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融合网首页 > 物联网 > 技术 >

冷眼观企:移动支付市场需要“鲶鱼”

来源:网络导报 作者:佚名 责任编辑:admin 发表时间:2012-07-24 13:54 
核心提示:缺乏竞争活力的行业犹如一团死水,要解开移动支付发展的桎梏,需在市场放进一条“鲶鱼”。但问题是,中国银联、运营商和第三方支付企业,它们愿意放“鲶鱼”进来吗?

缺乏竞争活力的行业犹如一团死水,要解开移动支付发展的桎梏,需在市场放进一条“鲶鱼”。但问题是,中国银联、运营商和第三方支付企业,它们愿意放“鲶鱼”进来吗?

7月16日的深夜,世界贸易组织(WTO)专家组对持续了16个月的美诉中国电子支付垄断案做出初裁,认定银联在人民币计价的支付卡清算交易中存在垄断,违反了WTO相关规则。

站在这桩“中美第一桩有关金融服务业的跨国争端”背后的,一方是世界上最大的信用卡和旅行支票联盟组织——VISA,一方是中国银联。争端的诱因无非是前者进军中国市场不利,将后者认定为罪魁祸首,一心想搬开这块“绊脚石”。

目前来看,VISA和银联均输赢参半。虽然专家组认定:“中国银联强制要求所有在国内发行的支付卡加入银联网络并附带其标识,以及强迫所有支付终端使用银联网络的做法违反了世贸组织的规定”,不过,专家称WTO的裁决并不否定行政审批的权力,也就是说,即使我国会依照WTO的裁决在国内就有问题的部分做出相应修改,但这也未必就意味着VISA进入中国市场的愿望就能得以偿现。因为选择权最终还是在中国用户手里。

而银联方面也必须做出反思。尽管专家组驳回了美方对中国银联垄断地位的指控,但所谓“苍蝇不叮无缝的蛋”,中国银联应该反思自身市场开放的问题,尤其是其在国内市场是否太过“强势”。

众所周知,在电子支付领域,银联作为银行的“本家”,无论是在规模、渠道,还是资金、安全方面,都凭借着先天优势占据市场主导地位。而随着移动互联网的推进,银联的这些优势也在移动支付领域得到了体现。

其实,移动支付在中国兴起也就一两年的时间,但这丝毫不妨碍它的扩张能力。“2011年的移动支付市场交易额达到742亿元,使用用户达1.87亿”——数字生猛。当然,来分蛋糕的玩家也不少,有银行、银联等金融机构,中国移动、联通、电信等运营商,还有支付宝、财付通、拉卡拉等分布在线上、线下的第三方支付商。在这三大兵团里,银联和银行当仁不让地拥有话语权,运营商和第三方支付商则更像一个站在蛋糕店橱外的孩童——乖乖听话,和银行搞好关系,说不定能分点羹。

移动支付毕竟是一块正待开发的新地,即使强大如银联,也无法将这个产业完全捏在手里。在尚未成熟的新领域引进一条“鲶鱼”,才能最大限度地激发这个领域的活力和潜力。关键问题是,有人愿意放“鲶鱼”进来吗?

这牵扯到不同利益集团间的博弈。就以业内关注最多的移动支付国标之争来说:目前,国内有两种不同的移动支付方案:一种是基于13.56MHz的非接触技术的NFC、SIM-pass终端技术方案,获得了银联的支持;另一类是由中国移动主导的2.4GHz方案。

如果使用获银联支持的13.56MHz支付方案,就意味着中国移动要放弃长期以来投入了巨资的2.4GHz,其基站等一系列后台设备也要替换掉,成本巨大;若使用2.4GHz,银联现有的大部分POS终端机就面临着重新更换的命运,这也是一件挺伤神的事。而银联更担心的是,移动金融和支付业务已经是大势所趋,如果失去移动支付的规则制定权,未来在移动金融领域再想呼风唤雨就没那么容易了。

行业标准久悬不下,让投资移动支付的行为变成了一种赌博,因为一台移动支付终端机投入较大,一旦押错宝就损失巨大。也正是出于这个原因,产业链上的各方虽然对移动支付蠢蠢欲动,但真正愿意花钱投资基础设施的却寥寥无几。

很显然,各集团为利益久争不下已成为行业发展的桎梏。此时,必须认识到:缺乏竞争活力的行业犹如一团死水,要解开移动支付发展的制肋,需做好放进一条“鲶鱼”,牺牲一部分利益的准备。而这个关于市场开放的命题,不应仅仅是银联一个人该思索的问题。

(责任编辑:admin)
    • “扫一扫”关注融合网微信号

    免责声明:我方仅为合法的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所发布的内容提供存储空间,融合网不对其发布的内容提供任何形式的保证:不保证内容满足您的要求,不保证融合网的服务不会中断。因网络状况、通讯线路、第三方网站或管理部门的要求等任何原因而导致您不能正常使用融合网,融合网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在融合网发布的内容(包含但不限于融合网目前各产品功能里的内容)仅表明其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的立场和观点,并不代表融合网的立场或观点。相关各方及作者发布此信息的目的在于传播、分享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立场,更与本站立场无关。相关各方及作者在我方平台上发表、发布的所有资料、言论等仅代表其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交易等方面的建议。用户应基于自己的独立判断,自行决定并承担相应风险。

    根据相关协议内容,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已知悉自身作为内容的发布者,需自行对所发表内容(如,字体、图片、文章内容等)负责,因所发表内容(如,字体、图片、文章内容等)等所引发的一切纠纷均由该内容的发布者(即,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承担全部法律及连带责任。融合网不承担任何法律及连带责任。

    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在融合网相关栏目上所发布的涉嫌侵犯他人知识产权或其他合法权益的内容(如,字体、图片、文章内容等),经相关版权方、权利方等提供初步证据,融合网有权先行予以删除,并保留移交司法机关查处的权利。参照相应司法机关的查处结果,融合网对于第三方企业用户所发布内容的处置具有最终决定权。

    个人或单位如认为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在融合网上发布的内容(如,字体、图片、文章内容等)存在侵犯自身合法权益的,应准备好具有法律效应的证明材料,及时与融合网取得联系,以便融合网及时协调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并迅速做出相应处理工作。

    融合网联系方式:(一)、电话:(010)57722280;(二)、电子邮箱:2029555353@qq.com dwrh@dwrh.net

    对免责声明的解释、修改及更新权均属于融合网所有。

    今日头条

    更多>>
    关于我们 - 融合文化 - 媒体报道 - 在线咨询 - 网站地图 - TAG标签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10-2020 融合网|DWRH.net 版权所有 联系邮箱:dwrh@dwrh.net 京公网安备 11011202002094号 京ICP备1101455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