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融合网首页 > 广电 > 网络电视台 >

全球互联网地址即将耗尽 我国部署下一代计划

来源:经济参考报 作者:方家喜 责任编辑:admin 发表时间:2011-04-08 10:04 
核心提示:4月7日,A PN IC (亚太互联网络信息中心)主席Paul-W ilson在北京表示,“目前,支撑全球互联网应用30年的IPv4地址池离枯竭点更近了一步,全球互联网向IPv6网络的过渡刻不容缓。”

4月7日,A PN IC (亚太互联网络信息中心)主席Paul-W ilson在北京表示,“目前,支撑全球互联网应用30年的IPv4地址池离枯竭点更近了一步,全球互联网向IPv6网络的过渡刻不容缓。”

记者从有关方面了解到,为应对IPv4地址池枯竭,中国有关部门正在制订发展以IPv6为基础的下一代互联网整体计划。据透露,国家将通过政策框架引领、明确路线要求、鼓励试点应用、丰富用户服务等多种措施全面推动下一代互联网发展部署。而被国家发改委列为重大支持专项的下一代互联网规模商用计划,今年将全面启动。

记者从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获悉,最近,A PN IC从全球仅剩的7个A的IPv4地址池中成功分得2个A (约3200万个IP地址)。A PN IC等机构预计,IPv4地址大约会在2011年8月耗尽,目前全球IP v4地址剩余仅为2.52亿,不足6%。业内认为,我国应尽快实施IP地址过渡的战略部署,推动IP地址从IPv4向IPv6地址过渡。

截至去年底,我国IP v4地址数量达到2.51亿,远远落后于突破4亿网民的需求;我国IPv6地址达到394块,但仅为巴西的1/200、美国的1/40,德国1/25,排名全球第13位。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专家指出,IPv4地址空间仅够支撑未来一年的使用,中国进行大规模IPv6网络部署已无退路,因此必须加大IPv6地址申请力度,避免基于IPv4网络时代的掉队再次重演。

专家对比了我国和这些国家在IPv6地址申请上的差距,我国IPv6网络部署规划和地址申请的国家力度显得薄弱。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IP地址分配主管赵巍说,“主要差距在于我国缺乏IPv6地址应用的统一规划进程表;同时因为各个ISP分散申请,申请单位提不出大规模的需求计划,不仅分配不到大块IPv6地址,还会因为缴纳会员费和申请手续费双重费用造成成本居高。”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的研究报告称,我国物联网、移动互联网、云计算、三网融合等产业的发展都需要海量的IP地址作为支撑,因此我国IP地址严重不足,已成为制约我国物联网、移动互联网、云计算、三网融合发展的瓶颈。根据工信部电信研究院的研究报告,未来5年我国IP需求量为345亿,其中移动互联网为10亿,物联网预计需求量为100亿,固定互联网为5亿,而按照IP地址33%的利用率来推算我国未来IP地址需求量为345亿。

据申银万国等机构的研究报告预测,IPv6的产业规模数以千亿美元计,其产业链上数十个行业都将存在投资机会。在国外,美国等发达国家希望将互联网时代的技术优势延续到下一代互联网领域,在新一轮产业技术和国家经济竞争中掌握主动。美国政府网络研究总工程师R onBroersm a告诉本报记者,“目前美国正在强力推进基于IPv6的下一代互联网发展计划,将其提升到国家战略高度,并得到美国互联网产业巨头的响应。”

“目前世界各国都高度重视IPv6过渡工程,我国的IPv6需要政府明确商用时间表,同时出台政策,鼓励政府网站和影响较大网站尽快支持IPv6访问。”中科院院士邬贺铨对记者表示,我国应尽早行动,给运营商以明确的信号,避免企业误判。他建议,国家出台政策,鼓励政府网站和影响大的网站支持IPv6访问。加大对IPv6为基础的下一代互联网研发和产业化支持力度,重视对IPv6标准化的工作的部署。

中国电信北京研究院副院长赵慧玲也建议,国家政策指导和扶持是我国下一代互联网顺利发展的重要保障,希望推出良好政策环境以利于产业链形成统一的共识,明确职责,分工合作,共同推进。同时建议相关标准化组织、科研单位和设备厂商能够紧密配合,抓紧开展目前隧道,翻译过渡技术研究和标准化工作,网络设备厂家完善推进IPv6功能,尽快推进成熟的过渡产品。

记者了解到,国家发改委、工信部等部委已经在研究我国以IPv6为基础的下一代互联网发展的整体发展战略部署。一是制定和实施国家行动计划,建立统一的IP地址管理机制和政策协调机制;二是实现整体规划的规模优势和集中申请的成本优势,确保申请效率;三是积极推进IPv6商用进程。(责任编辑:admin)

  • “扫一扫”关注融合网微信号

免责声明:我方仅为合法的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所发布的内容提供存储空间,融合网不对其发布的内容提供任何形式的保证:不保证内容满足您的要求,不保证融合网的服务不会中断。因网络状况、通讯线路、第三方网站或管理部门的要求等任何原因而导致您不能正常使用融合网,融合网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在融合网发布的内容(包含但不限于融合网目前各产品功能里的内容)仅表明其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的立场和观点,并不代表融合网的立场或观点。相关各方及作者发布此信息的目的在于传播、分享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立场,更与本站立场无关。相关各方及作者在我方平台上发表、发布的所有资料、言论等仅代表其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交易等方面的建议。用户应基于自己的独立判断,自行决定并承担相应风险。

根据相关协议内容,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已知悉自身作为内容的发布者,需自行对所发表内容(如,字体、图片、文章内容等)负责,因所发表内容(如,字体、图片、文章内容等)等所引发的一切纠纷均由该内容的发布者(即,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承担全部法律及连带责任。融合网不承担任何法律及连带责任。

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在融合网相关栏目上所发布的涉嫌侵犯他人知识产权或其他合法权益的内容(如,字体、图片、文章内容等),经相关版权方、权利方等提供初步证据,融合网有权先行予以删除,并保留移交司法机关查处的权利。参照相应司法机关的查处结果,融合网对于第三方企业用户所发布内容的处置具有最终决定权。

个人或单位如认为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在融合网上发布的内容(如,字体、图片、文章内容等)存在侵犯自身合法权益的,应准备好具有法律效应的证明材料,及时与融合网取得联系,以便融合网及时协调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并迅速做出相应处理工作。

融合网联系方式:(一)、电话:(010)57722280;(二)、电子邮箱:2029555353@qq.com dwrh@dwrh.net

对免责声明的解释、修改及更新权均属于融合网所有。

热门关键字

关于我们 - 融合文化 - 媒体报道 - 在线咨询 - 网站地图 - TAG标签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10-2020 融合网|DWRH.net 版权所有 联系邮箱:dwrh@dwrh.net 京公网安备 11011202002094号 京ICP备1101455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