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融合网首页 > 物联网 >

邹力:物联网标准化是政府当前最重要的工作(2)

来源:中国经济网 作者:李文秀 责任编辑:admin 发表时间:2011-06-07 16:04 
核心提示:以上充分表明,世界智能交通界已经充分认识到物联网给智能交通带来的不仅仅是技术,更多的是理念的革新,推动基于物联网环境的智能交通发展已成为当前的必然选择。事实上,在交通运输业的物联网技术应用并不是新鲜

以上充分表明,世界智能交通界已经充分认识到物联网给智能交通带来的不仅仅是技术,更多的是理念的革新,推动基于物联网环境的智能交通发展已成为当前的必然选择。事实上,在交通运输业的物联网技术应用并不是新鲜事物,就技术应用而言,在车载、船载卫星定位系统的应用,IC卡、电子证件,包括船舶卡,道路运输电子证件、集装箱射频识别技术的应用、高速路不停车收费、路网和港口的运行监控、桥梁的健康检测以及行业管理与信息系统的建设等方面都有了一定的研究和实践的经验,个别的已经形成了物联网概念下智能交通系统的雏形。在数据管理、信息提取与融合、短程通信、智能车路控制等技术领域,以及系统集成方面取得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成果,大大提高了公路、城市、港航的运输效率和安全。因此,物联网在交通运输业的应用具备一定的基础,其本质上是智能交通理念的提升和行业信息化的深度应用,是对原有的智能交通体系框架的拓展与技术提升。这就要求物联网技术应用要以行业信息化发展成果为基础,以行业的管理和服务的应用需求为导向。我国虽然在推动物联网技术应用,发展智能交通方面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是在研究与应用当中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表现为:

第一物联网技术在行业应用的标准体系尚不健全,交通物联网发展体系构架尚未明确,缺乏全行业统一的建设指南、技术架构、技术标准及技术认证。

第二智能交通投资规模小,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与智能交通建设脱节,造成对基础信息资源掌握的能力不够。交通建设及管理过程中积累了大量的基础信息资源,但由于这些基础信息资源的数字化和网络化程度较低,限制了信息资源的二次开发、利用和深层次的综合加工处理,造成了信息资源的严重浪费。

第三传感器国产化程度低,成本、性能和寿命都存在问题。目前交通系统当中考虑应用互联网技术和设备多来自于国外,我国自主研发的技术、产品仍处于起步阶段,离真正的市场化、产业化还有一段距离。相关的物联网研发企业的人才与国外企业在专业技术水平方面仍存在较大的差距。

第四后台分析基础支撑的行业数据中心,特别是部级层面的基础信息资源、数据库尚未真正建立,省级数据中心的数据质量问题突出,基础业务信息的数字化和标准化水平低。

第五研究和示范应用的点状分布分散而不成体系,规模效益未能体现,示范效应不够显著。

推进物联网技术在交通运输领域的应用需要将长远的交通运输发展和当前的利益有机的结合起来,减少物联网技术发展及其应用中的短期行为,集中优势,重点突破物联网技术在交通应用急需解决的难题问题、共性问题和关键问题,充分调动和发挥各方积极性,形成合力,共同推动交通运输产业发展的新尝试。

在交通运输领域、运输行业应用的各项工作当中,从政府层面看,标准化工作是我们当前最为重要的工作,目前国家发改委、国标委牵头已经成立了国家物联网基础标准工作组,同时在两委的领导下,交通运输部牵头组织成立了智能交通物联网应用标准工作组。在下一步我们将加强交通运输物联网标准研究制定,推动物联网技术的示范应用,推动RFID安全规范的行业应用,加强标准的测试工作。借此机会,我诚挚地希望各界同仁充分利用这次研讨机会,共同携手,共商创新发展大计,开创智能交通发展新的局面,推动畅通、高效、安全、绿色的现代交通运输业的发展。

最后,预祝本次论坛取得圆满成功,谢谢大家!

(责任编辑:admin)
  • “扫一扫”关注融合网微信号

免责声明:我方仅为合法的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所发布的内容提供存储空间,融合网不对其发布的内容提供任何形式的保证:不保证内容满足您的要求,不保证融合网的服务不会中断。因网络状况、通讯线路、第三方网站或管理部门的要求等任何原因而导致您不能正常使用融合网,融合网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在融合网发布的内容(包含但不限于融合网目前各产品功能里的内容)仅表明其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的立场和观点,并不代表融合网的立场或观点。相关各方及作者发布此信息的目的在于传播、分享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立场,更与本站立场无关。相关各方及作者在我方平台上发表、发布的所有资料、言论等仅代表其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交易等方面的建议。用户应基于自己的独立判断,自行决定并承担相应风险。

根据相关协议内容,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已知悉自身作为内容的发布者,需自行对所发表内容(如,字体、图片、文章内容等)负责,因所发表内容(如,字体、图片、文章内容等)等所引发的一切纠纷均由该内容的发布者(即,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承担全部法律及连带责任。融合网不承担任何法律及连带责任。

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在融合网相关栏目上所发布的涉嫌侵犯他人知识产权或其他合法权益的内容(如,字体、图片、文章内容等),经相关版权方、权利方等提供初步证据,融合网有权先行予以删除,并保留移交司法机关查处的权利。参照相应司法机关的查处结果,融合网对于第三方企业用户所发布内容的处置具有最终决定权。

个人或单位如认为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在融合网上发布的内容(如,字体、图片、文章内容等)存在侵犯自身合法权益的,应准备好具有法律效应的证明材料,及时与融合网取得联系,以便融合网及时协调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并迅速做出相应处理工作。

融合网联系方式:(一)、电话:(010)57722280;(二)、电子邮箱:2029555353@qq.com dwrh@dwrh.net

对免责声明的解释、修改及更新权均属于融合网所有。

相关新闻>>

    今日头条

    更多>>

    热门关键字

    关于我们 - 融合文化 - 媒体报道 - 在线咨询 - 网站地图 - TAG标签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10-2020 融合网|DWRH.net 版权所有 联系邮箱:dwrh@dwrh.net 京公网安备 11011202002094号 京ICP备1101455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