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融合网首页 > 文 化 > 管理机构 >

上海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机遇:主导 创新 融合

来源:中国文化报 作者:朱咏雷 责任编辑:admin 发表时间:2011-06-30 09:44 
核心提示:上海坚持从国际国内两个大局出发,坚持硬件、软件两手抓两加强,坚持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两轮驱动、两翼齐飞,坚持以文化大都市建设为目标,在公共文化、文化产业、文化市场三个体系建设等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

改革开放以来,上海坚持从国际国内两个大局出发,坚持硬件、软件两手抓两加强,坚持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两轮驱动、两翼齐飞,坚持以文化大都市建设为目标,在公共文化、文化产业、文化市场三个体系建设等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呈现出快速发展强劲势头。为持续推动形成新的发展繁荣格局,需要深刻认识当前的机遇与挑战。

现状与趋势

具体来说,上海实现了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乡镇综合文化站工程、农家书屋工程、国家广播电视村村通、农村电影放映工程和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建设全覆盖的目标;文化产业快速、持续、健康发展,文化产业对全市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约为5%,拉动全市生产总值增长0.8个百分点;文化市场平稳有序增长,市场规模从2006年的88.46亿元扩大至2009年的163.08亿元;文艺创作成果卓著,“十一五”期间获文华大奖、文华剧目奖的作品5部,文华单项奖22项;对外和对港澳台文化交流呈现全方位、宽领域、广覆盖格局。

上海文化不仅实现了稳步快速发展,而且呈现出全新发展趋势。一是在发展模式上,呈现出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两轮驱动的趋势;二是在发展方式上,呈现出文化与经济、社会同步发展,文化与科技、商业、旅游等融合发展,文化反经济周期逆势发展的趋势;三是在发展路径上,呈现出创意产业、新媒体产业、演艺业、动漫业等重点优先发展趋势;四是在发展格局上,呈现出公益性和经营性、国企与民企、硬件与软件、城市与郊区、传统与现代文化共同推进发展的趋势。

机遇与挑战

论及机遇,从国际层面看,文化越来越成为衡量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尺度,上海需要顺应国际文化发展潮流,把文化提升到“立市之本、兴市之基、强市之源”的战略高度。从国家层面看,促进文化软实力提升已成为国家长期战略任务,上海迫切需要率先构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文化可持续发展的体制机制,乘势发展文化产业。

上海正逐步迈入城市转型的发展新阶段,“四个中心”建设与文化发展的融合互动日益强化,城乡居民的文化需求进入快速增长期,上海应抓住这一空前的历史机遇和广阔的增长空间,激发需求、加大供给,推动文化产品及服务实现突破式发展。

据上海2011年上半年组织对社会、行业和系统各类人群不同层面问卷调查,在“你认为影响大发展大繁荣的因素有哪些”的选择中,54.3%的调研对象选择“公共文化服务不够均衡”,92.3%选择“票价过高影响百姓享受文化成果”,39.4%选择“文化市场开放力度不大”,60.6%选择“文化产业规模结构不适应城市功能定位”,39.4%选择“投入不足”,53.4%选择“体制机制不活”,77.9%选择“缺乏整体思考、谋划、部署”。从文化自身看,大发展大繁荣仍存在一些亟待破解的难题。

方位与路径

在上述问卷调查中,调研对象几乎无一例外地对大发展大繁荣充满信心和期待。在怎样实现大发展大繁荣的问卷中,有45.2%的人表示,大发展大繁荣是一项系统工程,要靠调动方方面面的积极因素;有68.3%的人认为,要靠每个文化人的文化责任、文化自觉、文化智慧和文化担当;71.6%的人建言大发展大繁荣关键在于不断解放思想,深化改革,创新驱动,积极作为。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构建实施目标体系。66.3%的调研对象认为,提出具有前瞻性、全局性、操作性、引领性的发展目标,是持续发展繁荣的重要前提。一是在深入推进文化体制改革上实现突破,探索符合国际潮流、中国特色、上海特点的文化发展新模式。二是在建设公共文化服务便捷之都上实现突破,建成与上海国际文化大都市发展方向相一致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三是在建设文化产业中心和资源配置中心上实现突破,将上海打造成为在全国、在亚太地区有重要影响的文化产业中心和资源配置中心。四是在建设文化交流国际平台上实现突破,将上海建成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国际文化交流中心。五是在建设文化艺术创作与创意中心上实现突破,打造出一批具有国家水准和国际影响的艺术精品。

第二,构建抓手牵引体系。51.9%的调研对象对大发展大繁荣需要抓手牵引持赞同态度,认为这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繁荣的重要手段。一是抓文化惠民,优化文化设施网络,提升文化资源供给水平、拓展文化服务内容和方式,加强文化阵地建设,健全文化服务保障体系,提升公共文化的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和便利性水平。二是抓文化精品,打造一批内容精深、制作精良、艺术精湛的文艺精品,重点提升上海国际电影节等品牌活动的能级、规模,增强影响力和产业带动力。三是抓文化产业,加快文化企业集团的重组上市步伐,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文化产业,加快上海的文化产业基地建设,吸引全国优秀文化资源进入上海发展。四是抓文化市场,构建辐射全国、面向世界的文化市场体系,打造多层级、多形式、多功能的文化展示贸易市场、文化产权交易市场、文化资本市场、文化产品和服务市场等平台。五是抓文化交流,在更广范围推进上海文化全方位对外交流,在文化“引进来”“走出去”方面实现新突破。六是抓文化人才,出台更优惠、更有效的政策措施,培养文化领军人才和专业人才,吸引全国乃至世界的优秀文化人才来沪发展。

第三,构建项目带动体系。57.7%的调研对象认为,持续大发展大繁荣离不开项目的带动。在新一轮发展中,上海将力推14项“硬件”重点工程,即三网融合试点工程、上海图书馆(二期)、上海少年儿童图书馆新馆、上海市历史博物馆、“大艺术宫”(上海美术馆新馆)、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传承中心、上海崧泽遗址博物馆、上海少年儿童艺术剧场、上海文化影视传媒创意产业基地(佘山)、上海浦东国际高新技术影视产业基地(临港)、中国(上海)网络视听产业基地(紫竹)、上海车墩影视基地扩建(二期)和区(县)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剧场建设。同时,实施七大文化软实力提升工程,包括基层文化活力培育工程、文化遗产保护工程、文化市场开放工程、文化原创扶持工程、战略性新兴文化产业扶持工程、文化金融建设工程、大型文化企业培育工程。

第四,构建创新驱动体系。54.3%的调研对象认为,持续大发展大繁荣,前提在思路,核心在政策,根本在人才,关键在创新。

一是公共文化服务创新。力拓都市公共文化空间,提升“15分钟公共文化服务圈”服务能级。建立公共文化资源库和菜单式配送目录,建立统一的公共文化产品配送平台;建立5个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人定向培养基地,建设莫干山路、田子坊等生产性保护实验区域;搭建公共文化信息管理平台,推进公共文化服务机构等级评定。

二是文博发展创新。制定《上海市文物保护管理条例》,加大对革命旧址、工业文化遗产、名人故居旧居和近现代优秀历史建筑保护的力度。加强社会文物管理,加大文物进出境审核管理力度,推进文物鉴定科技化和文物进出境信息化建设。完善《博物馆管理条例》和市区两级博物馆管理体系,争取“十二五”期间使上海通过评估的国家一、二、三级博物馆总数达到30家。推进福泉山遗址、广富林遗址等重要遗址的发掘与保护工作。

三是文化产业和市场管理创新。出台《上海市推进动漫产业发展政策》,成立国家级动漫游戏技术研究和应用示范工程中心。打造人民广场“文化休闲娱乐集聚带”,建设“世博文化演艺集聚区”。加大对本土艺术品经营品牌的培育,形成至少10家具有国际知名艺术博览会参展经历的美术品经营单位。营造开放的市场环境,稳妥推进文化产权交易市场建设,发挥上海文化产权交易所的交易平台作用。

四是文艺创作创新。实施“上海重大历史题材(历史文脉)美术创作工程”,设立“上海市优秀美术作品收藏和捐赠奖励专项资金”;加强上海双年展、上海艺博会等美术品牌建设;实施上海市文艺创作“三品”工程,加强舞台艺术传承和保护,推进国家重点京剧和昆剧院团建设;深化艺术院团改革,打造一批具有国家水准和国际影响的文艺表演团体以及有实力、有竞争力的文化企业和企业集团。

五是对外文化创新。实施上海文化形象海外推广工程,以及“上海文化精品海外推广扶持计划”;实施“上海文化使者”计划和“优秀文化艺术人才培养计划”;构建上海对外文化工作服务平台,建立上海文广影视产品和服务出口项目扶持指导目录,推进文化产权和文化贸易服务平台建设;打造上海对外文化资源库,成立上海对外文化工作专家咨询委员会,设立上海对外文化交流基金。

总之,推动文化持续大发展大繁荣是硬道理、硬任务,是渐进积累过程和永恒主题,不可能一蹴而就,更不能一劳永逸。既要求长远、重长效,又要立足眼前、有序推进;既要把满足受众需求作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又要坚持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和确保正确导向;既要重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作用,又要注重政府调控与主导;既要用国际视野审视考量上海文化,注重创新形式、样式,重视过程、效应和文化的多元融合,又要强化本体、坚持主导、丰富内涵、维护文化安全。

(责任编辑:admin)
    • “扫一扫”关注融合网微信号

    免责声明:我方仅为合法的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所发布的内容提供存储空间,融合网不对其发布的内容提供任何形式的保证:不保证内容满足您的要求,不保证融合网的服务不会中断。因网络状况、通讯线路、第三方网站或管理部门的要求等任何原因而导致您不能正常使用融合网,融合网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在融合网发布的内容(包含但不限于融合网目前各产品功能里的内容)仅表明其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的立场和观点,并不代表融合网的立场或观点。相关各方及作者发布此信息的目的在于传播、分享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立场,更与本站立场无关。相关各方及作者在我方平台上发表、发布的所有资料、言论等仅代表其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交易等方面的建议。用户应基于自己的独立判断,自行决定并承担相应风险。

    根据相关协议内容,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已知悉自身作为内容的发布者,需自行对所发表内容(如,字体、图片、文章内容等)负责,因所发表内容(如,字体、图片、文章内容等)等所引发的一切纠纷均由该内容的发布者(即,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承担全部法律及连带责任。融合网不承担任何法律及连带责任。

    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在融合网相关栏目上所发布的涉嫌侵犯他人知识产权或其他合法权益的内容(如,字体、图片、文章内容等),经相关版权方、权利方等提供初步证据,融合网有权先行予以删除,并保留移交司法机关查处的权利。参照相应司法机关的查处结果,融合网对于第三方企业用户所发布内容的处置具有最终决定权。

    个人或单位如认为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在融合网上发布的内容(如,字体、图片、文章内容等)存在侵犯自身合法权益的,应准备好具有法律效应的证明材料,及时与融合网取得联系,以便融合网及时协调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并迅速做出相应处理工作。

    融合网联系方式:(一)、电话:(010)57722280;(二)、电子邮箱:2029555353@qq.com dwrh@dwrh.net

    对免责声明的解释、修改及更新权均属于融合网所有。

    新闻关注排行榜

    热门推荐 最新推荐

    热门关键字

    关于我们 - 融合文化 - 媒体报道 - 在线咨询 - 网站地图 - TAG标签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10-2020 融合网|DWRH.net 版权所有 联系邮箱:dwrh@dwrh.net 京公网安备 11011202002094号 京ICP备1101455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