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融合网首页 > 芯片 > 产品 >

金融IC卡芯片加密安全性高 成本过高暂不能普及

来源: 工控网 作者:佚名 责任编辑:admin 发表时间:2012-10-16 13:58 
核心提示:一般常见的IC卡采用射频技术与IC卡的读卡器进行通讯。IC卡也称智能卡(smartcard)、智慧卡(intelligentcard)、微电路卡(microcircuitcard)或微芯片卡等。它是将一个微电子芯片嵌入符合ISO7816标准的卡基中,做成卡片形式。

这一张卡,不是普通的卡,它可以实现多种不同功能的智能管理,一张卡上通行很多的设备。其核心内容是利用卡片这种特定的物理媒介,实现从业务数据的生成、采集、传输到汇总分析的信息资源管理的规范化和自动化。

IC卡定义及应用范围

该卡片被称为IC卡,IC卡是指集成电路卡,一般常见的IC卡采用射频技术与IC卡的读卡器进行通讯。IC卡也称智能卡(smartcard)、智慧卡(intelligentcard)、微电路卡(microcircuitcard)或微芯片卡等。它是将一个微电子芯片嵌入符合ISO7816标准的卡基中,做成卡片形式。

目前IC卡已经应用于多个领域,例如门禁、考勤、电梯刷卡、停车场收费管理、图书馆等,具备消费管理、身份识别、节能环保类的应用。

最为常见的应该为公交IC卡,在我国,随着一卡通的推广,基本上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的公交IC卡,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公交IC卡在发挥公交、地铁刷卡消费功能的同时,消费职能越来越多,逐渐参与到出租车消费、市政水电缴费、商场打折消费、轻轨消费、停车场消费、便利店消费当中。

金融IC卡安全性高低调亮相

日前,在公交IC卡称为生活中耳熟能详的词语之后,金融IC卡出现的人们的视听范围之内。对于人们来说,银行卡已成为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支付工具,而加载了芯片的金融IC卡以其安全性、便利性、标准性和可拓展性等优点被人们所认识。

目前,金融IC卡已经成为国际上通用的金融卡消费发展方向。被加载过的芯片具有计算、存储和处理功能,实用性极高。芯片卡容量大,可以存储密钥、数字证书、指纹等信息,卡上有读写保护和数据加密保护,并且在使用保护上采取个人密码、卡与读写器双向认证,芯片卡复制难度极高,具备很强的抗攻击能力。

政策支持金融IC卡前途无量

在我国,2011年银行正式推进IC卡发卡系统改造。根据央行规划,“十二五”期间将发行共8亿张金融IC卡,将占目前境内发行的所有银行卡的三分之一左右。而在央行《关于推进金融IC卡应用工作的意见》中,2013年元旦起全国性商业银行均应开始发行金融IC卡,近期各银行IC卡的发行速度明显加快,截至今年上半年,全国已累计发行金融IC卡4500多万张,较去年底增长2070万张,增幅达85%。根据央行要求,到2015年1月1日,在经济发达地区和重点合作行业领域,商业银行发行的以人民币为结算账户的银行卡均应换为金融IC卡。

金融IC卡制作成本高限制更换

金融IC卡本身的优势让其成为趋势,政策的支持让其具备掘金资本,然而对于当下的中国银行系统来说,却实在是有心无力,不敢没有大力宣传,我们手中的银行卡还是原来的卡片,金融IC卡依旧显得异常低调。其中最关键的还是成本问题,以某国企银行为例,若进行换卡,剔除不少的“睡眠卡”之后,实际需要替换的卡估计大约有10亿张,而一张IC卡制作成本20-30元,那么也需要投入两三百亿元。据估算,包括POS机、ATM机和后台系统在内的全部升级改造费用将超过2000亿元人民币。银监会规定银行更换卡不能收工本费,这笔费用由银行承担。虽然在明知是大趋势的环境下,银行为了业绩指标,也不愿意主动大笔投入,这也是目前大多数银行使用低成本的磁条卡的原因。

小结
 
就如上文所说,金融IC卡是未来消费的必然趋势,纵然制作成本高,作为一个高科技如此发达的时代,因为成本问题而不愿主动投入的举动见仁见智,在技术上必然要跟得上国际步伐,低端低成本产品终究要遭受淘汰。在国家政策支持下,我们更需要着眼于未来,让生活更加方便。

(责任编辑:admin)
    • “扫一扫”关注融合网微信号

    免责声明:我方仅为合法的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所发布的内容提供存储空间,融合网不对其发布的内容提供任何形式的保证:不保证内容满足您的要求,不保证融合网的服务不会中断。因网络状况、通讯线路、第三方网站或管理部门的要求等任何原因而导致您不能正常使用融合网,融合网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在融合网发布的内容(包含但不限于融合网目前各产品功能里的内容)仅表明其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的立场和观点,并不代表融合网的立场或观点。相关各方及作者发布此信息的目的在于传播、分享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立场,更与本站立场无关。相关各方及作者在我方平台上发表、发布的所有资料、言论等仅代表其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交易等方面的建议。用户应基于自己的独立判断,自行决定并承担相应风险。

    根据相关协议内容,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已知悉自身作为内容的发布者,需自行对所发表内容(如,字体、图片、文章内容等)负责,因所发表内容(如,字体、图片、文章内容等)等所引发的一切纠纷均由该内容的发布者(即,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承担全部法律及连带责任。融合网不承担任何法律及连带责任。

    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在融合网相关栏目上所发布的涉嫌侵犯他人知识产权或其他合法权益的内容(如,字体、图片、文章内容等),经相关版权方、权利方等提供初步证据,融合网有权先行予以删除,并保留移交司法机关查处的权利。参照相应司法机关的查处结果,融合网对于第三方企业用户所发布内容的处置具有最终决定权。

    个人或单位如认为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在融合网上发布的内容(如,字体、图片、文章内容等)存在侵犯自身合法权益的,应准备好具有法律效应的证明材料,及时与融合网取得联系,以便融合网及时协调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并迅速做出相应处理工作。

    融合网联系方式:(一)、电话:(010)57722280;(二)、电子邮箱:2029555353@qq.com dwrh@dwrh.net

    对免责声明的解释、修改及更新权均属于融合网所有。

    今日头条

    更多>>

    热门关键字

    关于我们 - 融合文化 - 媒体报道 - 在线咨询 - 网站地图 - TAG标签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10-2020 融合网|DWRH.net 版权所有 联系邮箱:dwrh@dwrh.net 京公网安备 11011202002094号 京ICP备1101455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