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融合网首页 > 广电 > 其他 >

电视媒体受多屏挑战仍占优势 公信力是王牌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作者:佚名 责任编辑:韩杰 发表时间:2013-11-21 15:27 
核心提示:数据显示,2010年,互联网和电视媒体交叉重叠的受众仅占电视媒体受众总量的12.4%,而这一数据在2012年已经达到25%。对于互联网黏度较高的网民来说,电视媒体已经成为排在互联网之后的视频收视媒体。

今年夏天,美国《商业周刊》一则题为《央视的黄昏》的报道,引发了国内外对作为国内电视行业“老大”中央电视台的生存现状的关注和讨论。

其实,与其说这则报道是关于央视的剖析,倒不如说是对当前整个电视行业发展状况的一种观察。正如文中所说,“整个电视产业观众的老龄化已是业内公认的现状”。随着多媒体时代的到来,听视传媒领域电视“一屏独大”的景象已经一去不复返。多屏发展带来的挑战,远远不仅是对媒介终端的改变这么简单,从根本上说,这是对整个传统传媒思维的挑战。

挑战:技术变革带来的格局调整

2013年可以称为传媒业的变革年。

这一年,新媒体的崛起对传统传媒行业的冲击已经不仅仅停留在互联网对平面媒体的冲击上。随着以平板电脑、智能手机为代表的移动终端的普及,听视传媒迅速进入多屏时代,电视视频、网络视频、移动网络视频、户外视频、楼宇液晶电视、车载电视等等,大大小小的屏幕共同在今天构成了纷繁的视频矩阵。曾经对平面媒体构成威胁的电视,也在多屏时代感受到了严峻的挑战。

来自央视市场研究股份有限公司的数据显示,2012年,电视媒体观众总规模和互联网网民总规模的比例为2.4∶1。虽然从绝对数字上看,电视媒体观众总规模仍占有绝对优势,但实际上,2002年至2012年期间,互联网网民总体数量呈现出爆发性增长,尤其是2007年至今,互联网网民总量已经翻了一番。央视市场研究股份有限公司整合营销部总经理刘会召认为,这说明互联网的相对影响力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另一方面,互联网的强势渗透则从另一个侧面反映出电视媒体受到的挑战。数据显示,2010年,互联网和电视媒体交叉重叠的受众仅占电视媒体受众总量的12.4%,而这一数据在2012年已经达到25%。对于互联网黏度较高的网民来说,电视媒体已经成为排在互联网之后的视频收视媒体。

央视市场研究股份有限公司在研究中还发现,在电视媒体流失的观众中,80后、90后为主的年轻观众占据相当大的比例,这说明互联网对年轻人的吸引力明显高于电视媒体。而对于广告投放商来说,虽然作为传统媒体的电视仍然是选择的重点,但随着受众结构的变化带来的广告受众定位调整,也将对电视媒体的广告价值产生影响。

业内人士认为,在技术革新带来的生活方式变革下,电视媒体在多屏时代受到的挑战是无法避免的。一方面,移动终端的便利性成为电视媒体观众分流的主要原因;另一方面,移动终端的节目观看方式带来的观众收视习惯的碎片化,也给传统的电视节目形式带来了变革的必要性和迫切性。在多屏时代的传播格局中,电视媒体的影响力是否真的会逐渐式微甚至消弭?这已经引起了整个行业的警醒和深思。

权威:公信力是电视媒体的王牌

现实或许也并没有那么悲观。

“虽然新兴视听媒体对电视的冲击越来越大,但这并不意味着这些新兴媒体可以轻而易举地取代电视媒体的传播力和影响力。”刘会召说。

央视市场研究股份有限公司在对一些节目进行研究后发现,电视媒体仍然是社会化整合传播的重要引爆点,社会化传播最强大的爆发力仍然最集中地体现在电视媒体上。新闻事件只有在被电视媒体播出以后,才会在包括微博、微信等在内的社会化媒体上出现传播高峰,而相关话题的评论率最高峰则往往出现在电视媒体播出后的第二天。这说明电视媒体在整合传播中仍占据主导地位,社会化媒体则是以电视媒体为核心进行整合传播。

也正是基于电视媒体的传播主导地位,在一系列调查中,绝大多数广告投放商依然认为电视媒体是他们进行广告经营和传播活动的首选媒体。从广告监测的数据来看,今年上半年,电视媒体广告收入比去年同期增长11.3%,超过全部媒体广告收入的平均增幅,也超过GDP平均增长率,比2012年上半年和2011年上半年同比5.3%的增长率增加了近一倍,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反过来论证了电视媒体传播力的商业价值。

央视市场研究股份有限公司提供的数据还显示,过去几年,我国的电视开机率一直较为稳定。2001年全国电视机开机率是21.17%,这一数据在2011年达到最高峰24.64%,2012年稍有下降,为23.74%。刘会召进一步解释:“如果把这个数字用更形象的说法来表达,就是当前中国平均每分钟约有1亿家庭在看电视。” 而如果从视听媒体的观众整体构成来看,电视媒体仍然占有80.7%的观众,其他20%左右的观众则由移动互联网、户外视频、交通工具视频等所占有。此外,电视媒体的渗透率达到了99.23%,相比报纸、网络具有明显的领先优势。而在所有电视观众中,每周观看电视不少于3天的观众比例高达88.76%。(责任编辑:韩杰)

  • “扫一扫”关注融合网微信号

免责声明:我方仅为合法的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所发布的内容提供存储空间,融合网不对其发布的内容提供任何形式的保证:不保证内容满足您的要求,不保证融合网的服务不会中断。因网络状况、通讯线路、第三方网站或管理部门的要求等任何原因而导致您不能正常使用融合网,融合网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在融合网发布的内容(包含但不限于融合网目前各产品功能里的内容)仅表明其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的立场和观点,并不代表融合网的立场或观点。相关各方及作者发布此信息的目的在于传播、分享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立场,更与本站立场无关。相关各方及作者在我方平台上发表、发布的所有资料、言论等仅代表其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交易等方面的建议。用户应基于自己的独立判断,自行决定并承担相应风险。

根据相关协议内容,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已知悉自身作为内容的发布者,需自行对所发表内容(如,字体、图片、文章内容等)负责,因所发表内容(如,字体、图片、文章内容等)等所引发的一切纠纷均由该内容的发布者(即,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承担全部法律及连带责任。融合网不承担任何法律及连带责任。

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在融合网相关栏目上所发布的涉嫌侵犯他人知识产权或其他合法权益的内容(如,字体、图片、文章内容等),经相关版权方、权利方等提供初步证据,融合网有权先行予以删除,并保留移交司法机关查处的权利。参照相应司法机关的查处结果,融合网对于第三方企业用户所发布内容的处置具有最终决定权。

个人或单位如认为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在融合网上发布的内容(如,字体、图片、文章内容等)存在侵犯自身合法权益的,应准备好具有法律效应的证明材料,及时与融合网取得联系,以便融合网及时协调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并迅速做出相应处理工作。

融合网联系方式:(一)、电话:(010)57722280;(二)、电子邮箱:2029555353@qq.com dwrh@dwrh.net

对免责声明的解释、修改及更新权均属于融合网所有。

新闻关注排行榜

热门推荐 最新推荐
关于我们 - 融合文化 - 媒体报道 - 在线咨询 - 网站地图 - TAG标签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10-2020 融合网|DWRH.net 版权所有 联系邮箱:dwrh@dwrh.net 京公网安备 11011202002094号 京ICP备1101455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