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artner:云计算下一个潜力市场在中国
云计算在全球市场的接受度正在持续走高。北美市场成为全球公有云服务的核心市场,平台即服务(PaaS)被众多企业所看好,成为远期的战略部署目标,软件即服务(SaaS)更因其种类繁多的服务方式,为提供服务的供应商赢得更多利润空间。
总体而言,云计算为业界指明了IT行业未来主要的发展趋势,比如IT正从一项支撑服务逐渐转向基于服务的产品,针对大型、小型企业以及个体消费者的IT支持方式逐渐融合,这些趋势未来将以独立或整合的方式改变目前的消费和商业模式。
北美市场成公有云主战场
据Gartner调研报告显示,在2010年,全球范围内的公有云服务市场规模已经达743亿美元,较2009年的586亿美元有所上升,其增长率为26.7%。Gartner还预测,截至2015年底,全球公有云市场规模将达到1768亿美元,且自2010年连续5年的复合年均增长率都将维持在18.9%左右。
在调查中,Gartner发现,迄今为止,北美市场始终是应用公有云服务的最大的地区市场,占全球整体市场的60%;而在近期;中国市场也显示出较大的发展潜力。Gartner还发现,在用户群体方面,金融服务组织仍是公有云服务的最大用户,而在2015年,高技术产业、制造业、金融业以及公共服务业将会成为采纳云服务的核心企业。
PaaS具备远期部署价值
Gartner方面表示,公有云服务市场中,PaaS成为了“热门”业务,尽管目前所占比例极少,但企业普遍认为PaaS具备潜在的长期部署重要性,目前还处于其发展的初期阶段。
面对即将到来的公有云市场,Gartner建议企业应该及时转换思路。
那些企图占据云计算市场的大型IT技术服务提供商应更加关注云计算对于商业模式和市场营销活动所产生的影响,而不是以一种混乱的思路在云计算市场中下赌注。他们应该明白,客户将对厂商针对云计算环境提供的产品和服务更感兴趣。
根据云服务增长性需求调查表明,预计到2015年,一些IT购买者将会寻找现有产品的替代品,当然,购买者也不会贸然简单地接纳这些新的替代品,毕竟基于云计算的服务和产品是全新的技术形态,其模式也与现有的IT供应商的观念相悖。届时,那些新兴的云服务提供商需要提升其价值观,明确知道他们的产品与现有供应商所提供的传统产品的真正差异所在。
SaaS细分三种产业角色
Gartner经过调查发现,出于对成本和价值的考虑,众多企业目前正计划快速采用SaaS。他们希望通过快速部署且共享的SaaS应用降低企业运营成本,同时也试图通过捆绑辅助性软件和专业服务进而扩大其商业影响力。
通过为软件即服务(SaaS)应用附上咨询及其它软件,使之成为一体化或整体的业务解决方案,这将为云服务价值链(CSVC)以及专业服务提供商创造更多收入增长的机会。
Gartner建议SaaS服务提供商关注以下三点。
第一,通过价值链中的伙伴关系创造开拓渠道,扩大市场范围,进而为购买者增加更多的价值,企业应该尽力为合作伙伴提供定制的解决方案,以便开拓市场有效渠道;第二,关注SaaS解决方案的定义、汇总和整合,为更具体的细分市场建立更高的价值标杆,加强购买者在SaaS和云服务中的牵引力;第三,细分目标市场可采用具体的SaaS应用,区别不同软件间的能力差距,这种差距可以为辅助软件、专业服务提供新的市场机遇。
同时Gartner也认为,伴随SaaS应用这种新趋势的蔓延,SaaS产业链上将逐渐分化出三个与之相关的新角色:SaaS聚合器、SaaS咨询与融合服务商、SaaS增值方案提供商。
厂商盘点:传统IT厂商继续领先云市场
由于现阶段大部分的云计算还限于基础设备层面的搭建,因此在云计算市场中,那些围绕数据中心做生意,提供服务器、存储、网络等设备的提供商将率先捧回第一桶金。尽管云计算在成熟阶段将迎来软件业的蓬勃发展,现就目前形势而言,在国外众多已经转身SaaS服务的软件厂商中,实现真正盈利的软件服务商数量并不多。而在中国市场,运营商与政府方面的积极性,显然要高于本土的软硬件厂商。
纵观整个云计算的设备商产业链,IBM、惠普、戴尔、微软、思科应该算是排名较前的云设备与服务提供商。其中,IBM与谷歌最早提出了云计算构想,目前已经宣称其为业界惟一几家能够提供端到端云服务的整体方案提供商,并在今年3月提出了“智慧的运算”的升级战略,通过综合IT基础架构领域内先进技术和最新发展趋势,为企业提供自动、整合、安全地实现大规模的数据整合、优化的系统和云计算的交付模式。
在网络设备领域,思科也在几年前就将研发方向转向了云环境下的新网络架构搭建,近期与VMware、EMC形成了VCE联盟,希望通过软硬件核心厂商的定制化方案,打破传统网络的异构化难题,而这也将为公有云的到来扫清技术障碍。
(责任编辑:admin)- “扫一扫”关注融合网微信号
免责声明:我方仅为合法的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所发布的内容提供存储空间,融合网不对其发布的内容提供任何形式的保证:不保证内容满足您的要求,不保证融合网的服务不会中断。因网络状况、通讯线路、第三方网站或管理部门的要求等任何原因而导致您不能正常使用融合网,融合网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在融合网发布的内容(包含但不限于融合网目前各产品功能里的内容)仅表明其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的立场和观点,并不代表融合网的立场或观点。相关各方及作者发布此信息的目的在于传播、分享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立场,更与本站立场无关。相关各方及作者在我方平台上发表、发布的所有资料、言论等仅代表其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交易等方面的建议。用户应基于自己的独立判断,自行决定并承担相应风险。
根据相关协议内容,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已知悉自身作为内容的发布者,需自行对所发表内容(如,字体、图片、文章内容等)负责,因所发表内容(如,字体、图片、文章内容等)等所引发的一切纠纷均由该内容的发布者(即,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承担全部法律及连带责任。融合网不承担任何法律及连带责任。
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在融合网相关栏目上所发布的涉嫌侵犯他人知识产权或其他合法权益的内容(如,字体、图片、文章内容等),经相关版权方、权利方等提供初步证据,融合网有权先行予以删除,并保留移交司法机关查处的权利。参照相应司法机关的查处结果,融合网对于第三方企业用户所发布内容的处置具有最终决定权。
个人或单位如认为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在融合网上发布的内容(如,字体、图片、文章内容等)存在侵犯自身合法权益的,应准备好具有法律效应的证明材料,及时与融合网取得联系,以便融合网及时协调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并迅速做出相应处理工作。
融合网联系方式:(一)、电话:(010)57722280;(二)、电子邮箱:2029555353@qq.com dwrh@dwrh.net
对免责声明的解释、修改及更新权均属于融合网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