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股票”融资 业内人士担忧证券化拆分
昨天,北京国际电影季洽商会上展示的精美电影海报吸引了观众的目光。 李继辉 摄
昨天15时许,北京国际饭店8号会议厅内,人山人海,主持人两次广播希望媒体记者让一些座位出来,但仍无法让过道里的听众都得到座位。北京电影季的重要活动之一——北京电影投融资沙龙开始了。
台上坐的都是“财神爷”,银行、担保公司、投资基金公司、产权交易所等等;台下,拎着剧本的个人、中小型影视公司代表、影视基地代表、服务于影视业的相关公司代表等等,个个伸长脖子想弄明白,怎样才能在玩儿电影的过程中赚到钱。为了这次难得的对话,整日满口“VC(风险投资基金)” “PE(私募股权基金)” “对冲(指避险基金)” 的“财神爷”们姿态放得很低,尽量放慢语速,尽量使用比喻,把“资本”这个东西解释成再简单不过的大白话。
投资电影没什么特别的
“各种投资工具都来了,结果电影业就乱了。”一壹影视投资基金的代表不厌其烦把所有投资工具、融资渠道的特点都介绍了一遍。银行最讲究风险控制,说不清楚还款来源,讲不明白担保方式,别想拿到贷款,所以它要求的回报也低;担保公司的胆子大一点儿,可以在电影拍完后提供“宣发担保”、也可以在已经拍了70%的镜头后提供“完片担保”,自然要求的回报也多一点儿;风险投资基金不需要担保、不需要抵押,但是要求的回报也非常高,而且每个基金的倾向都不一样。
要拿到钱,你得遵守金融业的一系列运作方式,这种运作方式,说白了,是将电影当作一种工业来对待。而且,金融在对待电影工业时,其实和对待其他工业没有什么不同。各种融资渠道需要电影人提供的东西,也与其他行业大同小异。“得有一个拥有成功业绩的团队,而且一次偶然的成功还不能算;你自己也得掏钱进来,这叫自有资金投入;你得有完善的发行、营销计划等等。”
侃艺术换不来真金白银
金融资本要求的这些,电影人能做到吗?
“财神爷”的一番解释,只获得台下礼貌的掌声。因为他们当中有不少人,只是怀揣故事大纲的艺术青年甚或艺术中年,对于金融投资却一窍不通。即便是那些中小公司,有的连自己公司财务报表的支出和收入还不能摆平。在面对专业审计时,他们甚至说出“我们融来一笔钱,但它不在我们公司账面上”这种怪话。
电影日益工业化的需要与电影人始终如一的艺术气质,显然令电影人和“财神爷”都很头疼。一位银行高管私下告诉记者,和电影人对话,经常感觉是“鸡同鸭讲,对方非常缺乏公司治理的基本常识。”
金融资本投入电影业时必须“傍大腕儿”,因为“北美100部电影的投资回报率是25%,而中国100部电影的投资回报率是负数。我们的要求也是踏着鲜血得来的。”中科智资本投资公司总裁赵祥龙说。
而电影原创者们需要的所谓投资,更像是公益性赠送,纯粹的扶持艺术。 “最近10年,尤其是最近5年,电影票房排行榜上名列前茅的是《玩具总动员3》、《阿凡达》这样的动画、数字艺术作品。动画比电影还烧钱,可年轻人哪里有钱?希望大家多支持。”台上,唯一的非金融人士、中国传媒大学路盛章说道。
“电影股票”听起来很美
就没有折中的办法了吗?中科智资本投资公司总裁赵祥龙和深圳产权交易所的交易商、深圳天禄琳琅文化传播公司董事长叶强,共同提出了一个新的合作办法——“千元大片”或者叫“电影股票”。
概念一提出,台下就沸腾了,无数人上前索要名片。似乎这是听起来最容易理解,最容易实现的融资方式。(责任编辑:谢东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