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融合网首页 > 工信 > 其他 >

社交败局:从微软MSN到腾讯微博(2)

来源:21科技 作者:孙伟 责任编辑:韩杰 发表时间:2014-07-25 09:31 
核心提示:而对于Google,在社交领域的冲动也不止一次了,一款又一款产品前赴后继,充当了它在社交领域探路的炮灰。 此前Google在社交领域有过Orkut、Buzz、Wave等尝试。2009年5月发布的Wave一年后即宣布放弃,并于2012年彻底

而对于Google,在社交领域的冲动也不止一次了,一款又一款产品前赴后继,充当了它在社交领域探路的炮灰。

此前Google在社交领域有过Orkut、Buzz、Wave等尝试。2009年5月发布的Wave一年后即宣布放弃,并于2012年彻底关闭服务器,2010年2月发布的Buzz在2011年底停服,同时,谷歌也停止了社交方面其他小打小闹,整合了平台多方面资源,在当年上线了战略级社交产品Google+,而运营了十年的Orkut,也于2014年7月宣布将关闭,并将彻底为Google+所替代。

但目前Google+光景也并不好看,2011年上线初期经过排山倒海的拉新后,其现状受到业内各种质疑,聚集的用户类型,用户行为特征及活跃性等重要方面均难以恭维。据comScore数据,2011年9月-2012年1月,PC用户平均每月在Google+上只花费3分钟时间,远低于Facebook的6个多小时,有关专家和媒体曾用“鬼城”来形容Google+大楼里的寂静,甚至有研究机构发现,Google+的庞大用户量中,三分之二似乎是谷歌整体注册系统的结果,有效用户要大打折扣。而今年4月份Google+之父维克•冈多特拉也宣布从谷歌离职,一位前谷歌工程师甚至直接称Google+已经是一个失败的社交网络。

现在来看,虽然还不能判Google+死刑,有说法也称Google+并不是一款传统意义上的产品,而是作为Google整体平台的一个社交层,以满足战略需要,作为融入到谷歌诸多产品中的一个社交特性,从全局角度完善谷歌生态体系。可是,迄今在社交领域最苦心孤诣的努力,很难让人认为谷歌团队不在乎那些实实在在的运营指标,至少这次的真诚加班确实落得个尴尬一片了。

国内,百度和阿里在社交领域当然也有过几番哼唧,百度最为人知晓的努力有百度HI和百度说吧,前者已经沦为一个存在性产品,后者作为一款类微博产品于2010年上线,寿命不足一年;而阿里,最近立足移动端的“来往”也早已过了喧嚣期,不仅在移动市场没给到力,而且让马云急得在年初换掉了无线业务的负责人。

以上看来,染指社交的巨头,不论是立足于传统软件优势的微软,以软硬件生态见长的苹果,还是在搜索服务具有统治力的谷歌和百度(中国市场),hold住了电商大局面的阿里巴巴,甚至是以社交立业的腾讯自己,都凑齐了在社交领域的尴尬时光,或者彻彻底底吞下败绩,其原因舆论不缺乏精细的分析和精彩的马后炮,但最重要的也只有两点。

第一,社交产品,时间差优势胜于资源优势。巨头纵然在技术、流量、渠道等方面持庞大资源,但社交的根本特性在于剧烈的滚雪球效应,咬定一个核心需求,熬过一阵基础积累后,其滚动壮大的速度,盯上的敌人即使是有充沛的配套资源也难赶得上。这很容易解释Snapchat、陌陌等社交新贵的快速崛起。

第二,巨头做社交,有资源优势,但也容易被自己的资源束缚,或者被曾经的胜利导致惯性思维。如微软的软件思维断了MSN的前途,苹果源自iTunes的销售冲动打了Ping的脸,谷歌的技术导向和平台倾轧,稀释了Google+本就不多的人情味,而对于腾讯,强关系,熟人资源和粗暴导流,也干扰了弱关系产品的成长。

现在,社交领域能快速崛起的新贵,针对的需求一般都是与现有巨头相关资源存在异质性的,它们确立产品独特性后,以一个足够的时间差迅速建立市场地位,常常能达到大公司拍不死的状态。

明白地说,巨头看到大卫雄伟英气,但不能拿当年开山用的斧子来凿出一个大卫,敢于和历史做一些切割,兴许能收获一尊维纳斯,微信大概就是一个例子,当然,这里并不是说她有多妩媚。

(责任编辑:韩杰)
  • “扫一扫”关注融合网微信号

免责声明:我方仅为合法的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所发布的内容提供存储空间,融合网不对其发布的内容提供任何形式的保证:不保证内容满足您的要求,不保证融合网的服务不会中断。因网络状况、通讯线路、第三方网站或管理部门的要求等任何原因而导致您不能正常使用融合网,融合网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在融合网发布的内容(包含但不限于融合网目前各产品功能里的内容)仅表明其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的立场和观点,并不代表融合网的立场或观点。相关各方及作者发布此信息的目的在于传播、分享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立场,更与本站立场无关。相关各方及作者在我方平台上发表、发布的所有资料、言论等仅代表其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交易等方面的建议。用户应基于自己的独立判断,自行决定并承担相应风险。

根据相关协议内容,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已知悉自身作为内容的发布者,需自行对所发表内容(如,字体、图片、文章内容等)负责,因所发表内容(如,字体、图片、文章内容等)等所引发的一切纠纷均由该内容的发布者(即,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承担全部法律及连带责任。融合网不承担任何法律及连带责任。

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在融合网相关栏目上所发布的涉嫌侵犯他人知识产权或其他合法权益的内容(如,字体、图片、文章内容等),经相关版权方、权利方等提供初步证据,融合网有权先行予以删除,并保留移交司法机关查处的权利。参照相应司法机关的查处结果,融合网对于第三方企业用户所发布内容的处置具有最终决定权。

个人或单位如认为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在融合网上发布的内容(如,字体、图片、文章内容等)存在侵犯自身合法权益的,应准备好具有法律效应的证明材料,及时与融合网取得联系,以便融合网及时协调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并迅速做出相应处理工作。

融合网联系方式:(一)、电话:(010)57722280;(二)、电子邮箱:2029555353@qq.com dwrh@dwrh.net

对免责声明的解释、修改及更新权均属于融合网所有。

新闻关注排行榜

热门推荐 最新推荐

热门关键字

关于我们 - 融合文化 - 媒体报道 - 在线咨询 - 网站地图 - TAG标签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10-2020 融合网|DWRH.net 版权所有 联系邮箱:dwrh@dwrh.net 京公网安备 11011202002094号 京ICP备11014553号