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国内金融IC卡多应用探讨
一、金融IC卡迁移与金融IC卡多应用
自2005年PBOC2.0规范发布以来,国内的金融IC卡迁移一直较为缓慢,截至2010年底,我国金融IC卡发卡量累计仅有900万张,并且这些卡多数为银行的试点发行,鲜有大规模发行的成功案例;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人口不足800万的港澳地区,其金融IC卡发卡量累计已突破1000万张。造成这一现状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是前些年商业银行对金融IC卡迁移的重大意义认识不够、政策的约束力和驱动力不足;其次是我国金融IC卡基础设施的建设,特别是受理环境的升级需要时间;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商业银行普遍希望通过在金融IC卡上加载多应用来增加发卡收益,而在实际项目中,真正的“杀手级应用”少之又少,已实施的项目中不少应用因为规划过于“超前”而没有真正应用,打击了银行的积极性。综上,2011年之前多数银行在金融IC卡迁移的决策上处于观望状态。
进入2011年,随着央行发布《关于推进金融IC卡应用工作的意见》,国有大型银行率先发力,其他中小商业银行积极跟进,一时间金融IC卡迁移项目遍地开花,这些金融IC卡多数以行业联名卡的形式发行,走在金融IC卡迁移前列的银行或已完成、或已启动了行业应用的规划、产品技术标准的制定,但在实际项目上却又碰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业内普遍存在两个疑惑:如何实施好金融IC卡多应用项目?银行应该选择怎样的金融IC卡产品?以下我们就这些问题进行探讨。
二、当前金融IC卡多应用推广中的问题
1.商业模式与项目协调问题
金融IC卡多行业应用的推广中普遍存在商业模式不清晰、项目管理责任不清的情况,导致项目规划和实施过程困难重重,所谓的“三分技术,七分协调”正是对这类问题的总结。许多市民卡、一卡通项目都因为没有很好的商业模式,导致银行或其它行业应用服务提供商缺乏参与的热情,也有的项目因为没有政府部门的积极协调而艰难前行。还有一个例子是在银行内部,从技术角度看,一张金融IC卡完全可以实现持卡人在同一家银行的各项业务一卡通,包括借记卡、信用卡、网上银行、电话银行、手机银行等相关的业务,仍而由于没有统一规划和协调,国内还没有出现真正的基于金融IC卡的银行一卡通产品。
2.标准的多元化成为多应用推广的绊脚石
要大规模推行金融IC卡,技术和产品一定不能成为制约因素,然而在当前的市场环境下,技术和产品确恰恰成为了一个问题。目前IC卡技术标准存在2个极端:一方面一些规模小或较新的行业应用(如电子票应用、优惠券应用)面临无标准可依的状况,这给IC卡产品开发、项目实施带来一定的困难;另一方面,大规模发卡的行业或地方都有自己的标准,以交通卡为例,一些地方有自己的交通卡地方标准,且相当一部分标准并不是一个开放的标准,可以说这些标准虽然统一了自己的行业或地区应用,但不能与其他行业或地区互联互通、共享数据,也树立了一道技术壁垒,导致市场上符合要求的产品较少,不利于市场竞争,也卡住了“一卡多用”。
此外,当前国内一些银行探索金融IC卡多应用时,业务部门从应用、管理、操作等角度出发提出了一些合理的应用需求,但符合当前行业规范的产品却无法满足要求。在需求驱动下,厂商只能修改产品,这就导致原本标准的产品可能存在针对不同项目的修订版本,这种做法一方面存在技术风险,另一方面会增加厂商产品管理的困难,不可避免的增加产品成本。
3.IC卡产品选型问题
目前国内发行的金融IC卡多数采用大容量、基于Java开放式平台、进口芯片的双界面IC卡芯片,Java卡的卖点在于其具有开放式平台,支持应用的动态下载和删除,双界面卡因为具有非接小额支付功能而受推崇,做为金融IC卡多应用的探索,选择这类产品是可以理解的。然而如果是大规模迁移,则有必要细细算下成本帐、评估下是否所有业务都的需要这类产品?按本人的理解,一方面,Java卡、双界面卡对芯片的性能要求较高,故芯片成本高;另一方面,厂商需要投入大量资源开发Java卡虚拟机,且需要为每张卡支付版权费。双界面Java卡的综合成本比传统平台的接触式芯片卡(业内称为Native卡)至少要高出30%以上,以国内20多亿张磁条卡和双界面Java卡每张20元的市场价为基数计算,如果全部采用这类产品,则换卡的直接成本将增加上百亿元。(责任编辑:admin)
- “扫一扫”关注融合网微信号
免责声明:我方仅为合法的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所发布的内容提供存储空间,融合网不对其发布的内容提供任何形式的保证:不保证内容满足您的要求,不保证融合网的服务不会中断。因网络状况、通讯线路、第三方网站或管理部门的要求等任何原因而导致您不能正常使用融合网,融合网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在融合网发布的内容(包含但不限于融合网目前各产品功能里的内容)仅表明其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的立场和观点,并不代表融合网的立场或观点。相关各方及作者发布此信息的目的在于传播、分享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立场,更与本站立场无关。相关各方及作者在我方平台上发表、发布的所有资料、言论等仅代表其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交易等方面的建议。用户应基于自己的独立判断,自行决定并承担相应风险。
根据相关协议内容,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已知悉自身作为内容的发布者,需自行对所发表内容(如,字体、图片、文章内容等)负责,因所发表内容(如,字体、图片、文章内容等)等所引发的一切纠纷均由该内容的发布者(即,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承担全部法律及连带责任。融合网不承担任何法律及连带责任。
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在融合网相关栏目上所发布的涉嫌侵犯他人知识产权或其他合法权益的内容(如,字体、图片、文章内容等),经相关版权方、权利方等提供初步证据,融合网有权先行予以删除,并保留移交司法机关查处的权利。参照相应司法机关的查处结果,融合网对于第三方企业用户所发布内容的处置具有最终决定权。
个人或单位如认为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在融合网上发布的内容(如,字体、图片、文章内容等)存在侵犯自身合法权益的,应准备好具有法律效应的证明材料,及时与融合网取得联系,以便融合网及时协调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并迅速做出相应处理工作。
融合网联系方式:(一)、电话:(010)57722280;(二)、电子邮箱:2029555353@qq.com dwrh@dwrh.net
对免责声明的解释、修改及更新权均属于融合网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