狂传播,以更创新、更实际的举措,弥补盲目犯下的错。
(责任编辑:admin)- “扫一扫”关注融合网微信号
免责声明:我方仅为合法的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所发布的内容提供存储空间,融合网不对其发布的内容提供任何形式的保证:不保证内容满足您的要求,不保证融合网的服务不会中断。因网络状况、通讯线路、第三方网站或管理部门的要求等任何原因而导致您不能正常使用融合网,融合网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在融合网发布的内容(包含但不限于融合网目前各产品功能里的内容)仅表明其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的立场和观点,并不代表融合网的立场或观点。相关各方及作者发布此信息的目的在于传播、分享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立场,更与本站立场无关。相关各方及作者在我方平台上发表、发布的所有资料、言论等仅代表其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交易等方面的建议。用户应基于自己的独立判断,自行决定并承担相应风险。
根据相关协议内容,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已知悉自身作为内容的发布者,需自行对所发表内容(如,字体、图片、文章内容等)负责,因所发表内容(如,字体、图片、文章内容等)等所引发的一切纠纷均由该内容的发布者(即,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承担全部法律及连带责任。融合网不承担任何法律及连带责任。
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在融合网相关栏目上所发布的涉嫌侵犯他人知识产权或其他合法权益的内容(如,字体、图片、文章内容等),经相关版权方、权利方等提供初步证据,融合网有权先行予以删除,并保留移交司法机关查处的权利。参照相应司法机关的查处结果,融合网对于第三方企业用户所发布内容的处置具有最终决定权。
个人或单位如认为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在融合网上发布的内容(如,字体、图片、文章内容等)存在侵犯自身合法权益的,应准备好具有法律效应的证明材料,及时与融合网取得联系,以便融合网及时协调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并迅速做出相应处理工作。
融合网联系方式:(一)、电话:(010)57722280;(二)、电子邮箱:2029555353@qq.com dwrh@dwrh.net
对免责声明的解释、修改及更新权均属于融合网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