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融合网首页 > 物联网 >

王东柱:智能交通推进不能照搬物联网技术

来源:和讯科技 作者:和讯科技 责任编辑:admin 发表时间:2012-08-23 18:04 
核心提示:王东柱表示,“物联网在智能交通应用还需要一步步来,应该先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然后在逐渐地再解决其他问题。智能交通的推进也不能完全照抄物联网,有些方面可以用现有的技术,如果能够很好地利用现有设施,能解决现有的问题也非常不错。”

9月28日,2011年中国国际信息通信展览会于9月26-30日在北京中国国际展览中心举行。本届展览会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为主题,来自国内外的500多家电信运营商、手机终端厂商、技术联盟等将展示最新的技术成果。展会期间,国家智能交通系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高级工程师王东柱受邀接受了记者采访。

王东柱表示,“物联网在智能交通应用还需要一步步来,应该先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然后在逐渐地再解决其他问题。智能交通的推进也不能完全照抄物联网,有些方面可以用现有的技术,如果能够很好地利用现有设施,能解决现有的问题也非常不错。”

在谈到物联网现有发展时,王东柱表示,“其实物联网也是用现有的技术,同时推进现有的技术的发展。其实,并不是物联网有什么技术,而是对现有的技术进行技术挖掘和发展,然后达到物联网的要求。”

以下是访谈实录:

记者:大家好!这里是2011年国际通信展的现场,今天我们的嘉宾是国家智能交通系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高级工程师王东柱,王老师您好!

王东柱:你好!

记者:王老师,刚才听您讲的其实也是非常精彩的,您刚才也讲到了韩国和日本物联网在智能交通中心发展的阶段或现状,国内现在是处于一个什么样的阶段呢?

王东柱:国内现在可能这个硬件设施基本上都有了,进一步的应用还有一些距离,好比我们3G网也有了,基本通讯手段,甚至比欧美国家还要好一些,可是真正用于交通上的应用的话,还没有达到采取这些通讯方式,对群众进行信息服务,信息诱导这种信息服务,还没有达到那一步,还有一定的距离。

记者:现在只是小规模的试点阶段是吗?

王东柱:现在望京好象有上千辆车要装这个设备,进行实质信息的导航。

记者:如果物联网在智能交通系统当中发挥它的作用的话,是不是能为交通带来一个变革性的革新作用?

王东柱:物联网也是用现有的技术,对现有的技术是一个推进,并不是物联网就有什么技术,而是我用现有的技术进行一定的技术挖掘,技术的发展,然后达到物联网的要求,好比互联互通,信息化的处理,可靠的传输,实际对交通是一个推动,并不是我要把物联网的技术应用在交通上,而是交通上已经有很多具有物联网性质的技术,我怎么通过物联网这个概念对交通现有的技术进行更进一步的发展,达到最后的高效、畅通、绿色的要求。

记者:虽然不是创新性的,但它对交通的推动作用好处是显而易见的。但在中国还没有大规模的铺开运用,您觉得这个难点是在哪些方面?

王东柱:我觉得交通上真正解决一个具体问题,而不是大规模地什么都去解决,什么都在上面去用,而是怎么解决具体的问题,现在一些具体的问题还没有解决得很好,许多具体问题解决了以后最后就自然而然形成了达到类似物联网的要求。

记者:您所说的具体问题主要是包括哪些?

王东柱:比如现在传感器都布设了,数据也接进来了,可是这些数据并没有真正用在信息服务上,可能处理能力没有真正进行很好地分析,很好地用于信息服务。

记者:也就是说在硬件方面,我们已经铺设得相对比较完善的?

王东柱:是的,最后可能我铺设很多传感器,接过来的数据实际都没有用,很多数据都浪费了,而真正有用的是摄像头有用。

记者:所以应用它只是某一个局部,某一个点在发挥作用,更大规模的还是没有开始应用到?

王东柱:对,可能在公路上明显一些。

记者:物联网对交通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如果大规模地解决一些具体的问题来讲,是不是需要国家和其它行业、部门的一些政策支持?

王东柱:是的,现在国家有很多这种项目、示范工程也在推动物联网在交通上的应用,国家在做这个工作,下面也在做这个工作,现在正在进行中。

记者:现在它的发展态势和发展速度您觉得是正常的吗?

王东柱:我觉得可能有点过快了,实际上物联网在智能交通应用还是得一步步地来,先解决一些实际问题,逐渐地再解决其它的问题,而不是什么都用物联网,有些方面可能用现有的技术就够了,没有必要再架一些通讯设施,很好地利用现有的设施的话,能解决现有的问题就挺好。

记者:一般大家有个概念,所应用的基础或设备越深对整个系统越好,好像您的观点并不完全是这样,现有的一些东西如果能全部发出来也是不错的?

王东柱:也是不错的,因为物联网实际上随着通信、随着这些技术的进步,本身设备也在不断地更新,基本上能把现有新的东西用上就行,物联网实际上还是对现有技术的一个整合,一个推进。

记者:您觉得我们国内在技术或硬件方面和国外对比处于什么样的状态?

王东柱:我感觉国外的设备国内可能都有,但这些东西可能都不是国内自己的自主知识产权,可能都是国外的技术或国外的设备,我们国家自主产权的设备、传感器还是比较少的。

记者:我们有没有空间去缩短和它之间的距离?从整合应用、集合创新方面?

王东柱:我觉得我们应该两方面推进,一方面我们应该自己发展自己的硬件、传感这些设备,另一方面,我们也应该充分利用国外的先进技术,来解决我们交通自己实际存在的问题,我觉得这样会好一些,不可能国外不用,用自己的,自己的又解决不了这种问题,所以还是循序渐进,两边结合的方式。

记者:物联网讲起来看到的是硬件,但实际上很重要的是系统性的问题,在硬件上是不是中国和国外的差距是比较小的,或者国外的一些硬件我们也能用,但在整个系统布局上我们是不是有一些差距?

王东柱:我们和国外在这块是同步的,他们有的东西我们这儿很快就有。

记者:刚才您也讲到日本、欧洲和韩国的应用是比较先进的。

王东柱:它可能是针对交通的应用,就是我把这个东西充分是用在交通应用上,可是好像我们的东西都有,但没有真正是用在交通伤,我没有对这个数据进行真正的分析,我没有用这些信息进行服务,实际上我们可能都有那种信息,但有一些问题就不能对社会开放,就没有达到这一步。

记者:是不是介入的力量太少了,是不是更需要一些社会力量去介入,把这些数据进行挖掘分析?

王东柱:有些是技术上的,有些是政府上的,还不完全是技术上。技术上应该都没有问题。

记者:您觉得中国如果想发展得更好的话,是不是应该借鉴一些国外更先进的经验?

王东柱:我们一直在追踪国外的技术,学习国外的经验。

记者:王老师,您是来自国家智能交通系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这是不是国内最高级别进行智能交通研究的一个机构?

王东柱:是的,这是国内最高级别的进行智能交通研究技术推广的一个研究单位。

记者:它应该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研究中心。您目前所关注的热点问题和课题是什么?

王东柱:我们现在主要关注的是车路协同,因为国外的车路协同发展得比较快,而且重要的是解决安全效率问题,我们现在也是做一些关于车路协同的研究。

记者:如果这个课题成功地应用到交通当中是起到什么样的价值和作用?

王东柱:提高安全性,主要是提高安全性,提高效率,进行一些信息采集和信息服务。

记者:您看北京现在的交通情况也是很严峻,您所研究的这些课题或关心的这些角度有没有对北京交通缓解的改善起到作用?

王东柱:实际上我还真想过这个问题,国外可能也有一定经验,学校开校车,社区有社区车,国外还有一个搭车,互相之间搭车,开辟HOV通道,就是车超过三个人以上可以走快速车道,它的蓝领工人每天是6点上班,下午3点下班,这些方式都能很好地解决拥堵的问题,所以我觉得还是有很多办法。现在实际上已经在采取这种办法,社区班车等现在已经都开起来了。

记者:除了北京之外,其实很多二线城市也出现这个问题,物联网技术在智能交通系统应用的话,会对城市的拥堵起到作用吗?

王东柱:我觉得短期缓解还可以,根本解决是很困难的,因为毕竟国家现在经济发展这么快,城市经济比较活跃,人口也在增多,毕竟土地是有限的,不可能都修成路,现在只能用智能交通的方法解决这个问题,但一时想解决这个问题不太现实。

记者:它从根本上来讲不是个技术问题,可能因为车辆太多了。

王东柱:它现在解决的方式是把机关之学校尽量往外面迁,不要都集中在市中心,把商业区尽量往外移,形成卫星城,类似于国外那种,可能这种方式更好一些,这可能也是以后的时候,近期很难做到。

记者:这不光是道路的问题,是个整体布局的问题。

王东柱:是的。

记者:您在国外生活了这么久,国外道路肯定与城市规划结合在一块儿?

王东柱:是的,它有卫星城,人们就不需要每天开车到市中心区上班了,他可能在附近就可以去工作了。政府机关办事都到市中心去办事,那肯定形成拥堵,好比我们中关村那边经常一堵就都堵在那块儿了,堵在商业区了,这种整体的规划可能更好一些。

记者:您作为交通的专家,对北京拥堵情况的前景是什么样的看法?认为它会逐渐改善吗,还是相当一段时间内还会存在这种情况?

王东柱:我觉得会逐渐改善,毕竟现在地铁很多线都在修,地铁可能会缓解这种开车的车流量,另外中心城区的停车费这么高,可能人们也不愿意去…我打个车都比停车费要便宜,要鼓励大家不开车,其实很多方式都可以缓解,学校如果有校车的话,社区有社区班车的话,把上下班时间进行一下调整,其实很多措施我觉得都会有一些效果。当然,根本性解决可能困难,但缓解的话还是有办法。

记者:这个问题会逐渐地缓解,以至于最后的解决。

王东柱:是的。

记者:感谢王老师,欢迎您经常来和讯讲一下您对交通的见解和看法。

王东柱:都是个人的观点。

记者:非常宝贵!

(责任编辑:admin)
    • “扫一扫”关注融合网微信号

    免责声明:我方仅为合法的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所发布的内容提供存储空间,融合网不对其发布的内容提供任何形式的保证:不保证内容满足您的要求,不保证融合网的服务不会中断。因网络状况、通讯线路、第三方网站或管理部门的要求等任何原因而导致您不能正常使用融合网,融合网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在融合网发布的内容(包含但不限于融合网目前各产品功能里的内容)仅表明其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的立场和观点,并不代表融合网的立场或观点。相关各方及作者发布此信息的目的在于传播、分享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立场,更与本站立场无关。相关各方及作者在我方平台上发表、发布的所有资料、言论等仅代表其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交易等方面的建议。用户应基于自己的独立判断,自行决定并承担相应风险。

    根据相关协议内容,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已知悉自身作为内容的发布者,需自行对所发表内容(如,字体、图片、文章内容等)负责,因所发表内容(如,字体、图片、文章内容等)等所引发的一切纠纷均由该内容的发布者(即,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承担全部法律及连带责任。融合网不承担任何法律及连带责任。

    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在融合网相关栏目上所发布的涉嫌侵犯他人知识产权或其他合法权益的内容(如,字体、图片、文章内容等),经相关版权方、权利方等提供初步证据,融合网有权先行予以删除,并保留移交司法机关查处的权利。参照相应司法机关的查处结果,融合网对于第三方企业用户所发布内容的处置具有最终决定权。

    个人或单位如认为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在融合网上发布的内容(如,字体、图片、文章内容等)存在侵犯自身合法权益的,应准备好具有法律效应的证明材料,及时与融合网取得联系,以便融合网及时协调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并迅速做出相应处理工作。

    融合网联系方式:(一)、电话:(010)57722280;(二)、电子邮箱:2029555353@qq.com dwrh@dwrh.net

    对免责声明的解释、修改及更新权均属于融合网所有。

    今日头条

    更多>>
    关于我们 - 融合文化 - 媒体报道 - 在线咨询 - 网站地图 - TAG标签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10-2020 融合网|DWRH.net 版权所有 联系邮箱:dwrh@dwrh.net 京公网安备 11011202002094号 京ICP备1101455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