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支付2012:远程为王,近场可待(2)
2012的中国移动支付行业,近程,远端,谁主沉浮?
2012:远程为王,近场可待
对于何种支付将成为我国2012移动支付行业爆发式发展的主流,联动优势的市场与战略合作部总监凌翔表示,预判移动支付的发展趋势并非无迹可寻,拨开繁杂的表象,只需要回答三个问题就可以了,这三个问题就是工业和信息化部科技司副司长代晓慧2009年对移动支付行业著名的“三大提问”:支付是否安全?标准是否统一?如何融合合作实现移动支付业务的健康发展?以这三个问题为标准来评估行业现状以及预测2012年移动支付行业的发展,不难得出这样的结论:2012年的中国移动支付行业将是“远程为王,近场可待”。
调查数据显示,近七成的手机支付使用者最关注的就是支付的安全性问题。同时有50.5%的被调查者对手机支付的安全性表示怀疑。手机支付的安全性包括技术层面的安全与制度层面的安全两个方面。据了解,一个真正安全的手机支付离不开支付网络与终端的密切配合以及完备支付法律制度的保护。在目前该项法律缺失的状态下,终端与网络的安全性以及对于安全性的感知成为了人们选择不同手机支付模式的出发点。
据了解,我国的远程支付经历了9年的发展,目前相关应用与软件的安全性已经经历了初期的应用检验,用户安全体验较高。以联动优势远程支付软件为例,该软件采用SSL加密通信协议确保数据全程加密,同时采取登录超时控制、登录IP变动检测、交易额度限制等多种防护措施。在每笔交易中,增加短信二次验证与确认,有效的保障了资金安全。而近场支付因为面临大规模终端标准化改造的问题,支付的安全性仍待后期验证。
除了安全性之外,标准问题始终是制约我国近场支付取得实质性突破的核心问题,目前中国移动主导的我国自主创新的2.4GHz支付标准与银联使用的13.56MHz金融支付标准存在差异,如何抉择尚无明确定论。
基于13.56MHz的NFC技术规范是国际移动支付标准,产业链完整,适用于大部分现有的POS终端机,具有较为广泛的市场基础。但缺点是必须更换移动终端,较高的成本制约了终端用户的使用热情。且该项标准的技术核心专利几乎完全为国外控制,高额专利费的支出也是困扰行业各方的问题。
基于2.4GHz的RF-SIM技术由移动主导,国内自主研发,用户更换成本小,且可以实现近场与远程的良性对接。但缺陷在于庞大的POS机网络搭建费用以及建设服务后台费用。
受标准不统一的制约,短期内近场支付的发展仍然受到一定的限制,不过据业内人士介绍,央行在年底对银行以及第三方支付机构就移动支付标准进行了调研,标准的确定渐行渐近。
此外,从促进业内融合合作的角度分析移动支付的发展,不难看出,目前业内在远程支付上的融合合作无论是广度还是深度均要强于近场支付。早在2003年,银联就与中国移动合资成立联动优势科技有限公司,开始了远程支付领域的行业融合合作探索;2009年底,联动优势与中国工商银行、美国运通合作发行了业内第一张移动支付信用卡,全面支持远程支付;2011年远程支付的行业合作更是突飞猛进,银联推出了无卡支付,与各大银行在远程支付领域实现深度合作;同一时期,支付宝与各大银行合作推出快捷支付,最终用户反响良好。
而在近场支付领域的行业融合合作步伐显得较为缓慢,中国移动与浦发推出的“中国移动浦发银行借贷合一联名卡”在面世之初就面临受理市场的问题;2011年8月,银联与HTC推出了一款SD卡内置银联移动支付方案的手机,但近期工信部科技司副巡视员代晓慧在公开场合谈及讨论中的手机支付国家标准时表示,由于银联智能SD卡方案在应用中很难统一,贴膜卡在安全问题上广受质疑,因此这两项方案都没有直接写入工信部的手机支付标准中去,银联的SD卡近场支付模式推广受到阻碍。
除此之外,支付习惯的培育,手机实名制的推行、数字签名技术的升级与应用都对近场支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与考验。
种种迹象显示,2012年,我国移动支付的发展仍将延续远程支付占主导地位的局面,随着银联无卡支付推广的提速,第三方支付企业、电商企业客户端的陆续面世,以及联动优势等老牌支付企业在应用内支付领域的推陈出新,该领域的竞争将更趋白热化。与此同时,随着支付标准的清晰化与统一化,以及行业各方在近场支付领域的探索不断深化,该领域的发展也同样令人期待。
对于未来的移动支付行业,联动优势的凌翔认为近场与远程支付的融合发展会成为行业发展大势。“纵向实现O2O,即线上与线下的支付融合,横向打通支付行业生态链、产业链,全面满足安全、便捷的支付需要,这就是我们对于未来移动支付的期待”,凌翔如是说。
(责任编辑:admin)- “扫一扫”关注融合网微信号
免责声明:我方仅为合法的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所发布的内容提供存储空间,融合网不对其发布的内容提供任何形式的保证:不保证内容满足您的要求,不保证融合网的服务不会中断。因网络状况、通讯线路、第三方网站或管理部门的要求等任何原因而导致您不能正常使用融合网,融合网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在融合网发布的内容(包含但不限于融合网目前各产品功能里的内容)仅表明其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的立场和观点,并不代表融合网的立场或观点。相关各方及作者发布此信息的目的在于传播、分享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立场,更与本站立场无关。相关各方及作者在我方平台上发表、发布的所有资料、言论等仅代表其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交易等方面的建议。用户应基于自己的独立判断,自行决定并承担相应风险。
根据相关协议内容,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已知悉自身作为内容的发布者,需自行对所发表内容(如,字体、图片、文章内容等)负责,因所发表内容(如,字体、图片、文章内容等)等所引发的一切纠纷均由该内容的发布者(即,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承担全部法律及连带责任。融合网不承担任何法律及连带责任。
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在融合网相关栏目上所发布的涉嫌侵犯他人知识产权或其他合法权益的内容(如,字体、图片、文章内容等),经相关版权方、权利方等提供初步证据,融合网有权先行予以删除,并保留移交司法机关查处的权利。参照相应司法机关的查处结果,融合网对于第三方企业用户所发布内容的处置具有最终决定权。
个人或单位如认为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在融合网上发布的内容(如,字体、图片、文章内容等)存在侵犯自身合法权益的,应准备好具有法律效应的证明材料,及时与融合网取得联系,以便融合网及时协调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并迅速做出相应处理工作。
融合网联系方式:(一)、电话:(010)57722280;(二)、电子邮箱:2029555353@qq.com dwrh@dwrh.net
对免责声明的解释、修改及更新权均属于融合网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