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中国纪录片:站在新起点上期待多元共生
近期,在香港国际影视展上,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原创纪录片《故宫100》、《南海I号》等受到亚洲各国媒体机构的广泛关注,并与多家媒体客户现场达成多项签约与意向。对于不断前行的中国纪录片来说,获得海外片商的肯定无疑令人感到振奋,而中国纪录片的生存现状和未来发展前景究竟如何?近日,由北京师范大学纪录片中心和中国传媒大学《现代传播》联合发布的《2011年中国纪录片发展研究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指出,随着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开播以及地面纪录频道逐渐分化发展,社会各界对于纪录片的认知发生变化,一些地方政府、大型企业与社会机构发现了纪录片的力量,社会资本涌入纪录片行业。民营传媒机构趋于活跃,纪录片制作量与交易量明显提升。涉足新媒体领域是中国纪录片发展的新特点。但与纪录片在电视和新媒体发展如火如荼的态势相比,纪录电影影院放映的状况堪忧。
市场动力强大 预示新的生长点
回顾2011年中国纪录片作品,由于2011年正值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辛亥革命100周年,出现了很多主流意识形态话语尤为强劲的宣教类型纪录片,其中不乏优秀之作,如十集文献纪录片《旗帜》,北京电视台制作的纪录片《辛亥》等。而经济类题材、环保题材、军事题材、教育题材、体育类题材等纪录片同样展示出多元共生的文化美学特征。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教授、纪录片中心主任张同道总结道:“2011年各种文化形态的纪录片此消彼长:主流文化发挥了强劲的意识形态引领作用,宏大主题纪录片更加注重历史和国际的视野,而精英文化和消费文化向主流文化的渗透更加明显。影像品质和视听效果趋于极致,情景再现更加广泛,戏剧表现力更强,而纪实美学也更加微弱。总体来说,这一年里,纪录片市场动力更加强大,一些与市场联系更加紧密的新制作、投资模式的出现,预示着中国纪录片作品新的生长点。”
《报告》显示,2011年中国纪录片播出总量约为5.8万小时,其中首播量约1.6万小时。据课题组不完全统计,2011年中国纪录片市场自制产品约占48%、外购改编占15%、国外供片数量占37%.这也意味着国内去年自制纪录片总时长近8000小时。相对于美国探索频道和国家地理频道来说,中国纪录片制作可谓高产,但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总监刘文曾坦言,如果按真正意义上的纪录片来衡量,这样的数字仍令人为国内纪录片行业感到担忧。在刘文看来,“中国纪录片当前最大的困惑就是对纪录片的定位。”更多的国外观众认为,中国纪录片就是解说词加画面组成的政绩宣传片。
对此,张同道在《报告》中分析,在现行体制下,主流文化纪录片引领意识形态,诠释历史,旨在影响公众意识。然而,在新媒体广泛流行的新时期,仅宣教是无法达到目的的。在商品经济大潮中,泥沙俱下,大众文化纪录片常常放任自流,为迎合大众低俗的浅薄趣味,逐渐丧失纪录片的品格。因此,必须坚持主流价值观,服务大众,但并不是一味投合大众。《报告》中列举了如今纪录片作品中的总体发展趋势,一是文化交互融合的趋势,即在主流文化纪录片的宏大叙事中加入个体视角,注重细节与表达;另外即是在传播方式上,打破区域性的文化障碍,趋于国际化表达;国内纪录片开始采用数字提升作品的电影感与形式感,突出观赏效果。当然,张同道表示,一些作品采用眩目的技术遮掩内容的空洞和思想的贫乏,这也是目前纪录片作品中一种与纪录片品质大相径庭的美学倾向。
行业基础薄弱 产业链缺失
在《报告》中,2011年被称为中国纪录片市场启动年,央视纪录频道开播并面向社会公开招标,各地面纪录片频道购片活跃,撬动纪录片运营机制由自产自销向制播分离的市场机制转化。而2011年国家广电总局的“限娱令”也从侧面促进了纪录片的市场发育。《报告》发布现场,央视-索福瑞媒介总经理王兰柱表示,从收视的角度来讲,纪录片的春天早已来临,过度娱乐化使得观众对于娱乐节目处于疲惫状态,而纪录片却有其广阔的发展空间,也是人们愿意观赏的节目类型。相对于纪录片频道较大的播出量来说,纪录电影方面却不那么乐观。2011年,获得国家广电总局电影局“公映许可证”的纪录电影总计有26部,据国家电影票房信息系统显示的数据,进入城市主流院线放映过的国产纪录电影有14部,但属于2011年作品的仅为6部,且票房表现不佳。6部作品中获得最高票房的《归途列车》也仅不足4万元。如果对照法国纪录电影《海洋》在国内电影市场获得的超过2700万元的票房反响来看,中国纪录电影的生存境遇可见一斑。
在张同道看来,目前中国纪录片市场已经启动,市场动力正在汇聚。制播分离逐步展开,社会资金迅速流入。目前纪录片价格从每分钟30元到50元提升为100元到200元,价格正向价值缓缓靠拢,行业标准正逐步建立。“但要实现真正的市场化,依然还有一段路程。”张同道表示,目前市场机制尚未完全形成,如电视台作为主要播出机构,依然不是市场主体,公司体制与电视台的关系还在调整过程中。另外,国有机构、民营公司的资源优化配置有待于进一步良性互动。考虑到目前中国纪录电影所面临的尴尬市场窘境,张同道认为这是由于纪录片尚未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条,目前电视台作为纪录片产业的上游,本身资金与机制动力不足,而处于产业下游的消费者目前比较消极。
对此,央视《探索发现》栏目制片人王新建也提出质问:“纪录片的拍摄技巧越来越多样,但是真正可以打动人心的作品却不多,在纪录片繁荣的表面之下如何回归纪录片的本质?真正能够代表中国纪录片水平与思考的作品有多少?”而中央电视台副台长高峰表示,目前在国内院线,即使是来自国外的珍贵纪录片,也很难从商业剧情片中挤出黄金档期,“我们必须有纪录片的电影院线,各得其所、各有其道,纪录片的发展才可能更为完善,这也是对所有纪录片制作人、管理人提出一个建议和努力的方向”.
网络新媒体拓展市场 期待共赢
值得注意的是,《报告》中关注到纪录片在网络新媒体领域扩展的新阵地。伴随着视频网站对电视剧、新闻、娱乐等节目的争夺日趋饱和及泡沫化竞争,2011年更多的视频网站将目光投向纪录片。而纪录片对网站品质的提升和品牌建设日益凸显其独特的价值。2011年纪录片频道成为各视频网站争夺市场、抢占平台的新领域。如搜狐纪录片频道原创自制纪录片栏目《搜狐大视野》、爱奇艺纪录片频道购入的精品大片《走向海洋》等都获得极大的关注。
张同道在《报告》中分析,2011年纪录片网络新媒体发展特征表现在,正版片源购买力度加强,为纪录片市场注入活力;新媒体进入纪录片制作领域,不再成为单一的传播平台,同时更注重用户体验,强调个性化以及互动性等特点;网络新媒体开始与制作机构合作,尝试新的营销方式,提升纪录片的关注度并不断催生新的媒介形态。当然,张同道同样对网络新媒体未来的发展表示了担忧,同质化已经成为各网络纪录片频道的共同难题,而且新媒体纪录片的盈利模式依然模糊,除了广告之外,尝试付费收看纪录片也仅是艰难试水的一小步举措,如何创作共赢的营销模式是新媒体与纪录片业界面临的公共问题。
(责任编辑:admin)- “扫一扫”关注融合网微信号
免责声明:我方仅为合法的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所发布的内容提供存储空间,融合网不对其发布的内容提供任何形式的保证:不保证内容满足您的要求,不保证融合网的服务不会中断。因网络状况、通讯线路、第三方网站或管理部门的要求等任何原因而导致您不能正常使用融合网,融合网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在融合网发布的内容(包含但不限于融合网目前各产品功能里的内容)仅表明其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的立场和观点,并不代表融合网的立场或观点。相关各方及作者发布此信息的目的在于传播、分享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立场,更与本站立场无关。相关各方及作者在我方平台上发表、发布的所有资料、言论等仅代表其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交易等方面的建议。用户应基于自己的独立判断,自行决定并承担相应风险。
根据相关协议内容,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已知悉自身作为内容的发布者,需自行对所发表内容(如,字体、图片、文章内容等)负责,因所发表内容(如,字体、图片、文章内容等)等所引发的一切纠纷均由该内容的发布者(即,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承担全部法律及连带责任。融合网不承担任何法律及连带责任。
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在融合网相关栏目上所发布的涉嫌侵犯他人知识产权或其他合法权益的内容(如,字体、图片、文章内容等),经相关版权方、权利方等提供初步证据,融合网有权先行予以删除,并保留移交司法机关查处的权利。参照相应司法机关的查处结果,融合网对于第三方企业用户所发布内容的处置具有最终决定权。
个人或单位如认为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在融合网上发布的内容(如,字体、图片、文章内容等)存在侵犯自身合法权益的,应准备好具有法律效应的证明材料,及时与融合网取得联系,以便融合网及时协调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并迅速做出相应处理工作。
融合网联系方式:(一)、电话:(010)57722280;(二)、电子邮箱:2029555353@qq.com dwrh@dwrh.net
对免责声明的解释、修改及更新权均属于融合网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