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门:娓娓道来的小城故事
故事
陈泽成,现任澳门特别行政区文化局副局长,1998年8月任澳门文化司署文化财产厅长,1999年12月澳门回归时,葡国上司与同事撤走,很多情况都要从头了解,而那些档案,全是葡文。
讲述申遗见证中西交汇史
在澳葡政府留下的档案里,有一份是澳门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因为申报方必须是主权国,而澳门主权属于中国,澳葡政府办不成这件事。
1999年12月20日澳门政权交接,特区政府首个施政报告就提到申遗,但是当时我们并不知道该怎么做。2000年我到内地开完会,在机场遇到香港特区政府古物古迹办事处秘书长招兆赞,他约我在机场吃午饭,这餐饭是里程碑(笑)!我结识了国家文物局世界遗产处郭处长,他告诉我有位英国专家要到中国评估申遗项目,建议我们到时将他请到澳门。
几个月后英国专家来了澳门,这是位名望很高的考古教授,但不了解澳门,我们只陪他转了半天,然后由他独自研读资料和到处考察。
专家向世遗中心递交的报告这样评价澳门,“过去以为澳门是一个犯罪与赌博的城市,考察发现这里文化氛围浓厚,特色建筑很多,街区保存完好。”他还建议我们申遗时不要只报单体建筑,最好选择一条路线,作为澳门400多年来中西经济文化交流融合的历史见证。
有信心啦!我们马上组织草拟文本,工作很多,时间很赶,这是澳门回归的第一年,我们做的事情多过了以往十年。
当时的世界文化遗产分为三类,一类是单个纪念物,如故宫、长城、巴黎圣母院,一类是建筑群,还有一类是整个城区。我们申报的是“历史建筑群”,2004年世遗专家来澳门考察,认为群的建筑太分散,容易隔断相互联系,也不利于日后保护,我们又组织和补充材料,从妈阁庙到大三巴到东望洋炮台,25个历史建筑串起完整的澳门旧城区,建筑内容包括中国、欧洲、印度果阿……既突出普世价值,又各有鲜明对比。
2005年7月15日,联合国世遗委员会几分钟就通过将“澳门历史城区”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我是在澳门长大的,跟很多生活在这里的人一样,天天经过旧建筑,心想这么旧,拆了起新啦,不知道它们背后有什么故事。从事文物保护工作才发现,古老的建筑里面隐藏着太多的信息,值得挖掘出来,揭示它们的内涵和价值。
我们申遗,就是要将小城的故事讲给大家听,向世人诉说澳门在漫长的人类发展史和几百年东西方交汇史上,曾经起过怎样的作用,现在还有什么价值,将来能作什么贡献。
评说澳门文化遗产是鲜活的
单个教堂与欧洲的不能比,单个寺庙与内地的也不能比,但是众多教堂和寺庙小范围内共存,这种现象在欧洲和中国大陆都见不到,是澳门独有,它足以见证400多年来东西方文化在如此狭小的地方能够和平共处彼此交融,这是澳门的价值所在。
在历史城区中,教堂、庙宇、住宅、剧院、慈善机构、墓园、灯塔、炮台、学校……各种类型的建筑,构成完整的生活功能。大三巴旁边的圣保禄学院培养过华人传教士,他们曾被派往世界和内地传教,那里至今仍保留修院功能,还有修士在。葡人集资兴建的岗顶剧院1858年落成,是中国土地上最古老的西式剧院,现在还在演出。澳门的文化遗产是鲜活的,几百年的老城区老建筑,人们至今还在里面正常生活,不像很多“文化遗产”,只剩下遗址了。
申遗不能大搞拆迁
房主财产受到保护
问:澳门申遗有什么益处?
答:澳门回归时就预计到,经济发展将会很快,必须有强硬措施才能保证古建筑免遭破坏,尤其是面对巨大的利益驱动。另一方面,回归前学校历史课都不讲澳门,很多人不知道本土的来龙去脉,申遗强化了澳门人的归属感、自豪感和凝聚力。
问:整个旧城区申遗,需要拆迁吗?
答:我们不能搞大拆迁,房主私有财产都受法律保护。一个有着长久历史的城市,不同时期的不同建筑难免穿插混搭,这才是真实面貌。那些与文物不协调的破旧建筑物,可以先规划好,待其寿命期结束后再淘汰更新,这样市民才能支持我们。
问:澳门的世遗项目是免费参观?
答:我们申遗只花很少钱,主要用于组织专家研讨论证,编制申报文本。申遗之后,老建筑仍然免费开放。我们不希望投入这么多公共资源的世遗项目不能够让公众普遍得益,但也担心参观的人如果太多,老教堂老住宅承载不起,出于保护目的,这些文物应该减少开放,我们会考虑采取谨慎措施,限制参观人数。
- “扫一扫”关注融合网微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