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融合网首页 > 文 化 > 管理机构 >

文化部:国有文艺院团体制改革不会“一改就死”

来源:新华网 作者:封美丽 责任编辑:admin 发表时间:2011-05-16 09:34 
核心提示:5月11日,中宣部、文化部联合下发《关于加快国有文艺院团体制改革的通知》,进一步明确了国有文艺院团体制改革的路线图和时间表。以此为标志,我国国有文艺院团体制改革进入全面推开阶段。

向改革“深水区”突进--文化部负责人谈加快国有文艺院团体制改革

5月11日,中宣部、文化部联合下发《关于加快国有文艺院团体制改革的通知》,进一步明确了国有文艺院团体制改革的路线图和时间表。以此为标志,我国国有文艺院团体制改革进入全面推开阶段。

目前,全国已有584家国有文艺院团转企改制。其中,近两年新增转制院团532家,为过去6年总和的10倍。

新一轮改革有何新思路?改革的重点难点在哪里?记者就此采访了文化部负责人。

改革不是权宜之计

记者:现在为什么要进一步加快推进国有文艺院团体制改革?

文化部负责人:加快国有文艺院团体制改革,不是为改革而改革的权宜之计,而是中央着眼于党和国家事业长远发展做出的重要决策,是我国国有文艺院团发展的必由之路。

不加快改革,演艺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将遇到严重困难。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国有文艺院团旧体制已难以为继。国有文艺院团演出总场数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下滑,1985年为74万场,1990年为49万场,到1994年降至40万场,此后始终在40万场上下徘徊。国有文艺院团如果不加快改革,摆脱旧有体制的束缚,加快通过市场竞争做大做强的步伐,将难以承担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的时代重任。

不加快改革,国有文艺院团将被边缘化。从国内看,近年来,民营演艺企业迅速崛起,2009年全年演出场次超过70万场,是国有文艺院团演出场次的近两倍。从国外看,有的演艺企业年收入超过10亿美元,是我国国有文艺院团全年总收入的近5倍。国有文艺院团如果不加快改革,成为真正的市场主体,市场空间就会被逐步挤压,直至最终完全被边缘化。

不加快改革,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演艺消费需求将难以满足。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越来越富裕,人民群众的求知、求美、求乐的需求也越来越强烈,而我们现在能够提供的文化产品尤其是演艺产品,数量和质量都还不能充分满足人民群众的需求。十几年来,我国人均三年才能看一场演出,而在有的发达国家,人均一年就能看四场。国有文艺院团如果不加快改革,建立面向市场、服务群众的体制机制,不断丰富演艺产品的种类和数量,“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将难以落到实处。

改革不是简单转企改制

记者:当前我国国有文艺院团体制改革的基本思路与主要任务是什么?

文化部负责人:2003年文化体制改革试点以来,我们经历了由试点先行、稳步推进到攻坚克难、全面推进的过程,最终确定了以转企改制为中心环节的国有文艺院团体制改革路径,下决心从体制上入手,解决长期困扰院团发展的问题,努力形成有利于院团发展的体制环境。

这一轮改革,除中央文化体制改革工作领导小组确定的少数保留事业单位性质的院团外,其他国有文艺院团(不含新疆、西藏地区)都要转制为企业。但是,改革并不是简单的转企改制。根据国有文艺院团的不同性质和功能,我们明确了不同的改革任务。具体来说,就是“五个一批”,即“转制一批”、“整合一批”、“转化一批”、“撤销一批”、“保留一批”。在推进转企改制的同时,同城不同层级的同类国有文艺院团应予以合并,转制院团可跨区域、跨所有制进行兼并重组;演出有重要文化遗产价值又难以进入市场的濒危稀有剧(曲)种的院团,经批准可转为公益性的保护传承机构,专门从事研究、传承和展演;不具备进入市场条件、不再保留建制的院团,合理分流人员后,经批准可予以核销。此外,中宣部、文化部《关于加快国有文艺院团体制改革的通知》中公布了100多家保留事业单位性质院团的名单。《通知》指出,对进入名单的院团,具备条件的,也鼓励其转企改制。

改革不是“甩包袱” 不会“一改就死”

记者:您如何看待部分改革院团的顾虑、观望甚至抵触情绪?

文化部负责人:目前,一些院团和部分人员还存在“崇事恐企”的思维定式和对国有文艺院团市场前景的悲观判断,因此对改革消极观望、畏首畏尾。要消除这种观望、抵触情绪,在认识上至少要澄清三个问题。

改革不是“甩包袱”。实际上,为强化“谁改革谁受益”的政策导向,近年来,各级政府对转制院团不断加大财政投入和政策扶持力度,资金投入有增无减,政策优惠前所未有。如安徽省从2009年开始,省直院团演出场次补贴经费由每年200万元增长到700万元,补贴标准由每场次2000元提高到7000元。事实证明,改革不是“减人减钱甩包袱”,而是推动“早改早发展”。

改革不会“一改就死”。目前,已完成转制的国有院团出人出戏出效益,生存状况远好于改革前,没有一家“转了就死”。另外,从长远来看,我国的演艺市场空间巨大,按今后每年人均观看三场演出这一世界中等水平计算,即使票价为20元,中国演艺行业的总产值也将超过800亿元。如果能充分开发这座金矿,转制院团的发展可谓风光无限。改革不会“一改就死”,相反,不改革则会丧失难得的发展机遇。

改革不会动摇国有院团在演艺领域的主导地位。近年来,转制院团积极面向市场,有效利用市场手段获取资源,实力和竞争力得到不断增强。中国东方演艺集团有限公司、江苏演艺集团有限公司、北京演艺集团有限公司相继成为演出收入超亿元的演艺企业,规模效益逐步体现。《梦回长安》《时空之旅》《猴王·花果山》等来自转制院团的,兼具思想性、艺术性和观赏性的文艺作品深受群众喜爱。实践证明,改革不仅不会动摇国有院团在演艺领域的主导地位,反而会进一步巩固其主导地位。

改革后财政投入不会减

记者:我们看到这轮改革时间紧,任务重,改革应在哪些重点难点问题上取得突破?

文化部负责人:“钱”和“人”的问题是转制院团最关心的问题,也是我们要着力破解的难题。

钱从哪里来?在改革过程中,各级政府要支付必要的改革成本。改革后,财政投入不会减,但是财政支出的方法和途径将发生变化。我们将通过政府采购等方式构建更透明、更有效率的投入模式。同时,我们鼓励和支持各种所有制企业以控股、参股、并购、重组等方式参与国有文艺院团体制改革。随着体制的转变,国有演艺单位将能更加有效地利用市场手段获取资源,开辟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

另一个需要认真解决的问题是人员安置问题,这个问题不解决好,改革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都无从谈起。我们将切实维护转制院团员工的基本权益,切实解决社会保障衔接问题。在这一前提下,我们将把演职员工个人的发展提到更加突出的位置上,通过让演职员工尤其是艺术家持股等方式,鼓励和引导改革主体积极投身改革,将改革不断引向深入。总之,只有以人的发展为根本,国有文艺院团的改革发展才有希望。

改革“倒逼”文化行政部门职能转变

记者:国有文艺院团体制改革对文化行政部门提出了什么新要求?

文化部负责人:推进国有文艺院团体制改革,是文化行政部门光荣而艰巨的使命。各级文化行政部门要主动承担起改革的重任,努力让国有文艺院团体制改革“跑”起来。要按照党委统一领导,政府组织实施,宣传部门协调指导,文化行政部门具体落实,各有关部门密切配合的要求,进一步完善工作机制,抓紧制定本地区国有文艺院团体制改革工作方案,明确工作要求和时间进度。要围绕改革过程中涉及的人员身份转换、社保衔接、土地处置、税收优惠等关键问题,努力争取相关部门的支持配合,紧密结合当地实际,积极探索落实中央政策的具体办法,创造性地开展工作,确保改革顺利推进。

当然,院团的体制性变革对文化行政部门的职能转变也是一种“倒逼”。各级文化行政部门需要由办文化为主向管文化为主转变、由管微观向管宏观转变、由主要面向直属单位向面向全社会转变。因此,各级文化行政部门要从当地实际出发,从院团特点出发,形成科学配套的文化改革发展政策法规体系;要加快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改革,加强监管力度,确保演艺市场合理、有序发展;要建立新型的评价体系,打破事业、企业界限,消除国有、民营差别,不论行政级次,以导向正确与否、艺术生产水平、群众欢迎程度和市场表现,作为演艺单位优劣的评价标准。

(责任编辑:admin)
    • “扫一扫”关注融合网微信号

    免责声明:我方仅为合法的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所发布的内容提供存储空间,融合网不对其发布的内容提供任何形式的保证:不保证内容满足您的要求,不保证融合网的服务不会中断。因网络状况、通讯线路、第三方网站或管理部门的要求等任何原因而导致您不能正常使用融合网,融合网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在融合网发布的内容(包含但不限于融合网目前各产品功能里的内容)仅表明其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的立场和观点,并不代表融合网的立场或观点。相关各方及作者发布此信息的目的在于传播、分享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立场,更与本站立场无关。相关各方及作者在我方平台上发表、发布的所有资料、言论等仅代表其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交易等方面的建议。用户应基于自己的独立判断,自行决定并承担相应风险。

    根据相关协议内容,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已知悉自身作为内容的发布者,需自行对所发表内容(如,字体、图片、文章内容等)负责,因所发表内容(如,字体、图片、文章内容等)等所引发的一切纠纷均由该内容的发布者(即,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承担全部法律及连带责任。融合网不承担任何法律及连带责任。

    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在融合网相关栏目上所发布的涉嫌侵犯他人知识产权或其他合法权益的内容(如,字体、图片、文章内容等),经相关版权方、权利方等提供初步证据,融合网有权先行予以删除,并保留移交司法机关查处的权利。参照相应司法机关的查处结果,融合网对于第三方企业用户所发布内容的处置具有最终决定权。

    个人或单位如认为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在融合网上发布的内容(如,字体、图片、文章内容等)存在侵犯自身合法权益的,应准备好具有法律效应的证明材料,及时与融合网取得联系,以便融合网及时协调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并迅速做出相应处理工作。

    融合网联系方式:(一)、电话:(010)57722280;(二)、电子邮箱:2029555353@qq.com dwrh@dwrh.net

    对免责声明的解释、修改及更新权均属于融合网所有。

    新闻关注排行榜

    热门推荐 最新推荐

    热门关键字

    关于我们 - 融合文化 - 媒体报道 - 在线咨询 - 网站地图 - TAG标签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10-2020 融合网|DWRH.net 版权所有 联系邮箱:dwrh@dwrh.net 京公网安备 11011202002094号 京ICP备1101455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