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融合网首页 > 芯片 > 产品 >

14nm会是硅芯片的尽头?

来源:通信世界网 作者:佚名 责任编辑:admin 发表时间:2012-03-12 15:22 
核心提示:据摩尔定律所说,集成在同一芯片上的晶体管数量大约每两年增加一倍,同时相同大小的芯片将具有双倍的性能。一旦达到14nm的制程,将极其接近硅晶体的理论极限数字(大约为9nm到11nm)。

尽管英特尔依然乐观地预测将于2015年之前推出8nm制程工艺的芯片,但人们还是怀疑14nm可能将成为硅芯片尺寸的最终尽头。

近年来,芯片的发展进程始终严格遵守着“摩尔定律”,并有条不紊地进行着,直到14nm制造工艺的芯片在英特尔的实验室中被研制成功,业界开始有了担忧。

据摩尔定律所说,集成在同一芯片上的晶体管数量大约每两年增加一倍,同时相同大小的芯片将具有双倍的性能。一旦达到14nm的制程,将极其接近硅晶体的理论极限数字(大约为9nm到11nm)。

尽管英特尔依然乐观地预测将于2015年之前推出8nm制程工艺的芯片,但人们还是怀疑14nm可能将成为硅芯片尺寸的最终尽头。

纳米级芯片速度放缓

我们相信,寻找这一答案恐怕还要从芯片的发展历史说起,早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无论是英特尔、IBM 还是TMSC(台积电)宣布他们的晶体管产品跨越至下一个纳米级,或者其芯片的晶圆工厂进入到微米级梯队,都足以称为是令业界震惊的大事件。比如1985年,英特尔的80386处理器采用了1微米制造工艺;2004年底,微米尺寸被彻底抛弃,采用90nm的Winchester AMD 64和Prescott Pentium 4成为了当时业界的新标。

不过在最近,硅芯片的工艺制程速度被不断放缓。现阶段的数码设备所使用的处理器、传感器以及内存芯片基本都是基于45nm或60nm,因为除了英特尔以外,几乎没有哪家的硅芯片产品或技术能够达到32nm,更别提22nm了。

传统制造工艺遭遇瓶颈

原因在于,芯片在制造过程中通常会采用的自上而下、逐层制造的方法已经出现了技术瓶颈,即使在通过最新的原子层沉积技术,将芯片工艺进一步带入22nm、16甚至14nm,以及硅晶体管的“三维”结构后,恐怕就再也没路可走了。

我们知道,原子的体积非常小,例如,一个氢原子大约只是0.1nm,铯原子的体积在0.3nm左右,而硅芯片上的原子大概在0.2nm左右。如此,可以正确理解为,22或16nm的硅芯片上可以聚集几百个原子,但这并不是某一个晶体管的大小,它实际上是一种离散芯片元件距离的有效措施而已。在22nm芯片中,这种制造工艺目前只被英特尔一家所掌握,并且其相关的芯片产品Ivy Bridge也即将面向市场其中的高-K介电层只有0.5nm厚,相当于2到3个原子的厚度。

然而问题在于,世界上没有一种制造技术是完美的。当我们因为某个不适合的原子而影响了整个芯片时,它将不再可能创造出性能可靠且具备成本效益的优质电路。

突破口可能是“补充技术”

那么,究竟应该如何突破14nm的技术瓶颈,也许惟一的选择应该是改变现有芯片的制造方式,现在研究人员每年都花费大量的时间和金钱在已有的逐层蚀刻技术领域,但这并不是解决问题的方向。

未来几年的应对措施应该聚焦在那些临时补充技术上,例如IBM的“silicon glue”以及Invensas的chip-stacking技术等,这些技术既可以降低能耗,提高单芯片性能,又可以将更多晶体管汇聚到同一晶圆片上其技术关键在于,减少栅极漏电来控制功耗,以及在单晶片上构建更多数量的元件。

好在英特尔最近公布的14nm路线图已经回应了我们对于突破14nm技术瓶颈的种种揣测,也是英特尔的答案是石墨芯片、光子或量子计算机,或是转向了移动计算。不过,无论采用哪种技术,都不用太过担心如果说永无止境的硅芯片制造工艺教会了人们什么,那就是未来的电脑一定会变得更快、更便宜和更有效。

(责任编辑:admin)
    • “扫一扫”关注融合网微信号

    免责声明:我方仅为合法的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所发布的内容提供存储空间,融合网不对其发布的内容提供任何形式的保证:不保证内容满足您的要求,不保证融合网的服务不会中断。因网络状况、通讯线路、第三方网站或管理部门的要求等任何原因而导致您不能正常使用融合网,融合网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在融合网发布的内容(包含但不限于融合网目前各产品功能里的内容)仅表明其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的立场和观点,并不代表融合网的立场或观点。相关各方及作者发布此信息的目的在于传播、分享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立场,更与本站立场无关。相关各方及作者在我方平台上发表、发布的所有资料、言论等仅代表其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交易等方面的建议。用户应基于自己的独立判断,自行决定并承担相应风险。

    根据相关协议内容,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已知悉自身作为内容的发布者,需自行对所发表内容(如,字体、图片、文章内容等)负责,因所发表内容(如,字体、图片、文章内容等)等所引发的一切纠纷均由该内容的发布者(即,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承担全部法律及连带责任。融合网不承担任何法律及连带责任。

    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在融合网相关栏目上所发布的涉嫌侵犯他人知识产权或其他合法权益的内容(如,字体、图片、文章内容等),经相关版权方、权利方等提供初步证据,融合网有权先行予以删除,并保留移交司法机关查处的权利。参照相应司法机关的查处结果,融合网对于第三方企业用户所发布内容的处置具有最终决定权。

    个人或单位如认为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在融合网上发布的内容(如,字体、图片、文章内容等)存在侵犯自身合法权益的,应准备好具有法律效应的证明材料,及时与融合网取得联系,以便融合网及时协调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并迅速做出相应处理工作。

    融合网联系方式:(一)、电话:(010)57722280;(二)、电子邮箱:2029555353@qq.com dwrh@dwrh.net

    对免责声明的解释、修改及更新权均属于融合网所有。

    今日头条

    更多>>

    热门关键字

    关于我们 - 融合文化 - 媒体报道 - 在线咨询 - 网站地图 - TAG标签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10-2020 融合网|DWRH.net 版权所有 联系邮箱:dwrh@dwrh.net 京公网安备 11011202002094号 京ICP备1101455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