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融合网首页 > 广电 > 电台 >

广播回归:中国之声的价值变革

来源:商业价值 作者:赵杏儿 责任编辑:admin 发表时间:2011-06-10 21:25 
核心提示:当浑厚磁性的男声响起,现在是新闻和报纸摘要时间,这是否让你想起了绿军装、话匣子的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收音机作为当时家庭的三大件之一,使得广播成为了时髦的强势媒体。小朋友们听小喇叭,大人们听新闻纵横,广播这种伴随性媒体几乎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

当浑厚磁性的男声响起,“现在是新闻和报纸摘要时间”,这是否让你想起了绿军装、话匣子的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收音机作为当时家庭的“三大件”之一,使得广播成为了时髦的强势媒体。小朋友们听“小喇叭”,大人们听“新闻纵横”,广播这种伴随性媒体几乎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经典的节目和数十年的历史,使得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第一套新闻综合频率成为广播媒体中的一个标杆。但在2004年1月1日,当它以新名字——“中国之声”全新登场时,彼时彼刻的媒体环境却已是改天换地。在讲究视觉冲击、拼时效的互联网环境下,一个靠声音来描绘与播报的传统媒体该如何应对挑战?

广播的价值回归

“作为几代人成长的共同记忆,大多数人都能感受到广播所经历的起伏波折。”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之声”总监蔡小林如是说。上世纪80年代,黑白电视机初入家庭,有能力购买的人们被视为“大款”,一院子人看一台电视机的盛景时有发生。影像对于观众的吸引力来说是巨大的,但在电视机没有完成家庭普及之前,广播仍是不可或缺的信息来源和家庭娱乐。

但在之后的几十年里,广播却相继迎来了电视机大规模普及和互联网的冲击。电视节目的丰富让人们习惯了形象可视的内容;而互联网让每个人都能成为手持摄像机和麦克风的自媒体。新闻内容的提供变得越发离散,多终端、多屏幕让人们或主动或被动地接受着大量信息的冲刷。而广播,这个曾经辉煌的媒体却被挤压得喘不过气来。

2004年,“中国之声”全新登场就是在这样一个时刻。人们抛弃了录音机,改用CD机、iPod,手机也开始大行其道,但与此同时,广播收听成为一种少人问津的附加功能。“是汽车保有量的持续增加将广播从低谷中拉了出来,但诸多设计更加讨巧、更具有娱乐性的广播节目也在陆续推出,作为以新闻播报为主的‘中国之声’并不占优。”蔡小林清楚地知道当时中国之声所处的境地。

同时,听众的收听习惯也发生了巨大改变。首先,是伴随性收听的趋势增长,移动收听逐渐成为主流市场,以前全家定时定点收听的景象早已不再。其次,以秒为刷新单位的互联网信息和碎片化的阅读习惯,使得听众对于新闻的长度预期也变得越来越短。而随之带来的是听众对于非优质内容忍耐度的降低,在选台收听时,转入转出的频率也在加快。

面对大环境的种种挑战与不利,广播新闻一时间几乎沦为鸡肋。然而,“中国之声”却在几次极端情况下的新闻报道中找到了广播新闻的优势所在。

2008年春节前后,南方地区发生的大规模雨雪冰冻灾害使得公路封路、火车停运、全国运力受到严重影响,水电供应紧张。在恶劣的现场条件下,其他媒体由于器材运输、制作周期的限制很难做到即时播报。此时,广播以声音为媒介的优势凸显了出来。“我们的应急包里有电池、海视卫星电话、收音机、采访机、笔记本电脑还有帐篷、食品,这几乎能满足所有的采访和发布需求。” 蔡小林介绍说。通过高科技通讯工具“武装”的广播记者,就如同新闻步兵一样,只要人能够到达的地方就能即时连线,回传报道。

之后的汶川地震更是凸显了广播新闻的优势。“当时互联网上有关汶川地震的信息52%都是转载‘中国之声’的报道。” 蔡小林对此感到颇为自豪,“而这让台里的同事也开始觉得广播还是有干头的。”几次突发事件让“中国之声”越发认清自己的优势所在——播报速度快,制作周期相对较短,而这些对于时事新闻来说正是关键所在。如果不能充分利用这些优势,而是被节目体制所束缚,那么就等于失去了立足之本。

从2004年到2008年,“中国之声”的收听率并不稳定,原因有很多,但按照蔡小林的话说,是没有“找准自己的定位”。想做新闻,但又想兼顾综合,很多专题节目对于新闻来说其实是一种干扰。“我们当时的境地也很尴尬,如果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新闻频率还不如北京台的,就很说不过去。”所以无论是大环境所致,还是从业者自身的新闻追求,都让“改革”这两个字浮现在众人眼前。(责任编辑:admin)

  • “扫一扫”关注融合网微信号

免责声明:我方仅为合法的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所发布的内容提供存储空间,融合网不对其发布的内容提供任何形式的保证:不保证内容满足您的要求,不保证融合网的服务不会中断。因网络状况、通讯线路、第三方网站或管理部门的要求等任何原因而导致您不能正常使用融合网,融合网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在融合网发布的内容(包含但不限于融合网目前各产品功能里的内容)仅表明其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的立场和观点,并不代表融合网的立场或观点。相关各方及作者发布此信息的目的在于传播、分享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立场,更与本站立场无关。相关各方及作者在我方平台上发表、发布的所有资料、言论等仅代表其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交易等方面的建议。用户应基于自己的独立判断,自行决定并承担相应风险。

根据相关协议内容,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已知悉自身作为内容的发布者,需自行对所发表内容(如,字体、图片、文章内容等)负责,因所发表内容(如,字体、图片、文章内容等)等所引发的一切纠纷均由该内容的发布者(即,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承担全部法律及连带责任。融合网不承担任何法律及连带责任。

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在融合网相关栏目上所发布的涉嫌侵犯他人知识产权或其他合法权益的内容(如,字体、图片、文章内容等),经相关版权方、权利方等提供初步证据,融合网有权先行予以删除,并保留移交司法机关查处的权利。参照相应司法机关的查处结果,融合网对于第三方企业用户所发布内容的处置具有最终决定权。

个人或单位如认为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在融合网上发布的内容(如,字体、图片、文章内容等)存在侵犯自身合法权益的,应准备好具有法律效应的证明材料,及时与融合网取得联系,以便融合网及时协调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并迅速做出相应处理工作。

融合网联系方式:(一)、电话:(010)57722280;(二)、电子邮箱:2029555353@qq.com dwrh@dwrh.net

对免责声明的解释、修改及更新权均属于融合网所有。

关于我们 - 融合文化 - 媒体报道 - 在线咨询 - 网站地图 - TAG标签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10-2020 融合网|DWRH.net 版权所有 联系邮箱:dwrh@dwrh.net 京公网安备 11011202002094号 京ICP备1101455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