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融合网首页 > 物联网 > 应用 >

发展物联网不可揠苗助长

来源:上海金融报 作者:潘晟 责任编辑:韩杰 发表时间:2013-09-24 14:57 
核心提示:但是,在笔者看来,这种建立在政策扶持基础上的乐观预期可能存在一定的风险—在行业尚处于发展初期之时,依靠政策强行推动行业发展难免有揠苗助长之虞,对于行政力量相对强势的我国而言更是如此。

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和科技部等部门联合印发了《物联网发展专项行动计划(2013-2015)》,计划包含了顶层设计、标准制定、技术研发、应用推广、产业支撑、商业模式、安全保障、政府扶持、法律法规、人才培养10个专项行动计划。

自2005年国际电信联盟发布《ITU

互联网报告2005:物联网》正式提出“物联网”概念以来,物联网迅速成为了全球新一轮经济和科技发展的战略制高点之一,世界各国纷纷聚焦物联网发展。例如奥巴马就任美国总统后,就将“智慧地球”概念(建议政府投资新一代的智慧型基础设施)上升至国家战略的层面,韩日等国也提出了相应的“U-Korea”、“U-Japan”战略。

而我国在2010年首次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及物联网,并于2012年2月出台了《物联网“十二五”发展规划》,提出到2015年,初步形成创新驱动、应用牵引、协同发展、安全可控的物联网发展格局。此次多部委联合出台专项行动计划,是对“十二五”规划的进一步落实,也显示出决策层对于发展物联网的重视和决心。

毫无疑问,物联网的前景是广阔的,而随着物联网越来越受到重视,以及未来相关扶持政策不断出台,市场对于物联网行业的预期也会不断提高。在“十二五”规划发布后,新华社曾发布报告称,到2015年,中国物联网产业将实现5000

多亿元的规模,年均增长率为11%左右。而此次专项行动计划发布后,有专家预测,到2015年,国内物联网市场规模将达到7500亿元,年复合增长率超过30%。

但是,在笔者看来,这种建立在政策扶持基础上的乐观预期可能存在一定的风险—在行业尚处于发展初期之时,依靠政策强行推动行业发展难免有揠苗助长之虞,对于行政力量相对强势的我国而言更是如此。仅以新兴产业为例,当年在扶持政策下蓬勃发展的光伏产业,如今依然深陷产能过剩的泥潭;在购车补贴等一系列刺激政策作用下销量一度冲高的新能源汽车,如今不仅市场需求萎靡,还面临着充电设施不足等问题。

应该看到,目前我国,甚至全球的物联网应用总体上仍处于推广期,还存在着缺乏行业标准、市场回报机制不健全等诸多瓶颈。以物联网最关键的技术基础—无线射频识别技术(RFID)为例,目前全球在超高频RFID领域尚无统一的标准,同时,自2008年以来,全球RFID的需求没有大规模快速增长的趋势,在此背景下,通过政策刺激,例如上马政府大型RFID项目,或许可以拉动行业规模增长,但可能面临技术标准不符合行业发展趋势的尴尬,更可能导致产能过剩问题的发生。

不可否认,在当前我国经济内生动力降低,且大规模刺激政策负面影响逐渐显现的当下,发展物联网这一最被世界各国看好的新兴产业,乃是推动我国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一步。在此过程中,政策扶持自然是重要组成,但切不可高估政策在行业发展中的作用,更不可过度寄望于政策效果而盲目刺激行业发展,以免揠苗助长。

(责任编辑:韩杰)
    • “扫一扫”关注融合网微信号

    免责声明:我方仅为合法的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所发布的内容提供存储空间,融合网不对其发布的内容提供任何形式的保证:不保证内容满足您的要求,不保证融合网的服务不会中断。因网络状况、通讯线路、第三方网站或管理部门的要求等任何原因而导致您不能正常使用融合网,融合网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在融合网发布的内容(包含但不限于融合网目前各产品功能里的内容)仅表明其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的立场和观点,并不代表融合网的立场或观点。相关各方及作者发布此信息的目的在于传播、分享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立场,更与本站立场无关。相关各方及作者在我方平台上发表、发布的所有资料、言论等仅代表其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交易等方面的建议。用户应基于自己的独立判断,自行决定并承担相应风险。

    根据相关协议内容,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已知悉自身作为内容的发布者,需自行对所发表内容(如,字体、图片、文章内容等)负责,因所发表内容(如,字体、图片、文章内容等)等所引发的一切纠纷均由该内容的发布者(即,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承担全部法律及连带责任。融合网不承担任何法律及连带责任。

    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在融合网相关栏目上所发布的涉嫌侵犯他人知识产权或其他合法权益的内容(如,字体、图片、文章内容等),经相关版权方、权利方等提供初步证据,融合网有权先行予以删除,并保留移交司法机关查处的权利。参照相应司法机关的查处结果,融合网对于第三方企业用户所发布内容的处置具有最终决定权。

    个人或单位如认为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在融合网上发布的内容(如,字体、图片、文章内容等)存在侵犯自身合法权益的,应准备好具有法律效应的证明材料,及时与融合网取得联系,以便融合网及时协调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并迅速做出相应处理工作。

    融合网联系方式:(一)、电话:(010)57722280;(二)、电子邮箱:2029555353@qq.com dwrh@dwrh.net

    对免责声明的解释、修改及更新权均属于融合网所有。

    今日头条

    更多>>

    热门关键字

    关于我们 - 融合文化 - 媒体报道 - 在线咨询 - 网站地图 - TAG标签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10-2020 融合网|DWRH.net 版权所有 联系邮箱:dwrh@dwrh.net 京公网安备 11011202002094号 京ICP备1101455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