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推进“智慧城市”建设的方法论思考
“智慧城市”一词近期很俏,已成为各级政府、企业界和社会人士共同关注的社会热点。笔者认为,“智慧城市”将是新理念引导下的城市发展新动力,它与“云计算”、“数字化”、“物联网”分别从不同技术视角、不同应用场景演绎着信息化的威力,且各有侧重点,如何使该新动力产生优异的社会和经济效益,是非常值得期待和深思的。
就本质而言,智慧城市是城市信息化的高级阶段,更加注重凸现“互联互动”的场景特征。智慧城市概念的提出不是“空降兵”,而是在数字化、网格化、云计算、物联网等概念基础上的一次“整合式”的高度概括。因为,伴随着城市化的进程,“四流”即人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的集聚和辐射能力将显著增强,因此在城市管理、城市建设和社会经济生活中,自觉而广泛地应用物联化、互联化、智能化显得极其重要和急迫!
在推动“智慧城市”建设的工作指导过程中,必须注重思维更新,“事半功倍”地加以组织与实施。因为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事物发展都是有规律的,智慧城市的建设指导工作也必须有一个正确的方法论。注重思维更新,争取“事半功倍”,无疑是推进“智慧城市”建设的重要命题,如何争取“事半功倍”,避免“事倍功半”同样是领导者、组织者必然考虑的问题。作为一个单位的领导者或一个地区的主管部门,应注重强化以下“三个强化、三个把握”:
第一,需要强化“需求导向”理念,牢牢把握发展方向。分析以往信息化项目的成效可发现,项目成功率与期望值往往存在较大差距,据斯坦迪什国际集团对全球30000个应用软件项目的调查统计发现:完全成功的项目约1/3,失败的项目近1/4,其余1/2左右的项目存在不同缺陷。近年来,信息化项目成功率在持续上升,但依然有不少信息化项目的生命周期较短。原因是因为信息化应用为人们的想象打开了广阔空间,但因涉及因素较多,发展前程存在着很大的不确定性。研究发现:凡是应用需求明确且迫切的项目,成功率就高。如果仅仅是项目的潜在需求多但缺乏紧迫性,同时现状梳理与总体设计不够,则往往成为失败的案例。通俗地说:在信息技术创新应用过程中,“雪中送炭”的项目认识比较一致,易协调易成功,“锦上添花”的项目需求空、指向多、易生变易失败。因此,我们强调创新驱动、转型发展,必须首先要强化“需求导向”的工作理念。
第二,需要强化“绩效提升”理念,牢牢把握工作创新点。建设智慧城市需要创新,创新必将充满活力,但创新带来的效益却是差异很大,有的效益非常显著、有的一般、有的可能是负效益,关键是看创新的形式和内涵。我们认为,创新首先要注重“绩效提升”的内涵,以天然气“西气东输”工程为例,该工程是我国拉开西部大开发序幕的标志性建设工程,前期规划建有一条干线、两条联络线、三条支干线、十一条支线、两条专线,管道总长7179公里,管线跨越14个省,途中设有26座压气站、60座分输站、280座线路截断阀室,供气范围覆盖华东、华北、华中广大地区。如此庞大的工程,全公司员工才3000人,依靠信息技术的支撑,全线实现组织扁平化、控制自动化、管理智能化,形成了四大气区联网供气格局,这是一个信息技术应用成功的创新案例。上述案例表明,建设智慧城市要针对解决瓶颈问题,提升服务绩效,应避免把创新形式作为目标,为“创新”而创新,忘记了创新的前置条件和任务内涵,避免与成功越走越远。
第三,需要强化“把握规律”理念,牢牢把握发展阶段性。辩证唯物主义强调实事求是,强调按客观规律办事。由于信息技术发展、思想观念更新、应用环境优化有一个渐进过程,因此每个发展阶段也有其存在条件、发展动力和发展前景。智慧城市建设应具有阶段性,需要按规律循序渐进。在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学院(IMD)发布的2010年世界竞争力排名中,新加坡跃升两位超越多年排名第1的美国而夺冠,这与其实施“智慧国2015”计划紧密相关。首先,新加坡发展战略与时俱进,其工业经济经历了劳动密集型——资本密集型——技术密集型(高科技产业)——信息通信产业为主导的知识密集型等多次转型;其次,政府决策全民参与,政府为贯彻“智慧国2015”计划确定了四项关键战略:构建新一代资讯通信基础设施、发展有全球竞争力的资讯通信产业、培养有全球竞争力信息化人才、利用信息通信技术提升数字媒体与娱乐、教育培训、医疗卫生、金融服务、贸易和物流产业、旅游零售和电子政府等9大领域的发展水平,而近期相继出现的云计算、商业分析、绿色通信技术等也被纳入“智慧国2015”计划中。我国城市建设智慧城市,应将呈现三个主要阶段:信息基础设施提升阶段——专项应用普及阶段——多项智能系统整合阶段。
目前,我国的城市信息化整体处于世界平均水平,以智慧城市为旗帜,将更有利于加速提升我国城市建设与管理水平。当前,首先需要树立新的思维观念,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实践工作,稳妥扎实地推进智慧城市建设。
(责任编辑:admin)- “扫一扫”关注融合网微信号
免责声明:我方仅为合法的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所发布的内容提供存储空间,融合网不对其发布的内容提供任何形式的保证:不保证内容满足您的要求,不保证融合网的服务不会中断。因网络状况、通讯线路、第三方网站或管理部门的要求等任何原因而导致您不能正常使用融合网,融合网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在融合网发布的内容(包含但不限于融合网目前各产品功能里的内容)仅表明其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的立场和观点,并不代表融合网的立场或观点。相关各方及作者发布此信息的目的在于传播、分享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立场,更与本站立场无关。相关各方及作者在我方平台上发表、发布的所有资料、言论等仅代表其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交易等方面的建议。用户应基于自己的独立判断,自行决定并承担相应风险。
根据相关协议内容,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已知悉自身作为内容的发布者,需自行对所发表内容(如,字体、图片、文章内容等)负责,因所发表内容(如,字体、图片、文章内容等)等所引发的一切纠纷均由该内容的发布者(即,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承担全部法律及连带责任。融合网不承担任何法律及连带责任。
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在融合网相关栏目上所发布的涉嫌侵犯他人知识产权或其他合法权益的内容(如,字体、图片、文章内容等),经相关版权方、权利方等提供初步证据,融合网有权先行予以删除,并保留移交司法机关查处的权利。参照相应司法机关的查处结果,融合网对于第三方企业用户所发布内容的处置具有最终决定权。
个人或单位如认为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在融合网上发布的内容(如,字体、图片、文章内容等)存在侵犯自身合法权益的,应准备好具有法律效应的证明材料,及时与融合网取得联系,以便融合网及时协调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并迅速做出相应处理工作。
融合网联系方式:(一)、电话:(010)57722280;(二)、电子邮箱:2029555353@qq.com dwrh@dwrh.net
对免责声明的解释、修改及更新权均属于融合网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