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精神浇灌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绿树
2010年,注定成为中国法治建设进程中重要的一年。这一年底,正像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吴邦国所说,“一个立足中国国情和实际、适应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集中体现党和人民意志的,以宪法为统帅,以宪法相关法、民法商法等多个法律部门的法律为主干,由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等多个层次的法律规范构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经形成,国家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的各个方面实现有法可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如期形成让我们站在新的起点向前迈进。为了更好纪念这一历史时刻,理性而冷静地思考也许才是正道,即如何让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绿树枝繁叶茂、开花结果的问题相比较有法可依的问题显得更为突出、更加紧迫。
“法律必须被信仰,否则它将形同虚设。它不仅包含有人的理性和意志,而且还包含了他的情感,他的直觉和献身,以及他的信仰。”著名法学家伯尔曼掷地有声的话语,再一次提醒我们,行动中的法律比纸上的法律更为重要,法律只有成为政府和群众的行动指南,才有实际意义。也正如中央领导人吴邦国所强调的,“法律的生命力在于实施。”“我们要在继续加强立法工作的同时,采取积极有效措施,切实保障宪法和法律的有效实施,维护宪法和法律的权威和尊严,坚持依法行政和公正司法,增强全社会的法律意识和法治观念,确保各国家机关把人民赋予的权力真正用来为人民谋利益。”
如果说,法律体系是外在的“形”,那么当下我们正在建设的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应当“形”“神”兼备。法治精神无疑是其内在的核心。培养和弘扬法治精神也就成为了丰富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最为紧迫的重要任务之一。
明辨法治精神本真含义是培养和弘扬这一精神的前提条件,法治精神具有以下特征:
法治精神是理性精神
理性精神既不是“我爸是李刚”的狂妄,也不是上访时集体下跪的软弱,而是以平和方式依法维权,并且最终公平正义的实现是法律制度作用的产物。在理性精神驾驭下,欲望如同一股清泉,在理智的大堤内静静流淌,不致冲毁家园。国人最习惯一语不和就拔刀相向,多了些怒发冲冠的盲动,少了些理直气和的妥协,《水浒传》就是明证。理性精神希望我们彼此以理性而不是非理性、超理性的方式抛弃零和博弈追求双赢多赢。
法治精神是信仰精神
真正的法治人信仰法律,尊重法律,充满着对法律的无限信心。对他们来说,法并不是外在的与自己无关的“他者”,而是自己的一部分,是走向幸福安康的船与桥。日常生活中,当物权受到侵犯时,物权法和侵权责任法诸多法律让我们的利益得到了全面维护,公平正义之花结出累累硕果。回眸平凡的日子,豁然发现法律原来是我们的好帮手。法律信仰精神就能这样一点一点逐渐培养而成。规范国家生活的根本大法宪法,最大限度保障私权利的民商法,助推法治政府建设的行政法,关注弱势群体保障民生的社会法……如影随形,坚定地伴着我们走向和谐文明幸福的明天。正如伯尔曼所说:“所有法律制度都不仅要求我们在理智上承认——社会所倡导的合法美德,而且要求我们以我们的全部生命献身于它们。所以,正是由于宗教激情,信仰的飞跃,我们才能使法律的理想与原则具有普遍性。”
法治精神博大精深,包含着法律至上精神、和谐精神和善治精神,体现为民主、自由、人权和平等价值,更需要权力制约和程序正当等等制度支撑。依靠这种“形”“神”兼备或“软”“硬”并重的方法,法治精神如同阳光雨露滋润着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绿树茁壮成长。法治精神虽好,正如前文所言,培养和弘扬之却着实不易,尤其对于我们,长期的封建专制主义早已形成了异常强大的关系社会和人情社会,在转向法治社会中,我们需要认真对待历史,对待国情。不容置疑的现实路径是,在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前提下,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下加强和完善各国家机构的监督制约机制,弘扬法治精神,促进依法行政和公正司法,并让作为主体的我们与法律之间形成一种内在的良性的互动关系,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健康成长也便有了坚实根基。
(责任编辑:融合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