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物联网发展可批判地学习核电和高铁(2)
2.核电
与高铁类似,中国为了发展核电从美国、法国等先进国家用重金购入核电技术,根据发展中国家的实情改造过的中国式的核电站早晚有一天也将会走向世界。不说核电设备至少核电工程建设能够更早地进入世界市场,就连韩国和日本,它们虽不及法国和俄罗斯。但也积极跻身于世界核电市场。
美国和日本核电的拥有量各自占本国能源中的比例达到30%。而核电在中国大约是这个比例的十分之一。因此,中国的核电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笔者从日本媒体公布的数字来比较核电和风电的成本,比较发现,单纯从发电成本来讲,每度核电大约合人民币0.5元,而风电约为1.0元。但是,为了说服地区住民同意修建核电站,电力公司必须向当地住民支付补偿金,这么一来,两者的成本就几乎相同了。这还不算当发生事故时向周围住民花费的巨额补赔费用。例如此次福岛核泄漏虽然事态尚未平息,东京电力公司已经开始在支付赔偿金了。包括土地低污、牲畜受害、农作物、水产捕捞和养殖等总赔偿金额那将是一笔足以摧垮该电力公司的天文数字。政府为了维持电力公司不破产,赔偿的很大一部分不得不转向国家的税收来支付。
3月11日日本的的东北地区附近海域发生世界历史罕见的里氏9级大地震并引发的巨大海啸夺走了1、2万人民的生命,当地民众遭受了巨大的生命财产的浩劫的同时,福岛核电站在海啸中暴露了因设备老旧产生的安全隐患引发的大量核泄漏。福岛核电站始建于上个世纪70年代,核电站所有者的东京电力公司为了降低成本,使之在安全性上存在严重隐患。此次发生核泄漏开始时还在幻想着尽量修复,并非全面废弃,致使事态越发严重,产生了更大的核泄漏和世界性海洋与大气的污染。最终导致日本政府决定以福岛核电站为中心的半径20公里范围的区域被划定为禁止进入区域,原住民必须到区域外避难。笔者希望此事得到我国政府和民众的高度重视,从中得到教训。例如是否应该重新考虑作为我国十二五发展“重中之重”的核电工业将是否应该有所调整,在居民稠密的重庆市还能够按原定计划建造核电站,万一发生事故将如何救助该地区以及长江中下游民众等重大问题。
3.“物联网”
如果说中国发展高铁与核电是受到利好的经济数据的刺激,而2010“物联网”则完全是另一回事。中国2010“物理网”刚刚出台一年多,在全国各地以市为单位统计出的数百亿甚至数千亿的产值是如何杜撰出来的真是不得而知。中国的一些地方政府“好大喜功”,张冠李戴地夸大当前热门技术的产值以得到上级政府的褒奖。
高铁与核电是两种存在着一定问题但非常“务实”的产业,但“物联网”纯粹被“炒作”起来的,它们都将被记录在中国这段非同寻常的历史上。但是与高铁、核能相同,三者背后都有鲜明的政府决策背景。
高铁与核电,其受益者自然是大型国有企业。“物联网”追跟溯源也是政府官员为照顾中国移动的“传感网”指示中演变而来的。改革开放以来尽管中国开始在一定程度上向市场经济转型,但计划经济、政企不分的现象依然根深蒂固。
中国倾全国之力打造的产业虽然能够得到跨越式发展,但是当出现问题时其代价将比市场经济国家所付出的代价要沉重得多。
中国“物联网”包罗万象,根本不像高铁与核电那样单纯。传感网、网络技术、手机通信等等都被“物联网”牢牢“套”住,想缕出个头绪都很难。
如果“物联网”就是信息技术的话,它的应用涵盖了高铁、核电等国民经济的几乎所有部门。就拿高铁来说,铁路信号是保证安全的关健技术。日本电视台在采访日本信号株式会社时,该社社长坦言,为了防止中国的仿造,把控制设备中那些原采用分立元件的部分改用成专用集成电路。这样在向中国出口设备时可以安心一段时间了。可见日本公司在防范中国企业的仿造方面用心良苦。集成电路的设计制造体现了信息技术的一个难点,因此仿造变得越来难度大了一些。有些中国人很有“创意”,既然高铁与核电经过改变设计能够变成“民族品牌”和具有“自主知识产权”,那么把“信息技术”改名为“物联网”,是否也因此而“国产化”了呢?(责任编辑:admin)
- “扫一扫”关注融合网微信号
免责声明:我方仅为合法的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所发布的内容提供存储空间,融合网不对其发布的内容提供任何形式的保证:不保证内容满足您的要求,不保证融合网的服务不会中断。因网络状况、通讯线路、第三方网站或管理部门的要求等任何原因而导致您不能正常使用融合网,融合网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在融合网发布的内容(包含但不限于融合网目前各产品功能里的内容)仅表明其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的立场和观点,并不代表融合网的立场或观点。相关各方及作者发布此信息的目的在于传播、分享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立场,更与本站立场无关。相关各方及作者在我方平台上发表、发布的所有资料、言论等仅代表其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交易等方面的建议。用户应基于自己的独立判断,自行决定并承担相应风险。
根据相关协议内容,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已知悉自身作为内容的发布者,需自行对所发表内容(如,字体、图片、文章内容等)负责,因所发表内容(如,字体、图片、文章内容等)等所引发的一切纠纷均由该内容的发布者(即,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承担全部法律及连带责任。融合网不承担任何法律及连带责任。
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在融合网相关栏目上所发布的涉嫌侵犯他人知识产权或其他合法权益的内容(如,字体、图片、文章内容等),经相关版权方、权利方等提供初步证据,融合网有权先行予以删除,并保留移交司法机关查处的权利。参照相应司法机关的查处结果,融合网对于第三方企业用户所发布内容的处置具有最终决定权。
个人或单位如认为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在融合网上发布的内容(如,字体、图片、文章内容等)存在侵犯自身合法权益的,应准备好具有法律效应的证明材料,及时与融合网取得联系,以便融合网及时协调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并迅速做出相应处理工作。
融合网联系方式:(一)、电话:(010)57722280;(二)、电子邮箱:2029555353@qq.com dwrh@dwrh.net
对免责声明的解释、修改及更新权均属于融合网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