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计算产业新观察:建设狂热 应当理性
深圳没有哪个产业像云计算那样会受到市政府如此高调重视 在云计算相关计划的启动仪式,竟有两位市长同时出席,可能只有云计算才会有这样的待遇。深圳市云计算产业协会副秘书长张海波在接受本刊专访时,如此表述。时针拨到8月3日上午:深圳市云计算产学研联盟正式宣布成立;同时,推动深圳云计算发展的"鲲云计划"正式启动。深圳市市长许勤和副市长袁宝成双双出席启动仪式,并与10家发起单位代表共同为联盟揭牌,华为、迅雷、金蝶、移动、联通、电信等赫赫有名的IT业、通讯业巨头都成为联盟的成员。
发展云计算,深圳也开始展示野心。之所以用到"也"字是因为,一年前的8月17日,上海抛出"云海计划",此后,北京抛出"祥云计划"、广州抛出"天云计划"、重庆抛出"云端计划"、宁波抛出"星云计划"……云计算产业的合唱已在中国的许多省区唱响。一年前的上海,喊出培育10家以上、年销售收入超过10亿元的云计算企业,带动信息技术业新增营业收入超过1000亿。一年后的今天,在深圳市长许勤的嘴里听到了深圳云计算产业的抱负——到2015年,培育10家以上国内有影响的、年销售收入超过10亿元的云计算企业,带动信息技术业新增营业收入超过1000亿。
历史有时就这么的酷似,对云计算的热情,不仅在政府,企业的热情也高涨:就看看证券市场的情形,自6月下旬,华胜天成非公开发行的A股股票募资5亿多元的申请通过证监会审核,成为第一家以"云计算"概念融资的A股企业后,浪潮信息、滨海能源、中电广通……大批批企业正挟持云计算概念,排队等候融资,参加云计算的大合唱。
但是,我们要问,汹涌而来的投资背后,云计算的商业化前景,你真的看到了吗?
深刻变更IT产业版图
"云计算"究竟是什么?国内相关云计算的定义不下于二十种;微博、社交网站等互联网服务能不能被纳入"云计算"范畴?专家看法也不一。业界现在较为趋向一致的观点如此:云计算,是指将大量计算资源用网络连接并统一管理和调度,构成一个计算资源池,向用户按需服务。提供资源的网络被称为"云"."云"中的资源在使用者看来是可以无限扩展的,并且可以随时获取,按需使用,按使用付费。通俗化地解释云计算,就是将资源由大型硬件设施通过因特网以服务的形式提供。文档、电子邮件以及其它的数据都可以储存在云里,从而这些文件在任何电脑和移动设备上都是可以得到的。
传统的IT产业链包括设备供应商、软件开发商、代理商、系统集成商、服务提供商和运营商。毋庸置疑,云计算将革命性地冲击现有IT产业链。
威胁硬件供应商——要存储海量的数据,这对于云服务商的机房绝对是一个艰难的挑战。云服务商只能采用虚拟化、重复数据删除、自动精简配置等技术提高硬件设备的使用率,这将大大减少对硬件设备的需求。
挤压渠道商和集成商——据5月31日消息,微软公司近日公布的全球"2011年中小企业云服务接受度调研报告"显示,未来三年里,48%的中国中小企业用户愿意为一个或者多个云服务付费,这个数字与今天的30%相比,其增长率高达59%.而在全球大多数国家,这个数字几乎增长了一倍。这份报告显示,服务商将拥有更多的机会通过云平台服务赚钱,这些服务包括企业级邮件、合作伙伴关系、数据存储、备份等。当用户不再进行设备采购,转而采购云计算供应商提供的服务的时候,集成商的利润空间将被大大挤压。
扶正运营商——运营商一直处于传统IT产业链和价值链的末梢和边缘。云计算时代的到来使得电信产业的竞争方式发生根本改变,行业竞争转化为通信产业链与IT产业链之间的竞争,电信运营商有望成为整个IT产业链的中心。电信运营商和IT企业都具备建构云计算平台的实力,双方各有优劣。若政府和大型企事业单位能够逐步成为云计算的运营主体,像移动、联通、电信这类电信运行商完全可以利用自身良好的IDC(数据中心)优势,将其计算资源打包成虚拟终端提供给用户,形成未来重要的盈利增长点。
中科院院士、信息技术领域的权威专家倪光南曾经表示:云计算设备将会取代PC的地位。云计算的到来催生了云端的设备,也宣告了PC互联网时代的终结。云端设备不是PC的延续,而是新一代的多样化信息设备:智能手机、平板电脑、智能电视等等,而且,与PC被Wintel架构垄断不同,云端设备将是多种架构并存。现有的IT产业版图,将被深刻变更。
诉求产业链先机
今年6月28日,惠普全球总裁兼首席执行官李艾科亲赴天津,与当地政府签署云计算合作备忘录,同时,该公司云计算解决方案中心在开发区投入运营。业内人士就此认为,惠普这样的全球级别的硬件厂商,在数据安全上拥有竞争力。事实上,中国各地云计算平台建设正在给惠普们提供着卖设备的好机会。情况显示,目前为止建立云平台的大型服务器、存储和节能等关键技术大多掌握在IBM、Google等国外IT巨头手中,国内企业并不拥有;而诸如阿里巴巴等国内企业也只有在技术应用领域比如电子商务才敢叫得凶猛。
业内有识之士普遍指出:目前我国在云计算以及数据中心方面的自主知识产权相当少,云计算数据中心大多购买的是国外大公司的现成产品。这必然会增加我国云计算服务的成本。而在应用方面,由于我国在软件行业上的劣势,能够运用自己的技术力量开发出来的产品并不多。更多的应用也只能购买别人现成的产品或直接请外国公司开发。这样会造成软件和硬件的成本都无法控制,中国的云服务产业最终会沦为计算能力的出租,甚至这种计算资源也是通过购买英特尔或AMD等厂家的处理器所得来的。
三星经济研究院曾分析说,云计算产业链的理想状态是:云计算的运营商将硬件商、软件商、数据整合商、平台技术商和终端提供商整合进云平台,通过一个标准的模式向最终用户按需提供服务。而国内和国外云计算企业最大的差别是,国外企业是以建立云平台,在平台上提供各种服务、并为用户开源共用;国内企业则把云计算完全当做自身主营业务服务来投资,谈不上与用户开源共用。
我们可以把它理解为:国外企业开发云计算,就像是在建一个游乐场,像迪斯尼,不仅自己开发游乐项目,也让大家租用场地共同开发,由此吸引的客户将越来越多;而国内企业不具备场地优势,只是自建游乐项目来挣钱。那么,相比跨国公司,仅拥有单一产业环节优势的中国企业就很难在产业链上游占有先机了。
不得不的逻辑
云计算的商业模式是什么?业界巨头对其尚无统一认知。IBM多次声明他们的云计算是虚拟机+远程接入,微软始终表示云+端计算是最高境界,亚马逊云计算干脆做的就是网络存储,SALESFORCE说的云计算是SOA支撑的PAAS平台,只有GOOGLE自说自话地做搜索。所以云计算一直就是一个模糊的概念,随从者甚多,但能拿出从基础架构和商业模式上都完全符合云计算特点的成功案例,在中国来说简直是凤毛麟角。可当云计算被提高至"国家未来信息化战略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当所有的对手都已经试水,就算商业模式不清晰,产业链上失先机,地方政府也不得不跑马圈地纷纷杀入云计算争夺战了。
那么,城市间的角逐,"杀手锏"何在呢?总部经济!大型企业或跨国公司要快速对市场做出反应,这就需要了解各地分支机构的相关数据,而传统数据处理是不能胜任的,因此一直倾向于将总部放在服务器所在地。而通常这些服务器需要有云计算中心作为承载。再者,纳税同样是不可忽略的原因——电子商务税、个人所得税、企业所得税等纳税地,都是在服务器所在地,如果服务器在外地,则是"帮别人挣GDP"."云计算基地,比任何优惠政策更能吸引总部经济。"张海波秘书长一言道破天机。
由中国地方政府主导建设的云计算产业基地,数量目前已接近20个,其发展思路正在呈现严重的同质化:都是建立数据中心园区,搭建信息化平台,聚拢更多的IT软件企业形成完善的IT产业链条,以此创造更多的信息服务创新模式,促进地方的经济效益提升。这些政府主导建设的云平台,商业前景在于将提供云服务的企业连接起来。但到目前为止,这些云平台还暂时看不出清晰的盈利前景。
IT巨头微软就没有给足中国地方政府面子。日前,微软正式在全球40个市场推出Office365云计算办公软件套装,但中国内地并不在上述市场之列。微软公司一位工程师表示,主要是因为微软在华没有自己的数据中心。云计算数据中心并非就一定要占用很大场地,国内这种所谓的"数据中心园区"成本对外资企业根本不具有吸引力。目前各地都在建云计算平台,产能过剩不言而喻。
《21世纪经济报道》称,因为缺乏匹配的商业模式,目前国内一些所谓的云计算运营中心连电费都赚不回来,而另一些所谓的云计算项目圈了大片的土地,变相成为了房地产项目。目前各地争相建设云计算中心,大多是由政府主导划地盖楼,然后再买回成堆硬件。而一些大的跨国厂商,打着云计算的旗号,兜售自己昂贵的硬件产品。
相比起一年前的扎堆跟风,业界的反应正在趋于冷静:Frost&;Sullivan首席顾问王煜全表示,如果产业商业化程度足够高,政府出面引导能够加速行业标准的建立;但在产业起步阶段就由政府引导,一是会出现产能过剩,二是商业化程度严重不足。工业和信息化部软件服务业司副司长陈英表示,目前各地云计算中心建设所采购的软硬件产品多采用国外产品,且部分数据中心还处在业务模式摸索期的闲置状态,各地应避免投资过热和盲目跟风现象。"大规模的云计算中心兴建以产业地产名义发展云计算,这条路不会走太长,能够找到典型应用、找到商业模式的,从用户层真正驱动产业发展的,这种模式才是云计算发展的王道。"赛迪日前发布的2011版 《中国云计算产业发展白皮书》中这样提醒。
清醒,其实不单在识见,实践上也看到行动:一年前曾雄心壮志要三年拿下1000亿的上海,眼下不得不像高铁那样放缓发展的脚步,规范自身云计算产业的发展,上海目前正在紧锣密鼓地制定云计算的标准,认定标准"很窄". 此举意味着某些似是而非的企业戴着云计算帽子想进入云基地套取政府补贴,有可能会成为泡影。
是的,云计算云基地的建设狂热,应当理性和缓行。
(责任编辑:admin)- “扫一扫”关注融合网微信号
免责声明:我方仅为合法的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所发布的内容提供存储空间,融合网不对其发布的内容提供任何形式的保证:不保证内容满足您的要求,不保证融合网的服务不会中断。因网络状况、通讯线路、第三方网站或管理部门的要求等任何原因而导致您不能正常使用融合网,融合网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在融合网发布的内容(包含但不限于融合网目前各产品功能里的内容)仅表明其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的立场和观点,并不代表融合网的立场或观点。相关各方及作者发布此信息的目的在于传播、分享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立场,更与本站立场无关。相关各方及作者在我方平台上发表、发布的所有资料、言论等仅代表其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交易等方面的建议。用户应基于自己的独立判断,自行决定并承担相应风险。
根据相关协议内容,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已知悉自身作为内容的发布者,需自行对所发表内容(如,字体、图片、文章内容等)负责,因所发表内容(如,字体、图片、文章内容等)等所引发的一切纠纷均由该内容的发布者(即,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承担全部法律及连带责任。融合网不承担任何法律及连带责任。
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在融合网相关栏目上所发布的涉嫌侵犯他人知识产权或其他合法权益的内容(如,字体、图片、文章内容等),经相关版权方、权利方等提供初步证据,融合网有权先行予以删除,并保留移交司法机关查处的权利。参照相应司法机关的查处结果,融合网对于第三方企业用户所发布内容的处置具有最终决定权。
个人或单位如认为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在融合网上发布的内容(如,字体、图片、文章内容等)存在侵犯自身合法权益的,应准备好具有法律效应的证明材料,及时与融合网取得联系,以便融合网及时协调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并迅速做出相应处理工作。
融合网联系方式:(一)、电话:(010)57722280;(二)、电子邮箱:2029555353@qq.com dwrh@dwrh.net
对免责声明的解释、修改及更新权均属于融合网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