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G破冰 移动支付标准之争或现新局面
12月8日电 11月29日,2011中国移动支付产业年会在北京举行,会上政府、学界、业界各位专家共同探讨移动支付产业在我国的发展模式以及趋势。此前市场上广受关注的移动支付标准之争在会上也传出了新信号:曾一度被误读为将逐步淡出标准的我国自主知识产权2.4G移动支付技术,已列入了国家标准的制定范畴。
工信部科技司副巡视员代晓慧在会上表示:工信部已与央行共同启动移动支付标准制定工作,“标准将涉及13.56M以及2.4G两种技术”。电子技术标准化研究所信息中心主任王立建指出,“国内企业没必要盲目追寻“符合国际标准”,因为很多情况下国际标准会让企业损失利润率,透露目前移动支付产业标准的制定仍在过程中,预计定稿将在明天上半年。国家金卡办主任、工信部电子科技委副主任、中国信息产业商会执行会长张琪则指出,“移动商务迅速发展,我们应利用这一机遇拉动国产芯片企业的发展,而不是依赖国外芯片”。“在移动支付的标准上,我们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然后尽量的统一,将来的标准根据市场的需求来选择。建议银行在进行机具在改造时,可同时考虑13.56M和2.4G双频。”
以上发言均传递出明显的信号:国内自主知识产权的2.45GHz方案将纳入行业标准。
解读之一:没有必要盲目追求国际标准
目前移动支付主流技术方案有两个:一个是来自国外的基于13.56MHz频段的NFC技术,一个是基于2.4GHz频段的自主创新技术。
业内人士介绍,NFC移动支付技术之所以沿用13.56MHz,初衷为兼容非接触IC卡已经部署的13.56M受理环境。但8年来的应用表明,NFC技术事实上无法共享传统非接触IC卡的受理环境,加之还需要消费者更换内置NFC的定制手机,天生固有局限导致其后天发育迟缓。
专家介绍,NFC将13.56MHz频段引入手机后,由于手机内部结构有电池、金属结构、电子器件等,13.56MHz频段信号在这种环境下会出现干扰、剧烈衰减等物理问题。为使13.56MHz频段信号在手机环境中能够稳定工作,就必须对于采用NFC技术的手机设计提出许多满足移动通信功能之外的强制性要求,如要求手机中的NFC天线避开电池、金属结构等,且需要手机独立隔离出足够大的区域以满足NFC磁场感应要求。由于GSM手机工作基频为13MHz,还必须处理好与NFC频段相互干扰问题。这些要求不仅与手机移动通信设计技术要求不相适应,并且以丧失手机多样化、时尚化外观的用户需求为代价,还增加了手机的成本和设计复杂性,最终影响到用户的自由选择。此外,NFC要求在手机内隔离出足够的独立区域以耦合磁场信号,这与手机智能化的发展趋势相悖。尽管手机集合相机、蓝牙、GPS定位、WiFi高速通信、多媒体等多种功能,但设计趋势为体积越来越小、厚度越来越薄,手机物理空间的不断缩小与内部功能不断增加的矛盾越来越突出,为此,iPhone4甚至削减了SIM卡的体积。在此条件下,NFC手机内部要求隔离出足够大的单独区域变得越来越困难。为保证NFC手机达到基本工作条件,在手机内侧隔离空间已经难以确保的情况下,只能改造外部受理环境,即要求读写设备发射功率增强。如此一来,许多传统非接触IC卡受理环境就不能兼容NFC手机了。大多数国家的现有非接触IC卡的受理终端都需要进行大规模改造,增加功率放大器,这与NFC与非接触IC卡共享受理环境的初衷相违背。
应该说,在没有新技术出现的情况下,NFC技术看似是移动支付技术唯一方案。但我国在移动支付的革新技术突破,使本来较为平静的技术发展路线激起了层层波澜。
从全球来看,移动支付刚刚起步,自主创新的2.4G技术与国外的NFC站在同一起跑线上。即使在美国,当前也没有NFC的受理环境。电子技术标准化研究所信息中心主任王立建指出,“国内企业没必要盲目追寻“符合国际标准”,因为很多情况下国际标准会让企业损失利润率。而2.4G技术会使得我国成为移动支付产业领跑者,我国将率先拥有世界上最多移动支付用户,其他国家为满足我国庞大消费群体出国消费的需求,将会积极跟随,也采用2.4G技术部署受理终端,我国技术将有可能成为国际标准。(责任编辑:admin)
- “扫一扫”关注融合网微信号
免责声明:我方仅为合法的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所发布的内容提供存储空间,融合网不对其发布的内容提供任何形式的保证:不保证内容满足您的要求,不保证融合网的服务不会中断。因网络状况、通讯线路、第三方网站或管理部门的要求等任何原因而导致您不能正常使用融合网,融合网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在融合网发布的内容(包含但不限于融合网目前各产品功能里的内容)仅表明其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的立场和观点,并不代表融合网的立场或观点。相关各方及作者发布此信息的目的在于传播、分享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立场,更与本站立场无关。相关各方及作者在我方平台上发表、发布的所有资料、言论等仅代表其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交易等方面的建议。用户应基于自己的独立判断,自行决定并承担相应风险。
根据相关协议内容,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已知悉自身作为内容的发布者,需自行对所发表内容(如,字体、图片、文章内容等)负责,因所发表内容(如,字体、图片、文章内容等)等所引发的一切纠纷均由该内容的发布者(即,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承担全部法律及连带责任。融合网不承担任何法律及连带责任。
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在融合网相关栏目上所发布的涉嫌侵犯他人知识产权或其他合法权益的内容(如,字体、图片、文章内容等),经相关版权方、权利方等提供初步证据,融合网有权先行予以删除,并保留移交司法机关查处的权利。参照相应司法机关的查处结果,融合网对于第三方企业用户所发布内容的处置具有最终决定权。
个人或单位如认为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在融合网上发布的内容(如,字体、图片、文章内容等)存在侵犯自身合法权益的,应准备好具有法律效应的证明材料,及时与融合网取得联系,以便融合网及时协调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并迅速做出相应处理工作。
融合网联系方式:(一)、电话:(010)57722280;(二)、电子邮箱:2029555353@qq.com dwrh@dwrh.net
对免责声明的解释、修改及更新权均属于融合网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